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烈墓

鎖定
雙烈墓位於江蘇省阜寧縣,所謂“雙烈墓”者,吾邑婦女受舊習禁錮之見證也。張曹兩婦,仰藥同死,非因殉情,無關節烈,實因迫於封建舊俗下生存之恐懼,女性之無權也。而原主則藉以標節,圖光門楣,故有此製作也。
中文名
雙烈墓
外文名
Tomb double Lie
地理位置
江蘇省阜寧縣
著名景點
雙烈墓

目錄

雙烈墓詳細內容

梅士斌字晶川,行三。其人面麻。原娶剝柴港顧氏女,生一女二子,二子先後夭亡。士斌因無子嗣,顧氏遂勸其納妾。時士斌年屆花甲,先娶張氏,來歸時年僅十八。未孕。繼納曹氏,來歸時年二十有四,而士斌已六十有二矣。後四載,士斌卒,仍無子嗣。
士斌既逝,按封建宗法舊例,由其侄品山之子承繼遺產。品山原名兆麟,子輔周,後改名 。行四。方議治喪間,張曹二妾遣人來問彼等何以自處。品山匆促應曰:“以後再説。”二妾大懼。蓋張曹皆梅家佃農女,懾於封建世道,青春委棄,紅顏白髮,屈辱隱忍,暗拋清淚,殊無生人之趣。兩婦均未生養,士斌逝去,不讓其戴孝,身為婢妾,同於人奴,驚聞日後再議之言,恐再遭輾轉受苦,難以自存,乃仰藥同死焉。
品山遭三喪,得士斌全部遺產。既見兩婦從死之事,以為與紀綱風化有關,若加褒彰,製作宏構,庶幾其名亦附以傳雲。
品山擬謀將所得遺產,營治墓園。於是南遊蘇杭,觀覽勝跡,訪求圖樣。既歸,初欲建百鶴亭,以施工不易而變通為雙覆荷葉亭。寓有香遠益清、亭亭淨植、不可褻玩之意。品山原工作繪事,善畫草蟲,親制模型,鳩工興建。其後,品山又以施捨膏藥著聞於鄉里。
墓園所在本梅姓祖塋地。由善人祠西側土阜隆起處,西行數十步,至“懷清橋”,即墓園入口處。橋長可丈許,水泥石塊築成。橋寬窄相當於人力車輪距,以阻人坐車徑入。橋欄有湘中曾熙題“懷清橋”三字,塗寶藍色。
“清”為秦時巴蜀寡婦,見於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衞,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待之,為築懷清枱。”清是富甲一方的寡婦,而張曹兩婦生前等同奴婢,死非善終,未享天年。她們與清情異而勢殊,曲意比附,似是而非。
過懷清橋,沿小溪南行,再折而北,有牌坊一座,題額稱“一門雙烈”。入門後,甬道兩側,置水泥小凳,為靈芝草式,高矮參差,供人休憩。
前行至碑亭。頂作荷葉覆蓋,若由東向西覆,葉梗東向,故俗稱“荷葉亭”。亭六角,荷葉卷翻各不相同。角下系風鈴。朝日初升,白露未日希 ,葉色碧綠。日中當午,轉慘白色。夕照滿園,則呈枯焦狀,似為屈死兩婦含哀,命意可佳。
碑亭六面有匾額。南向為曾熙題“鵠雙亭”。鵠隸雁屬,似雁而大。古婚禮之贄者用雁,迎親有“奠雁”,先儒謂取其不再偶義,喻兩婦之從一而終也。餘為朱孝臧題“苕玉雙摧”。康有為題“有二綠珠”。用晉石崇之愛妾綠珠自投樓下而死事。顧汝磊題“瀟湘風雨”。武陵人題“攜手同歸”。武陵為顧姓郡望,亦汝磊之別名也。此外,尚有一匾,為茶陵譚澤剴所題。
亭門兩石柱有聯雲:“雙烈一門光,説什麼石妾墜樓,虞姬伏劍;九泉三影對,仍然是綠窗課讀,紅袖添香。”以人生之慘遇為閨房之佳話。此聯為曾熙書。
亭後為墓地,築方形花牆圍之,中堆亂石如山,上置水泥方頂,南向鐫“雙烈墓”三字,塗硃紅色。墓園前後,植梅若干本。
士斌死於癸亥年(1923年)。碑銘成於庚午(1930年),小橋建於丙子(1936年)。品山經營墓園前後凡十四載。其間得顧仲符、汝磊父子力甚多。汝磊字石三,嘗就讀於江寧美專,愛文學,工書法,揮灑自然,甚有神韻,為吾邑晚近之精於書道者。品山設計,亦賴其謀劃,康、樊、曾、譚諸人之作,皆為其累書乞得。
(選自戴文葆《射水紀聞》,有刪節)

雙烈墓附記

荷葉亭墓園坐落在阜城西郊,今阜寧師範東北隅。墓園廣達十餘畝。六角碑亭,用全柱山石砌建,亭頂以鋼筋水泥製成。亭正中立有石碑一座,高約六尺,碑文為樊增祥(字樊山,光緒進士,清末官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撰,曾熙書,左光涵刻。碑文長達千言,全為表彰張、曹事蹟。
張氏曹氏在其夫梅士斌病逝後,雙雙服毒身亡,里人傳其被逼迫。然姑勿論是否出於誘或逼,即以當時她們的處境而言,亦屬走投無路。辛亥革命以後,阜寧縣城出現這種表彰節烈式的荷葉亭,足見辛亥革命的不徹底。為之題額撰文者亦多屬清末思想保守之封建遺老,如康有為、范增祥等。
1966年,紅衞兵破“四舊”,亭毀。儘管荷葉亭附帶着許多封建色彩,但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別樹一幟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