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橋山羣

鎖定
雙橋山羣,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區域。1974年江西區測隊將王竹泉(1930)命名的雙橋(嬌)山系改稱雙橋(嬌)山羣。1995年至1996年,江西地礦局又將雙橋(嬌)山羣進一步劃分,對研究當地地理環境和植被分佈,提供了重要依據。
中文名
雙橋山羣
外文名
Shuangqiaoshan Gr
階代碼
Pt1-2
地區代碼1
37
更名時間
1974年

目錄

雙橋山羣雙橋山羣信息

地層名稱:雙橋(嬌)山羣
地層名稱(英文):Shuangqiaoshan Gr
階代碼:Pt1-2
地區代碼1:37

雙橋山羣命名

1930年王竹泉命名。命名地點在江西武寧北雙橋(嬌)山。

雙橋山羣沿革

1974年江西區測隊將王竹泉(1930)命名的雙橋(嬌)山系改稱雙橋(嬌)山羣,並根據前人發現的不整合界面分成上、下兩個亞羣;邢裕盛等(1989)沿用上述劃分並分別將其歸於長城系和薊縣系。近年(1995年至1996年),江西地礦局又將雙橋(嬌)山羣進一步劃分,除將頂部劃出落可崬礫岩(組)外,自下而上劃分為鄣公山組、橫湧組、計林組、安樂林組和修水組。在九嶺地區相當安樂林組與計林組的地層合稱宜豐組。

雙橋山羣特徵

該羣所屬五組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修水組(Xiushui Fm):1962年康育義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江西修水縣義寧大坑。為一套厚達2500m的灰綠色、灰黑色薄層凝灰質板岩與粉砂質板岩、凝灰砂岩互層,夾含礫砂岩。含微古植物Protoleiosphaeridium, Trachysphaeridium, Asperatopsophosphaera等屬。與上覆落可崬組或登山羣不整合接觸,與下伏安樂林組為整合(?)接觸,二者間為一層底礫岩。該組主要分佈在修水流域,鄱陽湖北岸及贛東北地區。其同物異名尚有新民組、石城組、烏石尖組、諸家羣等。時代為薊縣紀。安樂林組(Anlelin Fm):1964年江西區測隊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江西武寧縣澄溪鄉安樂林。為灰至深灰色鈣質砂岩與絹雲綠泥板岩、含炭凝灰質板岩之互層,上部凝灰砂岩增多,並偶夾細碧巖和石英角斑岩。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Protoleiosphaeridium, Leiopsophosphaera, Zonosphaeridium, Dictyosphaera等屬。厚1258~3735m。底部與下伏計林組呈整合接觸。該組主要分佈於修水、武寧、都昌等地。時代歸於薊縣紀。其同物異名有利安組、九嶺羣、三叉港組等。計林組(Jilin Fm):1984年馬長信等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江西鄱陽縣計林。為紫紅色薄層條帶狀板岩、粉砂質板岩、變餘細砂岩夾灰綠色板岩、細砂岩及粉砂岩和少量細碧巖、石英角斑岩夾層。含豐富微古植物Leiominuscula, Trachyminuscula, Trematosphaeridium等屬。厚570~1541m。與下伏橫湧組為整合接觸。時代為薊縣紀。該組主要分佈於修水流域鄱陽、武寧、瓜源一帶。橫湧組(Hengyong Fm):1970年江西省區測隊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江西鄱陽縣橫湧。為深至深灰色變質凝灰質砂岩、粉砂質板岩、黑色條帶狀板岩夾粉砂岩及炭質板岩,偶夾細碧巖及角斑岩。含微古植物 Trachysphaeridium, Lophosphaeridium, Leio-minuscula, Protoleiosphaeridium, Zonosphaeridium, Asperatopsophosphaera 等屬。厚350~2000m以上。與下伏鄣公山組呈整合接觸。主要分佈於江西九嶺山北坡鄱陽湖北岸一帶。其同物異名有下阮組、皮山橋組。時代為長城紀。鄣公山組(Zhanggongshan Fm):由1962年皖浙贛地層隊所命名的鄣公山羣演變而來,命名剖面位於江西婺源縣鄣公山。該組分佈於皖贛交界的鄣公山地區,其巖性下部為石英片岩,上部為千枚巖夾少量硅質板岩和少量細碧巖、角斑岩。厚1243m。與下伏星子羣未見直接接觸。在該組細碧角斑岩夾層中獲Sm-Nd等時線年齡為19386Ma,時代大體為古—中元古代。

雙橋山羣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王竹泉
年份1:1930
作者2:邢裕盛
年份2:1989
系名:中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