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隴西縣誌

鎖定
《隴西縣誌》是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誌,1990年6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文名
隴西縣誌
作    者
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
出版時間
1990年06月
出版社
甘肅人民出版社
ISBN
7-226-00549-2
類    別
地方誌
編纂人員
曹宗周、張義、陳守禮、王利仁、羅仲武、徐發榮、王真

隴西縣誌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隴西縣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1] 

隴西縣誌作品目錄

封面
隴西縣誌
圖片
隴西縣現行行政區劃圖
隴西縣城區現狀圖
紅軍長征過隴西路線圖
中共隴西縣委
隴西縣人民政府
縣人大 縣政協
文化廣場
威遠樓
文峯塔
縣中醫院
縣第一人民醫院
縣第一中學
縣幼兒園
萬壽商場
文峯農貿市場
仁壽110千伏變電站
甘肅最長的公路橋——西二十里鋪渭河大橋
雙耳彩陶罐
尖底彩陶瓶
戰國玉璧
彎頸蒜頭銅瓶
唐代陶馬
漢代銅鼎
崖坪辣椒
大白菜
大 蒜
大 葱
白條黨蔘
改良黃牛
隴豐渠渠道仁壽山段
福星林帶
西二十里鋪渭河堤防工程
CB—32、CB—46齒輪油泵
威遠牌粘土磚及獎狀
醫藥酒精、隴花牌系列酒
大理石器具
京式出口地毯
隴原三絕——金錢肉
隴原三絕——口條
隴原三絕——火腿
傳統風味小吃——蕎粉
傳統風味小吃——飴鉻面
傳統風味小吃——鍋盔
傳統名產——醃驢肉
傳統風味小吃——扯麪
戰國秦長城遺址
傳統名產——臘羊肉
縣城夜景
寶鞏局錢幣
縣城全景
仁壽山公園
人民影劇院
隴西縣城區總體規劃圖
凡 例
目 錄
概 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建 置
第一章 位置區域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明清區劃
第二節 民國區劃
第三節 現行區劃
第四節 鄉鎮概況
第四章 人口民族
第一節 歷代人口
第二節 人口變動
第三節 人口分佈
第四節 人口構成
第五節 民 族
第二編 地 理
第一章 地質地貌
第一節 地 質
第二節 地 貌
第二章 山脈河流
第一節 山 脈
第二節 河 流
第三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氣 候
第二節 土 壤
第三節 水
第四節 植 物
第五節 動 物
第六節 礦 物
第四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 災
第二節 雨雹災
第三節 風澇霜凍災
第四節 農作物病蟲害
第五節 地 震
第六節 山體移動(滑坡)
第三編 經 濟
第一章 農村生產關係變革
第一節 減租減息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
第四節 人民公社化
第五節 農業生產責任制
第二章 農業生產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耕地演變
第三節 耕作制度
第四節 糧食生產
第五節 油料生產
第六節 蔬菜生產
第七節 農業技術
第八節 農業機械
第九節 多種經營
第三章 畜牧業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家 畜
第三節 家 禽
第四節 畜牧科技
第五節 疫病防治
第四章 林 業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育 苗
第三節 造 林
第四節 果 園
第五節 林木管護
第六節 林業普查
第七節 林權演變
第五章 水 利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治 河
第三節 打 井
第四節 修 渠
第五節 水土保持
第六節 水利管理
第六章 電 力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輸變電工程
第三節 用 電
第七章 工 業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體 制
第三節 行 業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節 職工隊伍
第八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生 產
第九章 交 通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公路建設
第三節 公路橋樑
第四節 公路運輸
第五節 公路管理
第六節 鐵 路
第十章 郵 電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郵 政
第三節 電 信
第十一章 商 業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國營商業
第三節 供銷商業
第四節 物 價
第十二章 糧 油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購 銷
第三節 儲 運
第四節 加工經營
第十三章 財 政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體 制
第三節 收 入
第四節 支 出
第五節 預算外收支
第十四章 税 收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田 賦
第三節 農業税
第四節 工商税
第十五章 金 融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鑄 錢
第三節 貨 幣
第四節 存 款
第五節 信 貸
第六節 基建資金管理
第七節 公債、國庫券
第八節 信用合作
第九節 保 險
第十六章 審 計
第十七章 工商管理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工商企業登記
第三節 商標管理
第四節 個體工商業管理
第五節 集市貿易
第六節 合同管理
第十八章 科技計量
第一節 科技機構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三節 科研成果
第四節 計量管理
第十九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 城
第二節 鄉 鎮
第三節 領導機關
第四節 建築技術
第五節 建設管理
第四編 政 治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中共隴西地下黨鬥爭概述
第二節 縣委組織沿革
第三節 組織建設
第四節 宣傳工作
第五節 統一戰線
第六節 思想教育
第七節 幹部管理
第八節 紀律檢查
第九節 人民來信來訪
第十節 檔案工作
第二章 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第一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委會、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
第三節 國民議會
第三章 政 府
第一節 歷代縣級行政機
第二節 縣人民政府
第三節 基層人民政府
第四章 人民政協
第一節 組織沿革
第二節 歷屆會議簡況
第五章 民主黨派、工商聯
第一節 民盟隴西縣支部
第二節 工商業聯合會
第六章 人民團體
第一節 工 會
第二節 共青團
第三節 婦 聯
第四節 農會(貧協)
第七章 政 法
第一節 檢察院
第二節 法 院
第三節 公安局
第四節 司法局
第八章 民 政
第一節 普 選
第二節 優 撫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四節 救災救濟
第五節 復轉軍人安置
第六節 婚姻登記
第九章 勞動人事
第一節 人事管理
第二節 勞動就業
第三節 勞動保護
第四節 勞動工資
第五節 退休、離休
第十章 中國國民黨
附:三青團
第十一章 其他團體
第一節 工 會
第二節 商 會
第三節 農 會
第四節 教育會
第五節 婦女會
第六節 中醫師會
第五編 軍 事
第一章 隴西在歷史上的軍事地位
第二章 民國前軍備
第一節 明代前軍備
第二節 明代屯兵防汛
第三節 清代綠營
第三章 民國軍備
第一節 各種團隊
第二節 徵 兵
第四章 民國駐軍
第五章 紅軍過隴西
第一節 入隴前後
第二節 傳播革命
第三節 建立革命政權、組建人民武裝
第四節 離隴紀略
第六章 人民武裝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兵役制度
第三節 駐隴西人民軍隊
第四節 民 兵
第五節 人民防空
第六編 文 化
第一章 教 育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節 小學教育
第四節 普通中學教育
第五節 中等專業教青
第六節 工農業餘教育
第七節 勤工儉學
第八節 教師隊伍
第九節 教育經費
第二章 文 化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圖書閲覽
第三節 電影放映
第四節 戲劇演出
第五節 羣眾文化
第六節 文物古蹟
第七節 藝文選
第三章 新 聞
第一節 報 紙
第二節 報 道
第三節 廣 播
第四節 電 視
第四章 衞 生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醫 生
第三節 醫 療
第四節 醫 藥
第五節 防 疫
第六節 保 健
第五章 體 育
第一節 機 構
第二節 場地、器材
第三節 學校體育
第四節 職工體育
第五節 農村體育
第六節 成績、隊伍
第七編 人 物
第一章 烈士英名錄
第二章 傳
第一節 英烈人物
第二節 軍政人物
第三節 文教人物
第四節 其他人物
第三章 簡 介
第一節 歷史人物
第二節 當代知名人士
第三節 黨政軍高級幹部
第四章 英雄模範人物表
李光祿
楊福海
王增福
楊 華
張俊傑
王發福
杜彩娥
卓念祖
蔡文雅
王自篤
李蘭華
呂鳳蘭
張振亞
劉俊海
劉玉華
劉金秀
趙李氏
頡秉鵬
趙淑娟
賈興漢
王守忠
周耀歧
馬克俊
趙克勤
劉清雲
楊學儉
賈春立
附錄
隴西地方誌簡介
隴西人士著述目錄
編後記
《隴西縣誌》編纂委員會成員
《隴西縣誌》主編、副主編
《隴西縣誌》辦公室
版權頁
正誤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