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

鎖定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是一個羣眾性詩詞研究組織。該學會於1994年5月正式成立。
公司名稱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
成立時間
1994年5月
經營範圍
詩詞
公司類型
公益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組織機構

詩聯兩會創始人“三老” 詩聯兩會創始人“三老”
創始人:謝紹禎黎承堃林賢道。三人被陽江中華詩詞、楹聯兩學會會員尊稱為“三老”。社團登記證:粵陽社證字第99030號。會刊:《陽江詩聯》——由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與陽江市楹聯學會合辦。主編:謝紹禎、黎承堃、林賢道。創刊號於1995年5月出版。現共出版29期,另有叢書二十多種。現已有會員200多人。會址:陽江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四樓。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陽江市楹聯學會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每年一般舉行四次雅集(正式會議)。分別是蘭花雅集(春)、荷花雅集(夏)、菊花雅集(秋)、梅花雅集(冬)。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首屆成員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領導機構名單(1994年)
首席顧問:劉田夫(原廣東省省長,省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顧問:張漢青(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楊應彬(原省政協副主席,省詩詞學會會長)、
歐初(原廣州市人大主任,省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黃施民(原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
張作斌(省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
關山月(原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著名國畫大師)、
關振東(省楹聯學會會長,省詩詞學會副會長,著名作家,詩人)、
劉逸生(省詩詞學會副會長,著名詩人)、
李汝倫(省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詩人)、
陳廣傑(嶺南詩社副社長)、
呂坪(嶺南詩社副社長)。
名譽會長:雷家義(原市政協副主席,廣東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名譽會長:林舉英(原省國土廳副廳長,詩人。)
名譽會長:蔡廣道(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市中醫院副院長。)
會長:謝紹禎(省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省作協會員,市政協常委。)
常務副會長:黎承堃(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省楹聯學會理事。)
常務副會長:林賢道(省詩詞學會、楹聯學會會員。)
副會長:李靖(市楹聯學會成員。)
副會長:蔡廣信(原市民政局副局長,江城書協主席。)
副會長:譚理光(原市環保局幹部,書法家,畫家。)
副會長:康斯馨(市電力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秘書長:黎承堃(兼任)
副秘書長:蒲紀華(市教委副科長,市楹聯學會成員。)
副秘書長:黃德存(市農行辦公室副主任,原化州詩協理事。)
組織部長:林賢道(兼任)
組織部長:蔡廣信(兼任)
聯誼部長:李靖(兼任)
聯誼部長:譚理光(兼任)
聯誼部長:林立藹(陽江市楹聯學會成員,著名企業家。)
理事:吳潞(市一中特級教師,市楹聯學會副秘書長)
理事:梁如慶(市衞生局科長,市楹聯學會成員)
理事:關超(市楹聯學會成員)
財務工作聘會員何業池、林巧娜兼任。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組織經過

陽江建市後,廣大詩詞鍾愛者,多次提出增闢詩詞園地的要求。廣東中華詩詞學會為發展組織,繁榮文化,亦多次建議省詩會理事謝紹禎同志負責組織詩會。1994年5月,經過有關部門的同意批准,這株詩苑新花,雖曾受到一些意外的風雨影響,還是破土而出。出於對詩會的支持愛護,省中華詩詞學會函示吸收本詩會為集體會員,省方及省內外革命老輩、詩詞方家如劉老田夫、楊老應彬、黃老施民、陳老廣傑、關老山月及關振東、歐初同志等十多位受聘為詩會顧問;並與香港曾敏之、台北關保民等海內外詩畫大家及各兄弟詩社、詩會、詩友共七八十人,以詩、詞、聯、畫形式致賀;劉田夫、歐初兩位革命老詩人還一度蒞臨我市,對詩會表示關注;國畫大師關山月也為詩詞學會與楹聯學會合辦的《陽江詩聯》題寫刊名。當時市中華詩詞學會沒有會址,就以會長謝紹禎位於北門街26號的家作為臨時會址。會長謝紹禎的“斗室”被大家稱作“陽江詩詞組織的搖籃”。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榮譽成績

中國詩詞之市
市長林少春接中華詩詞學會孫軼青會長授匾 市長林少春接中華詩詞學會孫軼青會長授匾
2003年12月,中華詩詞學會正式批准陽江市成為“中國詩詞之市”。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為之作出了巨大貢獻。2004年6月20日至24日,由中華詩詞學會、陽江市委宣傳部主辦,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陽江市楹聯學會協辦的全國第十八屆詩詞研討會在陽江召開。市詩詞學會謝紹禎、黎承堃、康斯馨、馮志椿、李勳高等五人的論文入選,因而成為正式代表參加會議。林賢道、黃德存、梁如慶等三十人作為列席代表同時參加。大會開幕式上,中華詩詞學會孫軼青會長向我市市長林少春授予“詩詞之市”牌匾。
中國楹聯文化城市
2005年6月27日中國楹聯學會第五屆六次常務辦公會議審定,同意命名陽江市為“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並於7月31日由中國楹聯學會多位領導蒞臨陽江舉行授牌儀式。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創刊詞

《陽江詩聯》在絢麗的春光中面世了。春,雖然也經過風雨冰霜的洗禮,畢竟是一個詩的季節,是必然收穫詩的果實的。
本刊是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和陽江市楹聯學會合辦的刊物。作為詩(包括新、舊體)和聯的載體,它將貫徹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和“雙百”、“兩為”方針,不定期地就正於市內外廣大讀者。
詩詞、楹聯,是中華民族文化地瑰寶,千百年來,雄視寰瀛。它是詩聯作者抒懷言志的心聲,它將發揚“興觀羣怨”的文藝功能,以收匡時壽世的社會效應。
陽江,是著名書家鄧琳、南國詩人阮退之、國畫大師關山月等等古今名流誕生地。鼉山聳翠、漠水流芳;人傑地靈,英賢輩出,被譽為“詩書畫文化之鄉”。我們,作為詩聯界同仁,應該繼承、發揚前輩、先輩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鄉土精神,學習他們刻苦自勵,艱苦鑽研的修藝態度,使陽江的詩聯之花,與書畫交相輝映。讓陽江才人的靈氣,化為地方文化之光,照耀南天,熒煌北斗。
鄉土之情,是天生深厚的。陽江建市以來,二百多萬鄉親,固然戮力同心,掀起了建設家鄉的熱潮;許多海外赤子,也隨海燕歸來,把家鄉打扮得更加繁榮美麗。這是物質文明方面的成果。我們詩聯界、文藝界,完全是靠真情實感創作的,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自然更加熱愛。如果講搞好家鄉精神文明建設的話,我們理應責無旁貸,理應作出應有的貢獻。
這個創刊號,承蒙市、省內外各位有關領導和詩聯組織以及詩友聯友的大力支持,我們在此謹表衷心的謝意。仍望多加扶掖,時賜佳璋,使這個詩聯苑囿的花枝,開放得更加璀璨。
一花獨放不成春,文藝之春,也是要羣芳競放的。只要有春風吹拂,春雨時滋,我們堅信:《陽江詩聯》的滿樹新葩,必將和萬紫千紅,給大地增添春色。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學會章程

總 則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是陽江市詩詞愛好者自願組織的羣眾性學術團體。本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廣東中華詩詞學會和本市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雙百方針,堅持古為今用,團結詩詞愛好者,學習、研究、創作、弘揚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詩詞,為兩個文明建設作貢獻。
第一章 組織
第一條:會員大會是本會的最高決策機構,本會實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條:本會的領導核心是理事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民主選舉產生,每屆任期五年(可連選連任)。正副會長、秘書長人、常務理事由理事會選舉產生,負責本會的日常工作。
第三條:本會設組織、編輯、聯誼、財務等部,由理事分工負責。
第四條:本會可由常務理事會決定聘請詩詞界前輩,社會名流和德高望重人士擔任顧問、名譽會長或名譽理事。
第五條: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和各部工作會議視工作需要隨時召開。
第二章 會員
第六條:凡對詩詞有興趣並具有一定的創作能力者,均可填表申請參加本會,但須有本會會員介紹、經理事會討論通過。會員有退會自由。
第七條:凡承認並願意遵守本會章程、積極參加本會活動,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本會。
1、在市級以上(含市級)報刊發表過詩詞作品或有關文章,有相當水平者。
2、對組織詩詞活動表現積極並作出成績者。
申請入會必須填寫申請表並有本會會員一人介紹,經本會常務理會通過。
第八條:本會會員享受下列權利: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參加本會組織和舉辦的各項活動。
3、達到一定水平的詩詞作品可在會刊發表或向上推薦。
4、對本會工作進行監督,提出批評或建議。
第九條:本會會員應按規定繳交會費,無故不交會費達兩年者作自動退會論。
第十條:本會會員要維護本會的團結和聲譽,遵守本會章程和規章制度,完成常務理事會佈置的學習和創作任務。
第三章 任務
第十一條:本會每年舉行雅集二至四次,不定期舉行詩詞研究座談會或詩詞知識講座。
第十二條:出版會刊,作為會員作品交流,介紹及研討詩藝的園地。
第十三條:與兄弟學會、詩社加強聯繫,互通信息,交流經驗,爭取省學會的指導,支持。
第四章 經費
第十四條:本會經費來源:
1、會員會費。
2、社會贊助。(含個人)
3、政府部門某項撥款。
4、其他收入。
第五章 其他
第十五條:本章程由會員大會通過,報請上級備案後生效。
第十六條:本章程如需修改,須經會員大會討論通過。

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創立艱辛

耕耘詩苑汗拋珠——從市詩會成立談起
林賢道
鼉山毓秀,漠水源長。在南國詩人阮退之先生的故鄉,又一株詩詞新花——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沐浴着淡蕩的春風,迎着燦爛的朝陽開放。
本來縣詩社早已成立,陽江建市後,廣大詩詞鍾愛者,又多次提出增闢詩詞園地的要求。廣東中華詩詞學會為發展組織,繁榮文化,亦多次建議省詩會理事謝紹禎同志負責組織詩會。經過有關部門的同意批准,這株詩苑新花,雖曾受到一些意外的風雨影響,還是破土而出。出於對詩會的支持愛護,省中華詩詞學會函示吸收本詩會為集體會員,省方及省內外革命老輩、詩詞方家如劉老田夫、楊老應彬、黃老施民、陳老廣傑、關老山月及關振東、歐初同志等十多位受聘為詩會顧問;並與香港曾敏之、台北關保民等海內外詩畫大家及各兄弟詩社、詩會、詩友共七八十人,以詩、詞、聯、畫形式致賀;劉田夫、歐初兩位革命老詩人還一度蒞臨我市,對詩會表示關注;梁振元書記也為詩會與聯會合辦的《陽江詩聯》題詞祝賀。這都給予我們極大的支持鼓舞。
詩會初創,困難頗多。但由於有較深厚的羣眾基礎,廣泛的社會聯繫和取得多方面支持,在短短半年中,做了不少工作;搞專訊;辦專刊;舉行羣眾喜愛的徵詩聯活動;根據會員要求定期作學術專題講座,如《詩與民歌的分野》、《詩與楹聯的關係》、《學點語法、修辭基礎知識》等,特別是在我會首次雅集時,省學會張作斌、李汝倫兩位負責同志也駕臨指導工作。使詩會既注重於扶掖後進,又傾注力量於詩詞改革理論之探討,種種事蹟,引起市領導的重視,得到社會人士的好評,會務工作,紮實地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花開兩樹,詩脈相連。從市詩會的誕生,聯想起漠江詩社成立及早期工作之維艱:解放後,由於左的政策,詩詞處於逆境,但素以筆桿子為對敵鬥爭武器的老共產黨員曾傳榮校長,卻以詩結友。早在六十年代初,便與謝紹禎同志交流詩作,切磋詩藝;撥亂反正後,彼此交往更密,詩緣更深。暇時假日,每邀同好者多人,聯袂而至謝家或談詩論文;或質疑解難;或出示新作交相賞析。而謝君充滿戰鬥激情之批林、江的“討妖狐檄”、“批林彪文”等編,最為大家所愛傳誦。故當時有人笑謂之“詩宴”。嗣因室小朋多,促膝敲詩,也成湫隘。謝君又戲成“斗室賦”以志其事。中有句雲:“面彼東山,我室如鬥。……唯我良朋,不以為陋,連袂時至,茶斯當酒……誰謂其小?別具宇宙,燦綻心華,紛呈口繡……”如此詩餚詞饌,共席多年,風雨無間。至八二年底,全國各地之文藝組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許多新詩人亦紛紛“勒馬回繮寫舊詩。”,而吳有恆同志在《懷安詩社》(見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七日《羊城晚報》)又極力贊成老人學詩。於是斗室詩友,結社之心,油然共生,商量組織詩社。為了加強黨的領導,曾老便和幾位黨員幹部,聯名發起。這樣,一個由私人家庭的“文藝沙龍”便發展成了代表陽江縣詩詞界的“漠江詩社。”
最初成員僅十二人,曾傳榮同志任社長,謝紹禎同志任副社長兼“漠江詩詞”編輯,黎承堃同志任秘書兼財務工作。另編委數人。組社伊始,面臨最大的困難是經濟無着,為解燃眉之急,曾、謝、黎等幾位同志在省刊物發表詩作的稿酬,也拿作社務開支。其後,為詩社籌劃經費,還是謝副社長爭取糖廠領導每年贊助一千二百元的支持,問題才得以解決。又因曾社長長期患病,詩社工作實際由副社長主持,內外大事,親臨辦理,秘書協助。如為《漠江詩詞》取得省報刊準印證;為《漠江詩詞選》(第一輯)買取書號,力爭從原價一萬元減為五百元;編輯第一輯《漠江詩詞選》赴穗聯繫、印刷以至出版等工作。每次都十分順利。而一年多次的雅集活動,亦開展得紮實而有意義,特別是大家一致公推謝副社長定期作的詩詞學術講座,對擴大視野、提高賞析、創作水平,深有助益,也最受社員歡迎。總之,作為首屆社員,對篳路藍縷以耕耘詩詞園地的“老黃牛”誰也不能忘記。今天,歷史又翻新頁,在“雙百”方針指引下,結社自由,創作天地愈加寬廣;最有意思的是,謝君之斗室,不但早已改觀,而且常來談詩論文者,今尤勝昔:人次多了,中青年比例也大了。二十年來如一日,斗室主人,樂此不疲,其精神的的難能可貴!
詩國春穠,繁花似錦。“一水陽江才百里”,僅詩詞羣體就出現了幾個,將來還會更多。正如一位詩社領導人所説:詩詞學會組織,一百個也不多。誠然,這是時代的需求,文化繁榮的標誌。1994年,漠江詩社已經進入第三屆中期了,(五年一屆),市詩會方才起步。但共同的愛好,使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和任務——振興詩詞,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激濁揚清,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願兩樹之詩花爛熳,碩果盈枝。
一九九四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