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安寺大殿

鎖定
陽安寺大殿,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王崗鄉硯台村黃土河東岸硯台村委會院內,是明代古建築。 [2]  [4] 
陽安寺大殿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灰瓦頂,樑架結構為七架抬梁式。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昂頭下部豎刻溝槽,大殿正面平身科斗拱外拽拱兩端均有耳形飾;斗拱裏拽為五踩重拱計心,耍頭上部替木上翹插在縱身樑上。陽安寺大殿完整保留明代原結構,是南陽盆地現存最早,保留完整,純度較高的明代建築。該殿使用的縱身梁、溝槽昂、帶耳拱較為罕見,很有地方特色。反映了明代木構建築的獨特建築手法,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地方特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2]  [4] 
2019年10月,陽安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陽安寺大殿
地理位置
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王崗鄉硯台村黃土河東岸硯台村委會院內
所處時代
明朝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358-3-16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陽安寺大殿歷史沿革

陽安寺,始建於唐顯慶元年(656年),原名龍泉寺。 [2] 
陽安寺大殿
陽安寺大殿(2張)
陽安寺,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清永熙時改名陽庵寺,後又稱陽安寺。 [2] 
1981年10月,國家文物局直撥經費25000元,對陽安寺大殿進行揭頂落架大修。 [4] 

陽安寺大殿建築格局

陽安寺大殿溝槽昂、帶耳拱建築結構
陽安寺大殿溝槽昂、帶耳拱建築結構(3張)
陽安寺原來規模較大,明代建築,建有大殿、東殿、南殿、廊房、道房及磚塔等,現均已改建,失去原貌。只有大殿和西殿尚保持明代建築風格。
樑架結構
樑架結構(5張)
大殿坐北面南,平面略成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通面闊11.54米,通進深9.32米。大殿檐柱、角柱有明顯的柱側腳和生起,檐柱、角柱側腳約6釐米,角柱生起約7釐米。檐下施額枋及平板枋,上置斗栱。單檐歇山灰瓦頂,抬梁式結構,柱網採取移柱的形式,把兩前金柱移向兩側翼角下,後插金。四架樑前部梁頭置於一縱身梁之上;縱身梁由兩翼角下金柱支撐。屋架用七桁大木作,屋面為大式灰瓦作。大殿木構架使用自然材料建造,前面採用移柱做法,柱上使用縱身梁,雙座鬥連體斗栱、昂嘴下端均做出溝槽。
前檐次間平身科為五踩重昂重栱造,外栧瓜栱、萬栱、廂栱兩端做出短昂形,又稱“帶耳栱”,較為罕見,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2]  [5]  [6] 

陽安寺大殿文物遺存

漢白玉達摩祖師坐像 漢白玉達摩祖師坐像
陽安寺大殿內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達摩祖師大理石雕像,達摩祖師像頭部上世紀80年代被盜,近年又重塑。 [2]  [5] 
陽安寺大殿內保存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修碑記1通。 [2-3] 

陽安寺大殿文物價值

陽安寺大殿完整保留明代原結構,是南陽盆地現存最早,保留完整,純度較高的明代建築。該殿使用的縱身梁、溝槽昂、帶耳拱較為罕見,有地方特色。反映了明代木構建築的獨特建築手法,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地方特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2]  [5] 

陽安寺大殿保護措施

1986年11月,陽安寺大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9年10月,陽安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陽安寺大殿旅遊信息

陽安寺大殿地理位置

陽安寺大殿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王崗鄉硯台村黃土河東岸硯台村委會院內。

陽安寺大殿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陽安寺大殿,路程約23.8千米,用時約3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