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陽城河

鎖定
陽城河,源於薛公嶺南麓,古代稱鵲頡嶺北澗。
中文名
陽城河
流域面積
118 km²
年均徑流量
384萬立方米
最大泄水流量
71立方米/秒
掌溝在汾陽王家池,名新龍溝,並與王穀雨溝、螞蟻溝、西王溝等溝泉聚合而成,沿山谷間東南流。初名出谷泉,宋明時名善利渠。明洪武八年碑記載,“東西首尾百餘里,雨水漲時,從靳家裏迤邐而東,經陽城、見喜、幹河等裏,民隨在築堰,引以溉田,東會文谷水,入於汾”。清洪水下泄則成河,叫陽城河。歷來引清洪水灌溉農田,如今泉水枯竭,成季節性洪水河,下游村莊引洪灌溉。1971年開浚陽城北南兩渠,1977年10月在文候村建小水庫一座,流域面積118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84萬立方米,最大泄水流量71立方米/秒。一般年份,經水庫緩洪下泄,灌溉更加便利,而洪害可避免。現今,陽城河東南行,沿經王家池、舍科村(馮家嫣)、北偏城、南偏城、楊家莊、靳家莊、韓家垣、莊子村、義豐北村、河北村、尚文、牧莊,至文候水庫,上游河長28公里。水庫以下東移微偏南,經西陽城、東陽城北、北堡村南、見喜,東堡村北,至史家堡村南人文峪河,下游河長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