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鎖定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秦俑博物館)為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立的首批三家重點科研基地之一,2005年10月21日正式揭牌運行。科研基地主任周鐵、副主任夏寅。學術委員會成員為王丹華、陸壽麟、馬清林、郭宏、閻宏濤、李玉虎、吳永琪、張志軍、周鐵等九人。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丹華,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永琪。 [1] 
科研基地擁有玉、石器,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石刻磚瓦類文物修復,文物保存微環境控制技術保護的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擁有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石刻磚瓦類文物技術保護設計;文物保存微環境控制技術保護設計的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瓷器類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的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乙級資質。 [2] 
中文名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機構地址
陝西省西安市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綜述

2005年,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立“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2014年4月24日,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青州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舉行。周鐵與青州市文物局局長楊中奎分別代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青州市博物館簽署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青州工作站合作協議。 [6] 
基地採用“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實行國家文物局宏觀管理、陝西省文物局具體組織、秦俑博物館館長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和課題管理制。主要研究方向為:陶質彩繪及相關文物保護修復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開展創新性研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目標:科研基地逐步提高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提高科研能力,在陶質彩繪及相關文物保護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基地發展成為國家文物局組織高水平陶質彩繪保護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科研基地,成為聚集、培養優秀文物保護科技人員和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1]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機構設置

秦俑館的保護修復實驗室共7間,從功能上可分為彩繪分析研究室、綜合化學實驗室、彩繪及相關文物修復室、微生物(防黴)研究實驗室、環境監測室、青銅器修復室、綜合修復室。可進行顏料成分分析,顏料色彩鋭變機理研究,彩繪層次結構觀察分析,彩繪文物保護劑對比研究及老化測試等方面研究工作。可以對陶俑、青銅器、石器等文物進行科學的修復與保護和相關的研究工作;可進行秦俑坑乃至秦陵周邊地區進行環境監測以及文物環境質量評估等研究工作。可承擔文物、遺址及其環境的微生物指標調查,篩選適合於文物及遺址的黴害防治藥劑及方法,實施文物及考古現場的黴菌防治。
2014年于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設立青州工作站。 [6] 
文物保護微生物(防黴)研究實驗室:
面積60平方米,其職責是對於秦俑文物、遺址及其環境中的真菌進行科學地調查研究,準確、全面、系統地對文物、遺址中的黴菌進行分析,從而獲得完整地防治黴菌的資料,探索治理方法,實施防治工作,確保秦俑遺址及相關文物免受黴菌危害。並積極開展各種質地文物的黴菌防治的專題研究。
經過多年科學探索和研究實踐,秦俑博物館的文物保護人員積累了一定的文物防黴經驗,該實驗室由2名高級研究人員及2名中級研究人員和1名實驗員組成。
該實驗室得益於比利時楊森製藥有限公司的援助,設備較為完備。可承擔文物、遺址及其環境的微生物指標調查,可從事真菌採樣、培養、分離、鑑定、真菌類羣的數理統計、真菌的藥物敏感性實驗等,篩選適合於文物及遺址的黴害防治藥劑及方法,對化學防黴方法及其它防黴方法的效果評估,實施文物及考古現場的黴菌防治。 [3]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實驗室主要儀器設備有:LABCONCO生物安全工作台、超淨工作台、WTB-BINDER低温怛温培養箱、NIKON E800生物顯微鏡及CCD系統、NIKON D990數碼顯微攝像儀、WTB-BINDER精密烘箱、HIRAYAMA高壓滅菌器、美國Harris低温菌種保藏箱、Labconco 純水處理器、Labconco 純水處理器和各種微生物實驗室小型儀器、用具等。
彩繪分析研究室:
面積45平方米,主要從事彩繪顏料分析研究、彩繪結構分析、彩繪文物的損害機理研究等。內部設施主要有温濕度調節設備、空氣過濾裝置和火警探頭,實驗室為環氧加石粉枱面鋼木結構實驗桌,Minolta CM-2600D分光式色度測定儀,Leica DMLSP偏光顯微鏡,Leica MZ8立體顯微鏡,Leitz Laborlux S金相顯微鏡、UV monitor 紫外線檢測儀、Heraeus Kulzer 紫外固化儀和照相設備等等。
彩繪及相關文物修復室:
面積60平方米,主要從事彩繪文物的修復前的初步實驗、簡單藥品配置和彩繪及相關文物的修復等工作。內部設施主要有温濕度調節設備、空氣過濾裝置、火警探頭和紅外探頭、攝像頭等,主要儀器設備有:Northward 雙風式通風櫥,ULT ASD250 修復用吸塵裝置,ULT JUMBO 修復用吸塵裝置,CONDAIR 電極式加濕器,5台文物專用攝影照明冷光燈具,LYOVAC GT2真空冷凍乾燥機,Leica Wild 40倍體視顯微鏡和彩繪文物恆濕修復操作試驗箱等。
綜合化學實驗室:
面積30平方米,可進行基礎的化學試劑,保護藥劑的配製,具有一定的化學實驗條件,還可進行各種文物分析測試試樣的製備等工作。內部設施主要有温濕度調節設備、空氣過濾裝置、火警探頭等,主要儀器設備有:Northward通風櫥,IKA磁力攪拌加熱爐,GRANT超聲波清洗槽,Struers DAN-V 拋光儀,箱式電阻爐,WTB-BINDER ED115 精密烘箱,BINDER KBWF240人工氣候箱老化試驗箱),KERN電子天平,MonoBloc 精密電子天平等。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環境監測室:
面積15平方米,具有德國TESTO環境多因子測試設備和多台便攜式温濕度監測儀等設備,可從事文物環境特別是考古發掘現場的環境監測和評估。
青銅器修復室:
面積60平方米,可進行青銅的前期初步檢測和修復工作。 Leica wild 台式體視顯微鏡,40倍體視顯微鏡(帶監視器), 修復用吸塵裝置5台牙科鑽,FG2-94 噴沙修復儀,修復桌及配套修復工具、牙科鑽、通風罩、通風管、計算機、微循環顯微鏡、台鑽、車牀、排氣扇、電焊機、玻璃罩等設備。適用於金屬文物以及對環境要求較為嚴格的易損文物的修復,同時多種空氣淨化設備保證了修復工作室內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使文物安全及工作人員的健康不受影響。
綜合修復室
面積500平方米,內部裝備有火警探頭和紅外探頭、攝像頭。專為方便修復工作而設計的燈光照明系統以及較為齊全的文物修復與運輸設備。其中包括電子磅秤、裝釘機、文件櫃、移動式起重機、修復桌、椅、內燃平衡式叉車、淨水器、台式鑽牀、空氣壓縮機、手動液壓桿腿式裝卸車、手動液壓托盤搬運車、櫃式不鏽鋼洗水槽、200毫米台式砂輪機、150毫米台式虎鉗、250毫米台式砂輪機、卡片櫃、手動液壓搬運叉車、保險櫃、過圖桌、人力車、型材切割機、輕便式交流電焊機、蘋果計算機等。這些設備基本滿足了包括秦俑這種大型陶質文物在內的各類型陶質文物及石質文物的修復與運輸。
其他配套科研場所:
器材藥品庫房20平方米,資料室30平方米,照相暗室40平方米,繪圖室60平方米,信息中心60平方米。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儀器設備

1、1200倍NikonE800生物顯微鏡,日本,黴菌鑑定、試樣分析觀察,14萬元;
2、Pixera 600CL顯微熒光數碼成像系統,美國,顯微實施觀測,11萬元;
3、HIRAYAMA高壓滅菌鍋,日本,生物滅活,5萬元;
4、LABCONCOTG生物超淨安全工作台,美國,生物試驗菌種分離、接種操作,11萬元;
5、WTB-BINDER低温恆温培養箱,德國,微生物生長培養,5萬元;
6、Harris低温菌種保藏箱,美國,菌種超低温保藏,7.9萬元;
7、LABCONCO純水處理器,美國,提供生物實驗室所需純淨水,5萬元;
8、Leica MZ8立體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14萬元;
9、美能達CM-2600d色度儀,日本,色度色差分析,11萬元;
10、Leitz Laborlux S 金相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12萬元;
11、Leica DMLSP偏光顯微鏡,德國,顏料及無機材料分析鑑定,14萬元;
12、Leica wild立體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5萬元;
13、Leica wild 台式體視顯微鏡,德國,試樣分析觀察,5萬元;
14、ULT ASD250 修復用吸塵裝置,德國,文物修復中的人員保護,5萬元;
15、LYOVAC GT2真空冷凍乾燥機;德國,飽水文物的安全脱水,15萬元;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研究方向

①、逐步建立、收集中國古代所用各種彩繪顏料、底層材料物質的標準數據資料(包括各種分析標準曲線),分析研究各種顏料、底層物質成份,最終建立建全古代顏料儀器分析、化學分析的科學數據資料庫。
②、通過對彩繪文物剖面、薄層顯微觀察研究、顏料巖相學的偏光顯微研究,為古代彩繪工藝、技法的研究,為彩繪成份分析、彩繪層次結構研究、彩繪損害機理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③、基本具備顏料色度測定,色彩變化指標定量測定及變化原因分析的能力。
④、根據成份分析和各種觀察研究結果,具備彩繪損壞機理的綜合分析研究能力(包括顏料顏色的褪變、彩繪的各種損壞)。
⑤、針對不同損壞機理,可進行研究、篩選、對比實驗,具有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保護方法及其工藝和實施保護的能力並具備對保護效果進行科學測試和評估的能力。
⑥、收集國內外各種彩繪類文物保護劑技術資料檔案,健全綵繪類文物研究保護資料庫。
⑦、陶質文物特別是大型陶質文物的保護修復研究。 [4]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人才隊伍

秦俑館文物科學保護與修復實驗室有專職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人員24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19人,其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1人,館員8人,助理館員12人;50歲以上2人,40-50歲3人,30-40歲7人,20-30歲12人,每一位保護與修復人員均有一定的研究和工作方向,具備濃厚的學術風氣和明確的學術思想;可以説秦俑館的保護修復隊伍構成合理,形成了梯隊建設,至2004年8月,秦俑博物館先後有9批、27人次赴德國和比利時,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慕尼黑科技大學、奧登堡大學和比利時材料研究與保護研究所、根特大學、新魯紋大學等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學習交流和技術培訓,還有4人(7人次)參加中意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他們已成為秦俑博物館的業務骨幹,在秦俑文物保護、修復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4]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取得成果

1、秦陵一、二號銅車馬的修復與保護(1980-1987);
2、秦俑彩繪保護研究(1987-2001);
3、大型土遺址保護研究(1987-);
4、秦俑坑土遺址及相關文物防黴保護(1995-2003);
5、秦俑遺址小氣候的調查與評估(1993-1998);
6、《秦俑博物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研製(1992-1994);
7、秦陵石鎧甲的保護與修復(1998-2001);
8、青銅水禽文物的修復和保護(2001-);
9、古絲綢文物防黴保護研究(2002-2004)。 [5]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獲得獎勵

1994年“秦陵一號銅車馬複製技術”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四等獎;
1994年“秦陵一號銅車馬複製技術”獲陝西省? 錁摯萍冀餃冉保?
1995年“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獲陝西省文物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秦俑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資料管理系統”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秦俑館計算機多媒體文物資料管理系統”獲陝西省文物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秦俑小氣候研究和環境質量評估對策” 獲陝西省環保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7年“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年獲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2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4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