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方恪

鎖定
陳方恪(1891年12月5日—1966年1月3日),字彥通,江西義寧(今修水)人。陳三立第四子,陳寅恪胞弟。1891年在祖父陳寶箴於武昌的湖北布政使衙署內出生。幼承家學,受祖父學風浸潤,得其父文脈,又先後師從陳伯弢、王景沂、陶鵬保、王瀣、柳詒徵等名士,年少時即形成清醇婉約、造句險峻、意境深遠的詩詞風格。其詩名在衡恪、隆恪、寅恪等諸兄弟之上。陳方恪一生文采風流,名士風範,交遊廣闊,先後在上海《時報》、上海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民立報》《時事新報》做編輯工作並撰寫專欄,與詩詞名家雅集拜洪幫大佬,後又在徐世昌等人推薦下,擔任江西圖書館主任、景德鎮税務局局長、田畝丈量局局長、正風文學院教授、教務長等。日本侵略中國時,陳方恪在南京任過偽職,又擔任金陵刻經處董事,負責佛經刻印工作。在任職金陵刻經處時,曾幫軍統特工傳遞過情報,還與中國共產黨地下黨有秘密聯繫,後不幸被日軍發現並逮捕,然而在嚴刑拷打下並未出賣黨組織。抗戰勝利後,他受到國民政府的表彰,成為眾人眼中的英雄。此後,陳方恪仍在金陵刻經處工作,並參與版本鑑定與目錄學的實踐性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陳方恪在南京圖書館繼續研究詩詞、治版本目錄學並提攜後學,貢獻頗大。陳方恪被作家章品鎮稱為“金陵最後一個貴族”。 [1] 
中文名
陳方恪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1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
1966年1月3日
畢業院校
復旦公學
性    別

陳方恪人物生平

1891年12月5日,陳方恪出生於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內。 [3]  陳方恪小學讀的是思益學堂(陳三立創辦),1910年畢業於復旦公學。1912年冬,應狄葆賢之邀,陳方恪到上海任《時報》編輯。後又經梁啓超的介紹,任中華書局雜誌部主任。在上海的這段時間,陳方恪參加南社詩人們在上海的雅集,又曾隨報界同仁拜過洪幫,加入幫會。對於陳方恪來説,在中華書局的工作入不敷出。後又在梁啓超的介紹下,在鹽務署、財政部等處任秘書。
1920年秋,經時任總統徐世昌等父執推薦,陳方恪南下江西南昌淘金。在此後幾年之中,得到贛省多任督軍眷顧,先後擔任江西圖書館館長、景德鎮税務局局長、田畝丈量局局長、釐金局局長以及地方關口税務局等,職務調動頻繁。
1938年起,陳方恪先後在“維新政府”裏出任教育部編審委員、考試院考選委員專門委員、偽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偽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等職。毋庸諱言,陳方恪落水了。迷途知返,落水之後自救,他成為秘密抗日戰線上的卧底。自1942年起,陳方恪就與國民黨軍統地下組織建立了聯繫。陳方恪年輕時在上海加入洪門,結識了洪幫兄弟徐亮。此時,徐亮已經是重慶軍統局的特務。軍統派出的特務潛伏組,將電台藏入陳方恪擔任主任和董事會代表的金陵刻經處。陳方恪不僅掩護潛伏組,還負擔潛伏組的日常開支。與此同時,還與中共情報人員徐光楚等人有過秘密接觸。
1945年8月5日下午,一隊日本憲兵衝進金陵刻經處,直奔後院,將兩名軍統特工抓獲,電台也被搜出,另有三名工人亦被捕。陳方恪恰好遇到一位朋友,在門外交談。目睹金陵刻經處日寇抓捕軍統特工,在一片混亂之中,陳方恪逃走。8月6日,陳方恪被日本憲兵隊抓獲,雖經嚴刑拷打,仍然不肯吐露內情。8月13日,日軍審訊未果,氣急敗壞,將陳方恪折磨得奄奄一息。到了8月14日傍晚,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陳方恪才死裏逃生。
抗戰勝利後,陳方恪失去經濟來源,生活落魄。直至1946年秋天,境況好轉。因在淪陷區掩護軍統電台,協助進行策反工作以及被日軍逮捕、酷刑下未出賣抗日地下組織等立功表現,南京國民政府國防部保密局要員接見、表彰陳方恪,併發給獎金和《軍統地下工作者證明書》。陳方恪一躍成為抗日功臣,其形象在親友之中、社會輿論上有了實質性的提升。
1949年,南京解放,此時的陳方恪困守在南京城南飲馬巷的兩間舊房裏。1950年,在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陳方恪一家遷往四衞頭54號居住,生活才算是安定了下來。進入新社會的陳方恪,仍然和往日一樣與朋友雅集倡和。1959年,在省市有關部門的關照下,陳方恪家又遷到了牯嶺路26號(當年陳三立在廬山牯嶺有松門別墅)的小洋樓裏,陳本人也被安排在《江海學刊》雜誌社任編輯。
陳方恪的晚年生活安穩。1966年1月3日,陳方恪病逝世於南京,享年75歲。 [5] 

陳方恪人物事蹟

以詩詞印證時代變遷和心路歷程
陳方恪以詩詞聞名,不僅因其精於用典造句的技巧及風雅的名士氣度,更在於他詩詞中藴含的蒼涼歷史感,印證着他一生的心路歷程和所處的時代變遷。如1917年6月,張勳率辮子軍控制京城,欲行復闢。陳方恪困局城內,某晚赴羅癭公家宴,在後園賞花,作詞《賀聖朝·夜來香》以抒發心中幽情。
遙憐可可窺人乍,伴風廊琴謝。好將空谷比幽姿,合氾人姑謝。吳舲初到,紗櫥睡起,定綠珠無價。幾回偷眼避遊蜂,又夜涼如畫。
1919年,梅蘭芳赴日演出,陳方恪作《風中柳·題綴玉軒話別圖即送畹華赴日本》,表現出深深的惜別之情。
渡口梅風,輕約薄羅歌扇。帶朝慵宮衣剪剪。幾多離愁,經海清怨。早歸來,翠樽低勸。夢想雲棠,莫負十洲仙願。數繡程,珠簾盡卷,春櫻壺嶠,照滄桑人倩。待閒話,畫圖親檢。
1942年,陳方恪無奈委身偽南京政府,深感國家與個人的前途頗為黯淡,心中哀怨,於是作《秋夜有懷次太疏韻》 詩。
門對屯雲咽暮笳,生還猶喜問西家。釣遊經眼渾如夢,得喪臨岐詎有涯。筋力漸衰漸老馬,親知搖替數寒鴉。長欃託命他年願,何處青山挽鹿車。”
這首詩表達出作者急欲擺脱現狀的心情和對現實命運的無力。可見,陳方恪的詩詞技巧與氣度令人驚歎,而其作品反映出歷史環境下人民的生活與心境則更具社會價值。
陳方恪的詩詞繼承了同光體的宋詩傳統,現存近500首,其雅人風致、造句用典、氣度襟抱諸方面看都自成一家。陳方恪的一生歷經清、民國和新中國,他的詩詞反映了時代變遷,其作品恰似一部發展史。朱古微稱其慢詞:“情深意厚,功夫更勝於令。”陳石遺贊其詞:“有名貴氣。”錢仲聯贊曰:“絕世風神,多回腸蕩氣之作,二陸齊名,俊語似欲突過乃兄。”陳三立認為諸子中“唯七娃子能詩”(陳方恪在陳家大排行第七)。錢萼孫直率評價雲:“寒柳亦能詩,而功不能與其兄衡恪、隆恪敵,亦非如其季方恪之風華絕代也。”
致力版本目錄之學和圖書館相關服務
1945年冬,在軍統南京辦事處的要求下,陳方恪參與對漢奸陳羣的澤存書庫所藏珍貴善本以及查抄的其他珍稀圖書的鑑別活動。陳羣在偽南京政府身居要職,囊橐充盈,其藏書更是刻意求好,藏書80餘萬冊,僅澤存書庫善本就多達40萬冊,不少都是宋版書和年代久遠的抄本。此次參與鑑別不僅使陳方恪的版本目錄學研究派上用場,更使他的學術視野得到擴展。
1949年後,陳方恪積極參與新中國建設,向新政府靠攏,常到圖書館借閲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的著作和其他馬列主義政治理論書籍。1950年起,陳方恪受到國家領導人的多次接見談話,陳毅柯慶施等都曾邀他赴宴,鼓勵其追求進步,發揮專業特長。1950年,陳方恪到國立南京圖書館工作,因其對古籍版本目錄非常精通,館長賀昌羣立即請其在古籍部任職,並不時虛心向其求教。其後李仲融、汪長炳等幾位館長都時常向他請宜。陳方恪平易近人,願意扶持後學,在其任職期間培養了柳定生、沈燮元、杜信孚等學者,在南京圖書館上下得到敬重,並被推選為南京市政協委員和南京市文聯理事。
1951年,剛入館的陳方恪隨館長賀昌羣一行數十人赴阜陽地區參加土改,約半年後回館。不久,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併入國立南京圖書館,陳方恪因博學多聞被委派擔任“近百年史料”編纂。
1953年,杭州一處造紙廠在回收的廢紙中發現了一批與太平天國有關的資料,陳方恪應邀前往參與鑑定工作,他不顧年邁,甚至不曾休息就投入工作中,認真對一件件資料進行審閲,最後發現這一批資料系清代鎮壓太平天國的大員吳煦的個人檔案原件。作為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文獻,這些資料價值不可估量,陳方恪的貢獻自然也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
1954年開始,南京圖書館先後開設了“中國醫藥資料室”“中國地方誌資料室”“中國古典文學戲曲資料室”“中國考古美術資料室”“中國近代史資料室”“馬列主義理論資料室”和“文學藝術資料室”,每室由一位飽學之士主持,解答讀者諮詢。陳方恪負責“中國古典文學戲曲資料室”豐富資料室的工作研究。這七個專題資料室的開放是南京圖書館50年代參考諮詢服務的一件重要工作,為營造學術環境和方便科研人員研究和參考做出了貢獻。
同樣在這一年,為了深入宣傳圖書,輔導閲讀,提高讀者鑑賞水平,南京圖書館還舉辦了中國古典文學講座,陳方恪參加了講座活動的籌備工作,並邀請到古典文學家陳中凡、詞學家唐圭璋、詩人孫望、戲劇理論家陳瘦竹等開展講座,取得了極大成功,僅1954年,就舉辦講座14次,聽眾多達12403人次。 [1] 

陳方恪親友回憶

柳定生:我和陳老的相識,是在南京圖書館工作時期,1953年我在南圖參考諮詢組工作,參考工作範圍,包羅古今中外的各門學科,腹笥儉陋如我,何以能勝任這一工作;所幸上有黨的領導支持,還有館內同志的協作,才勉強將工作任務及時完成。記得在1954年,我館與文聯合作,舉辦星期文藝講座,邀請南大、南師的教授主講文學名著。大約一月主講兩次,為配合講座,我館編印小型書目,推薦有關資料。凡在報刊發表的當代論文,由參考諮詢組選輯,有關古典著作,由古籍部選錄。為了工作關係,我常時去古籍部向陳老請教,他對古典詩詞,小説戲曲,無一不熟,開列原著各種版本,和列代註釋疏證也極為熟練,如數家珍。因此所編古典文學講座書目,其中有一半是傾注了陳老的心血。當時聽者拿到這份書目的,不啻獲得一份專題輔導閲讀的指南,極受廣大聽者的歡迎。在會場分發後,來函索取的也大有其人。陳老對我們後輩,都是循循善誘,海人不倦,絕沒有一絲一毫學者威嚴的架子。總覺得他和靄可親,容易接近。 [2] 

陳方恪親屬關係

陳方恪的祖父是晚清維新派政治家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被光緒帝稱為“新政重臣”,是地方督撫中唯一傾向維新變法的實權派風雲人物。父親是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人,是著名的因北平淪陷絕食而死的散原老人。母親是湖南名門望族俞家之女俞明詩,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知府,其兄俞明震,官至台灣布政使。俞明詩善操琴,自號“神雪館主”,操琴雅室為“神雪館”,有《神雪館詩》留世。
妻子孔紫萸,小陳方恪十歲,兩人在1924年結婚。 [4]  1948年,孔紫萸病故。 [2] 
1897年初春,陳寅恪和兄弟們合影。左起:陳隆恪、陳覃恪、陳 1897年初春,陳寅恪和兄弟們合影。左起:陳隆恪、陳覃恪、陳 [5]
陳方恪兄弟凡五人長兄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曾留學日本,以繪畫知名於世。二兄陳隆恪,清末留學日本,解放後任上海市文保會顧問。三兄陳寅恪(1890-1969),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曾留學日、英、德諸國,曾任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校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五弟陳登恪,留學法國,曾任武漢大學教授。 [2] 
參考資料
  • 1.    曹陽:《陳方恪先生生平與學術》,《新世紀圖書館》2019年第2期,第81-85頁
  • 2.    柳定生:《緬懷陳方恪先生》,《江蘇圖書館學報》1986第1期,第79-81頁
  • 3.    潘益民,潘蕤著,陳方恪年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01,第1頁
  • 4.    劉宜慶:《陳方恪:繁華散盡人獨立》,《名人傳記》2019年第2期,第59-63頁
  • 5.    名士陳方恪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