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承

(宋代醫家)

鎖定
陳承,宋代醫家。閬中(今屬四川)人,其曾祖為宋初名臣陳堯佐。少而聰穎,治病多奇效,名噪於一時,平時好用涼藥,有“陳承篋裏一盤冰”之諺。嘗把《神農本草》及《圖經本草》合而為一,並附以己説,編成《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未見傳世。又與裴宗元、陳師文等同校《和劑局方》。
本    名
陳承
所處時代
宋朝
主要作品
《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
《和劑局方》

陳承個人作品

《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本草別説》、《和劑局方》

陳承主要成就

《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雖然未見於今世,但其後世多個古籍引用陳承的記錄。可見其精華已經融於後世典籍。例如:
清,道光年間,楊時泰於《本草述鈎元》卷八 芳草部 引用陳承對當歸的表述:
(此段血中有氣之頤)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故仲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用當歸之苦温以助心血。(無己)此品為治血補虛。決取立效之藥。古方用療產後惡血上衝。取效無急於此。凡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陳承以上二段養血凡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之甘温能和血。辛温能散內寒。苦温能助心散寒。使氣血各有所歸。
本草綱目(金陵本) 第二十二卷 谷部(一)大麥篇,引用:
陳承曰:小麥,今人以磨面日用者為之。大麥,今人以粒皮似稻者為之,作飯滑,飼馬良。麥,今人以似小麥而大粒,色青黃,作面脆硬,食多脹人,汴洛、河北之間又呼為黃稞。關中一種青稞,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專以飼馬,未見入藥用。然大、二麥,其名差互。今之麥似小麥而大者,當謂之大麥;今之大麥不似小麥而礦脆者,當謂之麥。不可不審。
本草綱目(金陵本) 第三十二卷 果部(四)
陳承曰∶近世蔡襄述閩茶極備。惟建州北苑數處產者,性味與諸方略不同。今亦獨名蠟茶,上供御用。碾治作餅,日曬得火愈良。其他者或為芽,或為末收貯,若微見火便硬,不可久收,色味俱敗。惟鼎州一種芽茶,性味略類建茶,今汴中及河北、京西等處磨為末,亦冒臘茶者,是也 ... 茶葉:治傷暑。合醋,治泄痢,甚效(陳承)
清·沈金鰲《要藥分劑》卷七 瀉劑下 桃仁:陳承曰:行血。連皮尖生用。潤燥去皮尖炒用,俱研碎。
郁李仁:陳承曰。郁李仁性專下降。善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然下後多令人津液虧損
北宋 沈括蘇軾撰《蘇沈良方》卷第四 小建中湯 治腹中切痛 中:
桂(削) 生薑(切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大棗(十二枚擘) 白芍(一兩半)膠飴 二上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內飴更上火微煮,令飴化。温服三合,日三服。嘗有人患心腹病不可忍,累用良醫治之皆不效。灸十餘處亦不差,士人陳承善醫,投一藥遂定。問之,乃小建中湯也。此藥偏治腹中虛寒,補血,尤主腹痛,常人見其藥性温平,未必信之。

陳承軼事典故

中醫業內人士均知“細辛不過錢”這句古訓。2000年藥典也規定,細辛用量1克~3克,多數臨牀醫生不敢超越這一規定範圍,有的甚至乾脆棄細辛而不用。細辛真的這麼可怕嗎?
這句古訓的源頭就在----
宋代陳承《本草別説》一書:“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用即氣悶塞不通者死”。

陳承人物評價

沈括蘇軾在《 蘇沈良方》中記錄:士人陳承善醫,投一藥遂定。
北宋·唐慎微在《證類本草》中記錄:晟近得武林,陳承編次《本草圖經》本參對,陳於圖經外,又以“別説”附着於後,其言皆可稽據,不妄,因增入之。
清,日·丹波元胤(漢代劉邦的後裔) 在《中國醫籍考》中記錄:陳承着立別説大觀中唐慎微集為證類。謹詳古今注説。諸家論議。紛紜緒亂。異同頗多。雖唐注摭陶氏乖違。而反有闕失。今注舉唐注謬誤。而間有未書彼是此非。互相矛盾。考禹錫補註慎微證類。又不過備錄諸家異同。亦不能斷其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