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可馨

(地理學家)

鎖定
陳可馨,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省羅定素龍鎮鳳西村鳳陽(羊塘頭)自然村人,195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先後在天津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任教,是天津師範大學環境地理學科帶頭人,是中國傑出的海洋地理學家。 [1] 
中文名
陳可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廣東羅定
出生日期
1932年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地理系
代表作品
《中國地理》
主要成就
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職    稱
教授

目錄

陳可馨簡歷

陳可馨,廣東省羅定市素龍鎮鳳西村鳳陽(羊塘頭)自然村人,195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先後在天津南開大學、天津師範大學任教,是天津師範大學環境地理學科帶頭人,是我國傑出的海洋地理學家。
1937年7月,5歲多的陳可馨就進入鳳山鄉中心小學讀書,1943年夏天,他考上當時羅定師範學校開設的初中班就讀,3年後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羅中讀高中。
1949年夏,陳可馨高中畢業了。因家境貧困的原因,他只好放棄報考大學。當年9月他在家鄉鳳山小學教書,以維持家計。但他始終堅持刻苦自學,努力上進,尋求各種機會充實自己。1950年9月,他考入了中山大學地理系,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在中山大學,他在地理學這個知識海洋裏暢遊,為以後從事地理系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3年7月,陳可馨學成畢業。當年9月,他來到天津南開大學工農速成中學任教。1959年至1991年間,先後任天津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天津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技術專家組成員、天津市海島調查專家組副組長、天津市科學協會第三、四、五屆委員,天津市地理學會理事長、天津市地震學會理事、天津市生態學會理事、渤海功能區劃(天津部分)研究組組長、天津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組織聯絡委員、天津市災害防禦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 

陳可馨工作成就

陳可馨在高校多年從事《中國地理》、《災害地理》、《現代地理學基本理論與問題》、《區域環境與國土利用方法》等課程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便於日後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天津師範大學環境地理學學科帶頭人。1980年他開始招收研究生,講授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課程,指導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地理人才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他一直在教壇上兢兢業業,嘔心瀝血,不辭勞苦,被人們稱為是在地理學領域中拓荒不息的“老黃牛”。在工作中,陳可馨結合天津經濟的發展,主持和參與了多種項目的研究,並取得顯著成果。
陳可馨結合教學,勤於筆耕研討,出版了多種集子專著。如:1979年8月出版《災害性天氣及其預防》,該書1980年被全國氣象學會評為優秀獎;1977年10月完成《渤海》;1986年2月完成《祖國湖泊巡禮》;1993年10月出版《地理教育比較研究》,該書是地理教育學研究生課本。
陳可馨還與他人合作,完成了多部具有很高學術造詣的著作,如:《中國地理》,該書是全國地理系專科生教材,榮獲1994年全國首屆優秀地理圖書三等獎,此外,該書還被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用作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材,起到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作用;《天津指南》、《中國自然地理概論》,此書被用作高校本科生教材;《地理趣聞錄》、《祖國錦繡河山》、《天津百科全書》、《天津農業地理》,該專著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等。
陳可馨不僅出版多種學術專著,而且還抽空撰寫了許多有影響力的論文在全國公開刊物上發表,總數近100篇,可謂碩果累累。這些成績的取得,奠定了陳可馨教授在地理學界的地位,也為他日後開展研究注入了無窮的動力。
陳可馨積極參與社會工作,先後在多個院校作講演。在國內,陳可馨教授不僅多次參加全國和天津市組織的學術研討會,而且還應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先後參加了兩次國際會議:1998年8月12日至18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21世紀中國與世界》國際地理學術研究會上宣讀“厄爾尼諾對世界資源環境的影響”一文,獲得香港電台的採訪與簡介;1998年11月7至14日在韓國漢城大學召開的地理教育國際會議上宣讀“中國中、小學教育發展”一文,獲得與會者好評。
陳可馨由於對中國作出了較大貢獻,黨和政府授予他不少榮譽:全國氣象科普創作會議評為先進個人、天津師範學院評為“五講四美”先進工作者、全國地理科普活動積極分子、天津市科協工作積極分子、優秀科普創作工作者、曾憲梓教師獎三等獎等等。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