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陝西靖國軍

鎖定
陝西靖國軍是護法戰爭時期陝西的一支地方武裝,成立軍政府,宣佈護法。
中文名
陝西靖國軍
屬    性
護法戰爭期間組建的軍隊
1917年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軍政府,宣佈護法。在此前後,孫中山命民黨人士、眾議院陝西籍議員焦冰 (子靜) 於5月、9月兩次回陝組織護法軍,發動反段(段祺瑞)驅陳(陳樹藩)鬥爭,並委駐防白水的陳樹藩部騎兵團團長、民黨人士高峻為陝西護法軍總司令,駐西安之陳部陝西警備軍統領耿直為陝西靖國軍招討使。1917年12月3日,高峻首先在白水起兵,以西北護法軍總司令名義,宣佈獨立,打響了反段驅陳鬥爭的第一槍。12月10日,耿直率部在西安起義。同時,駐防鳳翔的郭堅率部開赴户縣與耿直會合,在周至召開會議,發佈護法討陳檄文,宣佈成立陝西靖國軍,郭堅任總司令,耿直任副總司令,下設8個支隊。1918年1月25日,陝西靖國軍攻克白水,撤退時,耿直中彈犧牲。同時,胡景翼部之張義安在三原起兵成功,舉陝西靖國軍旗幟,胡景翼為右翼軍總司令,曹世英為左翼軍總司令。並於2月2日發出討陳檄文。經西安、渭北、關山等戰役後,陝西靖國軍日益強大,佔領了渭北等地。1918年7月,于右任奉孫中山之命回到三原,經各部代表商討,決定組成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部,公推于右任為總司令,張鈁為副總司令。總司令部設於三原,改編各部為六路。此時,全國形勢處於南北對峙狀態,但對陝西都勢在必爭,南北雙方各派援軍相繼入陝。援於之滇軍、鄂軍、川軍,援陳之奉軍、直軍、鎮嵩軍、段系川軍,雙方約計20餘萬,兵連禍結,使陝西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1] 
1919年4月南北議和後,陝西靖國軍統轄的地區只有渭北之三原、涇陽、高陵等8個縣的全部或一部,隔渭水與陳樹藩南北對峙。1921年秋,北洋政府派閻相文馮玉祥相繼督陝,靖國軍大部被收編。1921年9月19日,胡景翼在三原召開“國民代表會議”,9月25日通電取消陝西靖國軍。在陝西靖國軍各路相繼接受奉軍、直軍改編過程中,唯有第三路第一支隊司令楊虎城始終反對收編,要求恢復陝西靖國軍司令部。1922年3月23日, 楊虎城派人迎接于右任進駐武功,復設陝西靖國軍司令部於鳳翔,于右任為總司令,李奪為第一路司令, 楊虎城為第三路司令。此時直奉戰爭又起,馮玉祥率部出關,劉鎮華代署陝督。在劉鎮華部圍攻下,于右任於1922年5月出走上海, 楊虎城敗退陝北,餘部被劉鎮華收編。至此,陝西靖國軍結束。 [1] 
參考資料
  • 1.    李彬、王克榮主編.《中共陝西曆史簡明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