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玉錫

鎖定
阿玉錫,生卒年不詳,號喀喇巴圖爾,蒙古準噶爾部人,清代衞拉特蒙古準噶爾部勇士。 [3] 
噶爾丹策零在位期間,阿玉錫曾主司牧務。後因獲罪,恐被繩之以法,轉向清廷投效。 [3]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薩喇爾薦舉,阿玉錫被乾隆帝擢為侍衞。乾隆二十年(1755年),遷札哈沁翼領,隨清軍徵達瓦齊。達瓦齊聚眾保格登山,受命統巴圖濟爾噶勒等二十四人襲其營,降其眾六千五百餘人,擒其台吉二十人,宰桑四人。乾隆帝贊其勇,作阿玉錫歌,制紀功碑文,勒石山岩,授散秩大臣,圖形紫光閣 [3] 
封    號
喀喇巴圖魯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主要成就
參與平定準噶爾、圖形紫光閣
本    名
阿玉錫
官    職
散秩大臣

阿玉錫人物簡介

阿玉錫 阿玉錫
阿玉錫原是厄魯特(又稱衞拉特)蒙古準噶爾部一名驍勇善戰的下級官員,在即將遭受斷臂之酷刑時逃脱,於雍正十一年(1733)投奔清朝烏里雅蘇台(今外蒙古扎布哈朗特)軍營從戎。
阿玉錫 阿玉錫
乾隆帝聽歸順的準噶爾宰桑薩拉爾説他空手奪槍的勇武,親自召見,任為侍衞,後授四品翼長,擔任先鋒,參加乾隆二十年(1755)出師伊犁平定準噶爾之役。五萬大軍跋涉千里,兵不血刃地長驅直入,準噶爾部總枱吉達瓦齊率近萬人退據伊犁西南的格登山。清軍爭渡伊犁河,追至山下。五月十四日夜,清軍前鋒將領派出翼長阿玉錫、厄魯特章京巴圖濟爾噶爾以及新投誠的準噶爾部宰桑哈什率二十二騎前往偵察,他們利用在服飾、語言等方面的有利條件,順利到達山頂,在夜色的掩護下,直搗達瓦齊大營,拍馬橫矛,搴纛大呼,槍矢併發,聲震山谷。達瓦齊所部早已士無鬥志,聽到槍聲喊聲,頓時兵潰如山倒。阿玉錫等擒獲大小首領二十餘人,降者六千五百人,達瓦齊率殘部落荒而逃,從天山托木爾峯下的木扎特達坂向南流竄,被烏什城主霍集斯伯克擒獲,縛獻平準大軍,終使準噶爾割據政權覆滅。 [1] 

阿玉錫因功受賞

阿玉錫凱旋之後,受到乾隆帝的接見,封為散秩大臣,列入平準五十功臣之中,畫像《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今藏於天津博物館 [2]  )懸掛於紫光閣,御筆讚辭:“于格登山,賊據險守。率廿四人,間道襲後。諸賊大潰,爰以成功。本厄魯特,降順效忠。”命令供奉清廷的意大利傳教士、著名畫家郎世寧為其作畫《格登鄂拉斫營》(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御筆題寫長詩:
阿玉錫者伊何人? 準噶爾屬司牧臣。 其法獲罪應剉臂,何不即斬犯厥尊。 徒步萬里來向化, 育之塞外先朝恩。 薩拉爾來述其事,雲即彼中勇絕倫。持銃迎面未及發, 直進手奪無逡巡。召見賜銀擢侍衞, 即命先驅清漠塵。我師直入定伊犁, 達瓦齊聚近萬軍。 鼓其螳臂欲借一,依山據淖為營屯。我兩將軍重諮議, 以此眾戰玉石焚。 廟謨本欲安絕域, 撻伐毋乃違皇仁。健卒掄選二十二, 日阿玉錫統其羣。 日巴圖濟爾噶爾,及察哈什副以進,阿玉錫喜日固當, 廿五人氣摩青曼。銜枚夜襲覘賊向, 如萬祖父臨兒孫。大聲策馬入敵壘, 厥角披靡相躪奔。 降者六千五百騎, 阿玉錫手大纛搴。達瓦齊攜近千騎, 馬走喙息嗟難存。荊軻孟賁一夫勇, 徒以藉甚人稱論。神勇有如阿玉錫,知方亦復如報恩。 今我作歌壯生色, 千秋以後斯人聞。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郎世寧還作《阿玉錫持矛蕩寇圖》,此畫今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紙本設色。以擅長的寫真技法,刻劃了一位蒙古族勇士的形象,堅毅勇敢的阿玉錫全身戎裝,持矛躍馬向前衝殺。畫家捨去全部背景,既富於我國傳統繪畫的特色,又是阿玉錫衝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的生動寫照。
乾隆帝在統一天山南北之後,命令外國傳教士畫家繪製了一套《乾隆平準平回戰圖》(共十六幅),組畫中的《格登鄂拉斫營圖》即為郎世寧所繪,更加細緻地描繪了阿玉錫的戰績,他背槍持矛,率隊突襲,在格登山策馬衝擊,雙方廝殺,準部潰散,細膩的筆觸把戰場的氣氛渲染得非常成功。採用西洋畫法,強調透視、明暗,人物與馬匹的比例適中,注意結構和解剖。後來又在法國刻製成銅版畫,使格登山大捷與阿玉錫更加聲名遠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