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斯爾

(蒙古族民間器樂合奏)

鎖定
阿斯爾,蒙古族民間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多用四胡馬頭琴笛子等樂器演奏。由多首樂曲組成,統稱阿斯爾。曲目主要有十首:《阿都沁·查干阿斯爾》、《阿都沁·蘇勒蓋阿斯爾》、《阿都沁·麼得拜阿斯爾》、《固勒查干·阿斯爾》、《太僕寺·馬步阿斯爾》、《太僕寺·彈挑阿斯爾》、《明安·阿斯爾》、《阿都沁·阿斯爾》、《察哈爾·阿斯爾》、《蘇魯克·阿斯爾》。從樂曲標題來看,大約產生於清朝康熙以後。 [1] 
2014年12月03日,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 申報的阿斯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阿斯爾
批准時間
2014年12月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鑲黃旗
遺產類型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165

阿斯爾發展歷史

阿斯爾歷史淵源

阿斯爾是對察哈爾草原流傳的一種古老音樂的統稱,最初屬於皇家貴族音樂,是元代盛行的蒙古族宮廷音樂。其中“阿都慶阿斯爾”排在察哈爾八首阿斯爾之首,具有傳承歷史長、傳播範圍廣、保留完整等特點。據考證,阿都慶阿斯爾及察哈爾草原上流傳的其他阿斯爾音樂60%集中在鑲黃旗,反映了察哈爾蒙古族獨特的民俗風情,被稱為“宴曲之首”常用於大型慶典活動。 [3] 
阿斯爾在傳播與傳承過程中,主要以官方和民間途徑進行。官方以王公府邸“樂班”演奏,一代代樂師相傳為主要傳承關係,民間則以師徒相傳為主要傳承關係。王府音樂與民間音樂兩者相互依存,彼此滲透,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阿斯爾作為宴樂形式,既受到民間音樂的影響,也得到王府樂班樂師,以至文人雅士音樂家的青睞。另外,王府樂班的樂師們,大多數是來自於民間技藝高超的演奏家和藝人。他們在演奏阿斯爾的實踐中,也參與了加工和豐富阿斯爾的創作活動,使其在長期的傳播與傳承過程中,具有了王府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雙重特徵。
清初以來,隨着察哈爾地區盟旗制度的建立,mgu察哈爾各旗時常舉行規模較大的宴會、那達慕等活動。民間的各種風俗活動及寺廟僧侶的佛事也從未間斷過。阿斯爾作為本地區重要的藝術形式,與上述這些活動有着密切的聯繫,在本地區文化藝術的傳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換言之,察哈爾地區廣泛的社會民俗事項,需要阿斯爾樂曲,而阿斯爾樂曲也通過社會民俗事項得到廣泛傳播,在民眾中得到普及,從而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關係。
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進入了全新發展時期。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自治區主席烏蘭夫鼓勵內蒙古文工團從民間吸納器樂人才。當時的馬頭琴大師色拉西、四胡大師孫良,以及阿斯爾高手巴布道爾吉、薩仁格日勒等人都調入了內蒙古文工團,使蒙古族傳統樂器和樂種走上了專業文藝舞台。1955年,內蒙古歌舞團進京演出,開幕式就是《阿斯爾》歌舞和樂曲,率先將這一古老的宴樂搬上舞台,贏得首都觀眾讚美。同年,由內蒙古各文藝團體骨幹所組成的文藝隊,排演了大型合唱《內蒙古好》,其主題音調取自器樂曲《阿都沁·阿斯爾》,合唱獲得專家的好評,中央電台專門派人來錄製節目。

阿斯爾藝術特色

“阿斯爾”是一種蒙古族古老器樂合奏曲的統稱,是錫林郭勒草原絲竹樂的主要代表,屬於純器樂宴曲曲牌。流傳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原察哈爾地區。通常由蒙古族傳統的弓弦樂器、彈撥樂器和吹管樂器組合演奏,主要使用的樂器有:伊奇裏——馬頭琴、胡爾——四胡、雅託噶——蒙古箏、弦吉——三絃、林比——笛子。也見於獨奏、哼唱、口哨等不同的表演形式。
“阿斯爾”在蒙古語中的含義有兩種説法。一是在蒙古語中,有像“阿蘇立·騰格里”、“阿蘇如·伊赫”、“阿斯爾·伊赫·温都爾”這樣的敬語。與此相關,在古代宮廷音樂中也有幾種《阿斯林·温都爾》,均有“崇高”、“極大”之意。二是人們把古代蒙古可汗、貴族、活佛居住的房屋稱做“敖日登·哈日喜”(宮殿)或“阿斯爾·塔克塔”(樓閣)。因而把在他們宮殿中首先演奏的一部分音樂便稱做“阿斯林·温都爾”、“阿斯爾”,把奏樂稱之為“阿斯爾得那”。據有關文獻記載,“阿斯爾”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西征時期,早期題材主要包括對成吉思汗和蒙古鐵騎的讚頌,曲目有《大汗阿斯爾》、《錦繡阿斯爾》等。
“阿斯爾”是元代盛行的蒙古族宮廷音樂,與西方交響樂類似,可以説是蒙古族交響樂,是蒙古族主流正統文化的代表。演出時,演員身着蒙古族的盛裝,樂器主要用馬頭琴、四胡、揚琴、笛子等,並在其中穿插呼麥等蒙古族特有的唱法。

阿斯爾代表作品

《大汗阿斯爾》、《錦繡阿斯爾》
正藍旗成立了阿斯爾原生態藝術協會,旗文化館蒐集整理出了《察哈爾宮廷宴歌》、《雙八音》、《大安之樂》、《平安四季》、《大清國》、《原陽府》、《平安州》、《牧馬歌》、《三個恩賜》、《行善積德》10首察哈爾宮廷音樂樂譜;《八音阿斯爾》、《正白旗阿斯爾》、《明安阿斯爾》、《太僕寺阿斯爾》、《正黃旗阿斯爾》5首旗阿斯爾樂譜;《牧馬羣阿斯爾》、《蘇魯克牧羣阿斯爾》、《正黃牧羣阿斯爾》3首牧羣阿斯爾;《蘇拉蓋阿斯爾》、《樂隊阿斯爾》、《查干阿斯爾》3首變奏阿斯爾。

阿斯爾傳承意義

隨着時間的流逝,到上世紀末曾經輝煌一時的“阿斯爾”音樂陷入尷尬的生存境地,瀕臨失傳,一些曲目已經無人會奏,很多蒙古族年輕人都不知道“阿斯爾”所指何物。為挽救這一蒙古族古老的器樂樂種,“阿斯爾音樂之鄉”整理出“阿斯爾”宮廷音樂曲目近30首,涉及“阿斯爾”宮廷服飾20餘套。
"阿斯爾"音樂已成功申報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命名為"中國蒙古族阿斯爾音樂之鄉"。 [3]  這對保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推進民族文化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鑲黃旗文化館獲得“阿斯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阿斯爾”項目保護單位鑲黃旗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鑲黃旗文體旅遊事業發展中心。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