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富汗酋長國

鎖定
1823年,巴拉克宰王朝創始人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領導軍隊在喀布爾戰勝了杜蘭尼王朝,使得阿富汗完全脱離杜蘭尼王朝的統治,阿富汗酋長國建立。位於中亞和南亞交界處的一個酋長國,其領土今屬阿富汗 [1] 
中文名
阿富汗酋長國
外文名
DaAfghanistanAmarat、
所屬洲
亞洲
國家領袖
納迪爾·汗登上
建立時間
1823年
領土政治歸屬
阿富汗
阿拉伯語
إمارةأفغانستان‎

目錄

阿富汗酋長國歷史

阿富汗酋長國,是位於中亞和南亞交界處的一個酋長國,其領土今屬阿富汗。1823年,巴拉克宰王朝創始人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領導軍隊在喀布爾戰勝了杜蘭尼王朝軍隊,使得阿富汗完全脱離杜蘭尼王朝的統治,阿富汗酋長國建立。阿富汗酋長國的歷史與英國和沙俄緊密相關,該國一直是英國與沙俄在中亞進行“大博弈”的中心地帶。
英國人考慮到,在已經完成高度擴張的俄羅斯帝國繼續進軍時,阿富汗將成其入侵印度的跳板。因此在1838年,英國發動第一次英阿戰爭,以圖扶植舒賈·沙阿傀儡政權阻礙俄國人,此政權靠英軍大力支持。英軍佔領喀布爾後,阿富汗羣眾不斷地攻擊英國人,終於在1842年,英國駐軍以對方保證安全通行為條件,同意撤出喀布爾。約4500名英軍與12,000名隨員之隊伍,其中包括很多婦女與兒童,在撤退時遭受一連串襲擊,只有數十人生還抵達印度。至此,第一次英阿戰爭以英軍狼狽撤退告終。
1878年,阿富汗局勢再度緊張。英國要求阿富汗統治者希爾·阿里汗接受一個英國代表團的造訪,但是該代表團後被遣返,英國派軍隊前去報復,引發了第二次英阿戰爭。這次戰爭中,英國和上一次一樣損失慘重,1881年,英軍再度撤出喀布爾。不過,阿富汗統治者阿布杜爾·拉赫曼汗以協助保護皇位為條件,同意英國掌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8年,為應對共同的敵人德國,英俄簽署條約,規定了阿富汗的邊界。
1917年,沙俄爆發十月革命,英俄條約名存實亡,大博弈第二階段開始。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爆發,以阿富汗統治者哈比布拉汗被殺告終,哈比布拉汗的繼承者阿曼諾拉汗宣佈阿富汗酋長國完全獨立,並開始襲擊英屬印度,但斬獲甚微。這場政治僵局以1919年的《拉瓦爾品第和約》告終。英國收回在阿富汗的外交主權,宣告阿富汗酋長國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1921年5月,阿富汗酋長國與蘇俄的關係見好,英國在阿富汗的影響則呈下降趨勢。但是,由於領土爭端,蘇阿關係也變得遊移不定。蘇俄極力要從友好條約中撈取儘可能多的好處,遠遠超過了阿曼諾拉汗所願意給予的程度。英國的政策隨着《蘇阿友好條約》的簽訂而做出了一系列微小的調整。英國懼怕阿富汗從其勢力範圍中脱離出去,並意識到了阿富汗酋長國的政策是控制“杜蘭線”兩側的全部使用普什圖語的地區,建立一個“大阿富汗”。1923年,阿曼諾拉汗開始採用“國王”的稱號,並接納從蘇聯出逃的穆斯林難民和從印度出逃的民族主義者。1926年,阿曼諾拉汗改成“國王”(沙阿),阿富汗王國建立。
1929年2月,阿曼諾拉汗政權被推翻,塔吉克人哈比布拉·卡拉卡尼上台。早前被流放的阿富汗指揮官穆罕默德·納迪爾汗在英國的軍事支持下返回阿富汗,組織了一支軍隊進攻喀布爾,幾經挫折,終於在1929年10月13日攻佔喀布爾,隨後洗劫了這座城市。11月1日,哈比布拉·卡拉卡尼被吊死,稱納迪爾沙,阿富汗酋長國在阿富汗的餘威徹底結束。

阿富汗酋長國重名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自1996年至2001年,塔利班阿富汗建立全國性政權。由於它在阿富汗實施獨裁專制和政教合一政策,因此僅被巴基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三個國家承認是代表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它曾經為本·拉登提供庇護。911事件之後,由於其與拉登領導的基地組織的密切關係,及其對恐怖主義的支持,該政權在美國的軍事打擊下垮台。
惟塔利班在極盛時期,也從未有效統治阿富汗全境;該國東北部、約10%左右的範圍由阿富汗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簡稱北方聯盟)所控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