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阮弘裕

鎖定
阮弘裕是越南後黎朝時期的一位大臣和將領。
全    名
阮弘裕
封    號
安和侯 [3] 
所處時代
越南後黎朝

目錄

阮弘裕人物生平

阮弘裕是義郡公阮文郎的兒子 [3]  。1509年,因威穆帝寵幸外戚姜種,將阮文郎罷官歸田裏 [1]  。阮文郎便在清化三府舉兵反對威穆帝,率軍佔據神符海口 [2]  。襄翼帝推翻威穆帝后。阮弘裕因功,被襄翼帝封為安和侯 [3] 
1516年,陳暠叛亂,攻打東都 [4]  。阮弘裕奉命前往討伐,但卻駐兵於菩提營不進兵 [5]  。鄭惟㦃久已對襄翼帝不滿,趁機弒君,另立黎光治為帝。阮弘裕聲稱要討伐鄭惟㦃弒君之罪,回師東都。鄭惟岱挾持黎光治逃往清化,鄭惟㦃則另立黎昭宗。陳暠趁亂攻取了東都 [6]  。黎昭宗在西都下令討伐陳暠,鄭惟㦃自天關,阮弘裕自長安、蒞仁,平富侯阮文慮、永興侯鄭綏亦率水步兵並進,圍攻東都。在經過一系列激戰之後,東都被收復 [7] 
鄭惟㦃在清剿陳暠餘黨的時候中伏陣亡 [8]  ,阮弘裕與另一位將領鄭綏同時鎮守東都。阮弘裕駐兵東河坊,鄭綏則駐兵大羅城外。兩人不睦,阮弘裕稱病不朝。黎昭宗以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相勸,但二人不聽。阮文慮與鄭惟岱同入宮中為之講和,但鄭惟岱卻被誣陷與鄭綏一起謀反,被黎昭宗斬首。阮弘裕舉兵攻打鄭綏,兩軍戰於東都的永昌、曲浦、復古等坊,三戰不克,東都為之殘破。最終鄭綏戰敗,逃往清化。鐵山伯陳真聞報,出兵東都,攻打阮弘裕。阮弘裕戰敗,逃往清化。陳真又勸駐守山南的武川伯莫登庸發兵截擊,但莫登庸沒有接受這個建議,阮弘裕得以逃脱 [9] 
1517年,鐵山伯陳真驅逐阮弘裕,後黎昭宗命令阮公度、莫登庸率水步二軍追擊阮弘裕,阮弘裕逃入淳祐。官軍掘開阮文郎的墳墓,開棺斬首。阮弘裕作詩給莫登庸,因此莫登庸擁兵不戰,使阮弘裕再次逃脱 [10]  。翌年陳真被殺 [11]  ,鄭綏造反,謀立靜脩公黎祿之子黎榜為帝,改元大德,據慈廉縣 [12]  。阮弘裕奉昭宗之命,率清化之兵前來勤王,與莫登庸一起攻之,被阮盎、阮敬所率的山西兵大敗,死傷慘重。阮弘裕獨自逃歸清化 [13] 
參考資料
  • 1.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十一月,有白氣如斂,出於東南,長丈餘。 帝斥逐皇宗功臣回淸華地方,並殺女史,內臣,占人。時外戚姜種,阮伯勝等擅作威福,權傾中外,民間不得舉手動足,禁法門之咒咀,道士奉道剪髪,不得長髪,以故庸舎市肆奉先師者皆蔵之。後承教承業,行路官員,百姓見於|裏,皆竄走入庸舎市肆家,去後始出。阮廷科密使人往天下各處承憲府縣,至於民間,脅娶處女,茶毒蒼生,天下失望。 是時長樂皇太后之親阮文郞亦在逐中,回本貫。
  • 2.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大臣宗室宜郡公黎能謹不得志,有詩寄與阮文郞,使舉兵誅惡黨。文郞通韜略,淸兵法,善觀天時,力能捕虎。於是文郞率佔奴制謾,武伯,武接並淸華三府人舉義師於西都城,以軍鎮神符海口。
  • 3.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襄翼帝 諱瀠,又諱晭,聖宗之孫,建王鑌之第二子也。在位八年,壽二十四,為權臣鄭惟㦃所弒,葬元陵。 帝即位之初,敷教愼罰,亦足以有為也。然優遊不斷,土木紛紜,小民失業,盜賊滋起,馴致危亡,實由於此。 其母徽慈建皇太后鄭氏,諱瑄,乃雷陽水注人,都督僉事兼左宗正仲峯之第四女也。以洪德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生,憲宗時封簡脩公,及威穆帝誅戮宗室,乃挺身入西都,以端慶五年十月舉兵至東京,遂殺威穆帝而自立,以生日為天保聖節,稱仁海洞主。及遇害,鄭惟㦃降封為靈隱王,後追尊襄翼帝。 庚午,洪順二年(明正德五年)[1510] 春,正月,論應義師功,以義郡公阮文郞為義國公,加紹郡公黎廣度為紹國公,諒郡公黎輔為諒國公,威郡公黎伯璘為威國公,戸部尚書擎維岱為充郡公,殿前都檢點瑞陽侯鄭侑為壽郡公,駙馬都尉黎茂昭為延郡公,文郞子阮弘裕為安和侯,鄭惟㦃為美惠侯,淸華總兵僉事阮伯俊改伯佺。為禮部尚書由禮伯,淸華承宣使黎嵩為吏部尚書敦書伯,淸華參政阮時雍為御史台都御史良文伯,譚愼徽為刑部尚書,翰林院侍讀參掌翰林院事梁得朋為吏部左侍郞。
  • 4.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丙子,洪順八年〈四月以後,昭宗光紹元年。〉(明正德十一年)[1516] 春,正月,時大集軍期,陳公寧竊發於安朗縣晦渡處。二十三日,命東閣大學士杜嶽鎮守京城,帝親率大臣文武五府都督扈從,軍出北辰門,御珥河邊行在,號令諸將,渡河進戰,大破之,賊眾大敗,刺殺甚多,仍論將士功,各授以職。 先是,帝崇興土木,築廣城大數千丈,包圍祥光殿,真武觀,金鼓千花寺,入自東邊至西北邊,橫截蘇瀝江,上築皇城,下為貢口,以破磚土石搗之,以石片方磚砌之,以鐵橫之。又為戰舡,使畫工畫圖,命女史裸身,把棹於西湖,帝與之遊,以為大樂。匠人武如蘇作大棧殿百餘屋,罄竭國中財力,並作九重台,殿前掘為池,通蘇瀝江,引水泛天光舟,以縦觀遊,其池縈紆屈曲,開貢口,可運輕舟之出入,以為逸豫,極其奢侈,民間疾苦,士卒疲勞。五府軍築城,未能成功,至是敕催京城內外各衙門,應差湊作,填池搬土。帝每日不時幸遊各處,悦意者賞以金銀牌。已成之,再更之,更之築之,年年無窮,築城軍人疫癘十分之一。 三月,大水。 初六日,水棠養真莊純美殿監陳皓作亂,嵩見讖雲,東方有天子氣,乃陰謀大逆,假稱陳太宗玄孫,光淑皇后外戚,與其子升及其黨潘乙,〈即占人,名同利,本鄭惟岱家奴。〉廷彥,廷藝,公藴,廷寶,段布等稱兵於東潮瓊林寺,據海陽,水棠,東潮等縣地方。皓身衣緇衣,軍皆禿髪,自謂帝釋降生,僭號天應。
  • 5.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夏,四月,朔,陳皓率兵過僳遊,桂陽,嘉林等鯀,逼犯菩提津,阻河不得渡。帝親征,御祥壽殿,即瓊雲殿也。號令諸將,東巖伯賴叔懋,廣福伯阮克讓,明武伯鄭洪等提領官軍,渡河奮戰,到菩提,臨賀等地方,帝令發炮三響,諸軍進撃,大破之,皓敗走,回於鄂山。初三日,帝命定郡公馮鎮,延興伯鄭孔昭,富祿伯鄭萼提領官軍討之,戰數不勝,鎮,孔昭皆陷陣而死,萼被執,嵩欲授以官,萼不屈而死。帝再命安和侯阮弘裕往討之,弘裕領兵住菩提營。
  • 6.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時惟㦃既弒帝,乃與宗室大臣謀,欲立穆懿王子光治,武佐侯馮邁爭議立錦江王漴長子椅,祥郡公馮穎使力士殺邁于禁中議事堂,遂立光治。時年八歳。才三日,未及改元,鄭惟岱將歸西都。時安和侯阮弘裕屯兵在菩提,聞惟㦃弒逆,遂發憤舉兵渡河,焼京城庸舎,與其家屬子弟,欲圖報效,遂斬武如蘇於京城門外。先是如蘇出身匠人,以技巧惑帝,濫授都督兼工部各所,時方作大殿百屋,未及畢功,民間切齒,及帝遇害,如蘇亦棄市,臣民皆指笑,或唾其屍。是日,鄭惟懂與黎義昭及勲舊宗室大臣共迎立錦江王長子椅為帝,時年十四。惟㦃,義昭等見弘裕燒燬京城,乃使力士覃舉迎帝幸外,歸淸華西都城,會盟輿起義師,獨黎廣度出降於陳皓。是時城中失守,社稷廢棄,人民入城,爭取金銀寶貨,白擅,爵香,紗羅,檸絲滿於民間,圖書,胡椒,草香等物委棄衢路,高一,二寸,不可勝紀。壯勇者爭奪金銀,或至三,四百兩,劣者亦二百餘兩,宮闕府庫,為之一空。 前歳貢部使兵部右侍郞阮仲逵,許三省,阮貴雅等還至憑祥州,聞陳皓作亂,據諒源地方,道路不通,通事何公勉,杜慶餘謀將官貨歸於皓,至光紹六年,仲逵等誅之。 十一日,陳皓陷京城,僭號天應,臨朝稱制,用黎廣度理國事。時慈廉〈縣名。〉羅寧〈社名。
  • 7.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十五日,帝自西都城糾率三府義師,命鄭惟㦃由天關,應天而進,阮弘裕由長安,按仁而進“正營平富侯阮文慮,永興侯鄭綏領水歩兵並進,直至東京, 並移檄郡縣。十九日,帝至蕉園陳真先士卒,挺身詣行在拜謁。二十三日,招安山南營副將安信伯鄭熹,提察黎嵩,贊理黎翼,記錄張玄齢等,繼進圍大興門外。嵩率逆徒,上大興門樓,麾旗發炮,以御官軍,少頃見剃髪三叢兵自夢橋進入瑞光宮,鄭熹稍卻,將退紅梅洞,遇阮弘裕軍再進入。是時惟健領水歩諸軍並進,四面圍城,惟㦃撃賊,自太極津至東河津,逆徒大敗。鄭熹圍自大興門 外,嵩閉城自守,惟㦃又圍西北城邊,再遇山西逆賊何公營真率眾逼城,欲誅皓與帝爭立,惟㦃力戰,公真敗死。時左檢點黎璨戰陷死於驛望,社名。皓開城走過天德江,竄於諒源。二十四日,帝駐在淸潭。〈社名。〉二十五日,良文侯阮時雍與杜嶽等奉迎帝上京。二十七,復位,大赦,以是年光紹元年。時光治在西都,後為文郡公鄭惟岱所弒,及其二弟皆遇害。
  • 8.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冬,十一月,再命鄭惟㦃,阮弘裕與明武侯鄭拱,廣福伯阮克讓提領官軍,往討陳皓於至靈鄒山崇嚴寺山麓。時惟健以軍士久勞,逆皓未減,乃作文以慰勞將士,又使裨將鐵山伯陳真回京討多士。先是多士恃有功勞,橫衡國中,脅奸處女,逼淫人妻,故惟篚使真討之。時有星隕於營中,惟㦃軍進至至靈,〈縣名。〉與皓夾戰於南澗,裨將名幸死於陣,惟㦃見賊挑戰欲擊之,諸將諌不聽,賊又挑戰,惟㦃忿怒,分道進戰,身先士卒,惟㦃及阮尚皆為陳皓所獲,至萬劫行館殺之。皓直到菩提,帝命鐵山伯陳真進討大破之,刺殺甚多。皓遂竄於諒源,不敢復出,以月江為界,真與皓軍相持,皓傳其子升,僭號宣和,後皓削髪為僧,逃匿得免,今保祿,安樂,周源等村猶有祠在,意皓死於此焉。
  • 9.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秋,七月,朔,安和侯阮弘裕與永興伯鄭綏有隙,屯兵相拒。先是阮弘裕,鄭綏俱往 討賊,回於京師,聽子弟反間,遂成嫌隙。弘裕屯於東河坊,綏屯於大羅城外相守,弘裕稱 病不朝,科官阮貫之奏言,上以廉藺賈寇之事諭之,不解。至是阮文慮,鄭惟岱俱入御前, 奏請講和二人。文慮以密詔出於袖中,奏言鄭綏,惟岱以阮滇子阮淞立為偽主,作大逆。於 是捕惟岱及右都督黎益出,〈音舊。〉皆斬之,鄭伯適絞死,以惟岱首梟於鐵山伯陳真營外。是日阮弘裕舉兵擊綏於京城永昌,曲浦,復古等坊,三戰不克。鄭綏裨將阮世副中矢而卻,綏乃走入淸華。陳真以弘裕逐鄭綏,乃舉兵攻弘裕, 〈先是惟㦃與鄭綏同族,惟㦃養陳真為義子。〉密札山西各營子弟撃之。是日弘裕入見帝,出自大興門,意有陳真,乃出東華門,頃之下船,避回淸華。時莫登庸鎮守山南,陳真有書勸截之,登庸不忍,弘裕得免。
  • 10.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鐵山伯陳真既逐阮弘裕,仍鎮守京師。帝遣左顯城伯及新降將阮公度等將歩兵,莫登庸將水軍追弘裕等,走入淳祐。〈今改淳祿,避真宗諱也。〉官軍掘弘裕父文郞冢,斬其首。弘裕再會兵,與官軍相拒,弘裕因以書並詩遣莫登庸,登庸得書與詩,遂擁兵不戰,弘裕等遂全軍走還。 定順化漕運官粟賞功令。凡順化漕運官粟,二遭並勤官員,升一級賞二資。前力勇武 士年深並已出身,寄回本貫,情願許如出身,除中尉,新選出身材項,除武尉正八品,分入 各衞宿直,文屬有出身,例除知縣縣丞,若無出身,並軍色民人,除副武尉從八品。 以黎嵩為户部尚書。
  • 11.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戊寅,光紹三年(明正德十三年)[1518] 春,會試天下舉人,取鄧乙〈御天縣海潮人,廷試進士出身。〉等十七人,及廷試,問以知人安民。賜吳勉紹,阮敏篤,劉啓顓三名第一甲進士及第,賴金榜等六名第二甲進士出身,阮度等八名第三甲同進士出身。 按阮文泰記雲:臣謹按,前朝自大寶三年(一四四二)壬戌開科,或六年一舉ヾ或五年一舉,未有定例。至光順四年(一四六三)癸未科以來,始三年一科,與明國會典,以子,午,卯,酉鄕試,辰,戌,醜,未會試,惟光紹三年(一五一八)戊寅有科者,以二年(一五一七)丁丑歳當大比,而時方有事,至是始舉行焉。 加封莫登庸為武川侯。 秋,七月初七日,天暴風雨,雷震撃人甚多。 十一日,殺鐵山伯陳真#其黨陳智,阮俄,阮伯達,黎願欽等六人于禁中。
  • 12.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九月二十一日,莫登庸殺御史台都御史杜嶽,副都御史阮豫。時登庸以帝在純美殿,水軍稍近真子弟地方,請遷於寶洲,杜嶽,阮豫皆爭之,登庸因使其黨丁蒙執嶽,豫,就春杜行營北門外桑田殺之。武睿有詩云:“旖旎〈旖音倚,旎音儞,旌旗從風貌。〉旌旗卦夕陽,兩宮泛泛駕飛艎,凾厚戰士淹江上,服豸忠臣死道傍,萬里鋤菁〈子盈切,蕪菁也。〉林有盜,三軍餒穂橐無糧,升龍自古興王地,何不雌雄決一場。”時睿見帝及弟椿,泛舟於外,嶽,豫等諌死,天下饑饉,士卒乏糧,帝又不居升龍,而遷寶洲,故有是詩。〈睿,山圍人,洪德庚午科進士及第,歷仕至少保尚書,後為節義之臣。〉丁蒙奉帝幸寶洲,帝既遷寶洲,永興伯鄭綏,文臣阮琅與山西諸將共謀立靜脩公祿之子榜為帝,改元大德,〈榜乃恭王昌之曾孫也。〉得半年又廢之,而立黎𣜃,〈音猶。〉改元天憲,〈一雲𣜃乃榜之同母弟,父乃庶人也,未詳。〉作行殿於慈廉〈縣名
  • 13.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十五 使人諭阮弘裕,弘裕聞之,乃率淸華兵來赴難。帝乃命弘裕與莫登庸領淸華,山南各道兵,分道進擊阮盎,阮敬等於山西,弘裕大敗,死者甚眾,弘裕走下船,自度不能克,遂罷兵歸,獨留莫登庸與阮盎等相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