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河寺石窟

鎖定
開河寺石窟,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巨城鎮巖會村,石窟開鑿於北魏永平三年(510年),隋開皇元年(581年)鑿就。 [5] 
開河寺石窟位於桃河北岸山坡南麓的斷崖上,地勢較低,僅高出河牀約5米,石窟規模很小,僅有三個小型洞窟,東西佈列於寬約6米的崖面上,由東而西分別為第一至第三窟,窟區西側有一處稍大的摩崖造像窟。石窟形制均為方形,四角攢尖頂,三壁三龕式。石窟流行三壁三佛題材,正壁單鋪組合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門兩側雕刻二力士像。 [1]  開河寺石窟是山西中部地區比較重要的石窟寺,雕刻精細,年代明確,為研究東魏至北齊造像樣式的演變提供了實物資料。 [3] 
2013年5月3日,開河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開河寺石窟
地理位置
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巨城鎮巖會村
所處時代
南北朝至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507-4-010

開河寺石窟歷史沿革

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石窟開鑿。 [2] 
隋開皇元年(581年),石窟鑿就。 [5] 
東魏、北齊和隋,開河寺石窟不斷開鑿 。 [1] 
清朝後期,石窟遭到嚴重破壞,幾乎所有頭像均被鑿毀。 [1] 
20世紀90年代,開河寺石窟山門傾覆、殿堂坍塌、部分佛像失竊。
2006年1月,相關公司持續為開河寺捐款保護文保。 [6] 

開河寺石窟遺址特點

開河寺石窟結構

開河寺石窟位於桃河北岸山坡南麓的斷崖上,地勢較低,僅高出河牀約5米,石窟規模很小,僅有三個小型洞窟,東西佈列於寬約6米的崖面上,由東而西分別為第一至第三窟,窟區西側有一處稍大的摩崖造像窟。 [1] 

開河寺石窟特點

開河寺石窟形制均為方形,四角攢尖頂,三壁三龕式。石窟流行三壁三佛題材,正壁單鋪組合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門兩側雕刻二力士像。 [1]  造像體積不大,高者幾十釐米,小者僅幾釐米,佛像肩寬挺胸,身體豐壯,身着雙領下垂式袈裟,裙襬短覆於座上。菩薩亦身體豐壯,雙肩披巾沿身側下垂,上身袒露,下身着裙,無衣紋。 [5] 

開河寺石窟文物遺存

名稱
位置
開鑿時間
簡介
第一窟
石崖東側
北齊河清二年(563年)
洞窟呈平面方形,四角攢尖頂,三壁三龕,周設低壇基,面寬1.28米,進深1.13米,通高1.47米。壇基高0.08米。窟門呈拱龕形,寬0.69米,深0.08米,高0.90米。窟門上方鑿成橫匾式長方形壁面,壁面上刻有阿鹿交村七十人造像記。窟內外共有佛像19尊。
第二窟
石崖中部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
洞窟呈平面方形,四角攢尖頂,三壁三龕,周設低壇基,面寬1.20米,進深1.10米,通高1.42米。壇基高0.08米。窟門呈拱龕形,寬0.69米,深0.08米,高0.90米。窟門上方有橫匾式長方形壁面題刻:其一刻阿鹿交村二十四人造像記;其二刻明代兵部尚書、樂平人喬宇於嘉靖乙酉(1525年)正月十九日遊開河寺記,稱開河寺“山川如畫,乃吾州勝蹟也”。窟內外共有佛像23尊。
第三窟
石崖西側
北齊皇建二年(561年)
洞窟呈平面方形,四角攢尖頂,三壁三龕,周設低壇基,面寬1.61米,進深1.53米,通高1.72米。壇基高0.08米。窟門呈拱龕形,寬0.69米,深0.08米,高0.90米。窟門上方有橫匾式長方形壁面,壁面上刻陳神忻七十二人造像記。窟內外共有佛像43尊。
摩崖造像
窟區西側
隋開皇元年(581年)
摩崖造像系利用陡直崖面開鑿而成,為一組較大的造像。正中為一半踟坐佛,佛兩側壇上各有一圓孔,系安置圓雕弟子像的位置,再外側為二脅侍菩薩。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  [5] 

開河寺石窟文物價值

開河寺石窟是山西中部地區比較重要的石窟寺,雕刻精細,年代明確,為研究東魏至北齊造像樣式的演變提供了實物資料。 [3] 

開河寺石窟文物保護

2004年6月10日,開河寺石窟被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3年5月3日,開河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開河寺石窟旅遊信息

開河寺石窟地理位置

開河寺石窟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巨城鎮巖會村。 [5] 

開河寺石窟交通信息

開河寺石窟距離平定縣人民政府約12千米,駕車20分鐘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