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松仙館圖

鎖定
《長松仙館圖》是清代畫家王鑑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
長松仙館圖
作    者
王鑑
創作年代
清代
幅    式
立軸
材    質
紙本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類型
設色畫
規    格
縱138.5釐米,橫54.6釐米

長松仙館圖作品介紹

該幅畫自題:“丁未清和仿叔明《長松仙館圖》,奉祝悔庵年翁五十初度。《長松仙館圖》是王鑑仿王蒙的作品,採用重山覆嶺、密樹深溪的構圖方式。這幅圖是王鑑為了好友尤侗五十歲生日畫的,因此他用長松來壓軸,有賀歲的意思。

長松仙館圖作品賞析

此圖仿王蒙名作《長松仙館圖》,筆法全學王蒙,構景幽深。筆墨蒼莽淹潤,大勝其晚歲一般尖秀用筆的作品,是畫家晚年的傑出作品。“丁未”年恰值尤侗50歲,故此圖是王鑑為尤侗賀壽之作。
《長松仙館圖》為王蒙名作,王鑑作圖全仿王蒙畫法。景色高深,林木鬱茂,用筆繁密,水墨淹潤。尤其蒼莽的筆法和豐富的墨色層次變化,深得王蒙神韻。 [1] 
畫中題款:“丁未清和,仿叔明長松仙館圖,奉祝悔庵年翁五十初度、鑑”鈴朱文“圓照”,白文“染香主”兩印。此畫描繪蒼松蛟嶺中的書館仙居,以及宇靜面義險酸的自然境界,充分地反映了一些無意仕途的文人十大夫,寄情于山水、恰然自樂的心緒。畫面為羣山峻嶺,岡密亙連,主峯高聳,雲煙繚繞,山頂隱隱約約;客山映帶,山麓雜木從生,鬱鬱葱葱,長松交錯林立,伴着山風發出陣陣濤聲。山徑曲折,穿過鬆林,蜿蜒地通向腳深的仙館。屋內陳設簡陋,但十分整齊新坦,卻不見人影,顯得十分靜,仙館四周,雜樹豐茂,屋後山峯險峻,跌石,優美異常。有側的山石坡上,又有數間屋宇依崖而築,只要人們隨之攀登險嶺,定能放眼領略到雄奇山勢.及宇靜優美的山林風光。此圖屬仿古之作,但為了突出主題和意境的需要、作者在構圖、筆墨和樹石畫法上均作了別具匠心的構思,採用了王蒙那種崇山峻嶺、密樹深溪的構圖方式,將景物由近及遠,由低至高層層穿插,步步展開。雖構圖飽滿充實,但不覺塞密,用筆幼細,墨色淺淡。畫法仿王蒙,山石以解索魃為主,輔以擦染,最後滿山打點,雖乍見莽莽蒼蒼,但細察卻繁而不亂。筆墨松秀渴潤。樹木由於雜樹甚多,有圓點、橫點、介字點、魚子點等,遠樹僅用橫點抹出,只求意似而已。此圖雖以水果為基調畫成,但卻在樹幹、山路、屋舍、松皮部分,山石、坡腳等處,略施赭イ,墨、赭顏色,顯得格外醒目。此畫突出特點,畫面複雜,如長松與雜樹的穿插、掩映、交迭,但仍能井然有序,可見畫家對於傳統的筆墨功夫已達到得心應手的十分熟練程度這是此畫最成功之處。此圖作於康熙六年(1667),王鑑時年70歲,為晚年佳作。 [2] 

長松仙館圖作者簡介

王鑑(1598—1677年),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圓照、元炤,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太倉(今屬江蘇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們常以“王廉州”稱之。擅繪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黃公望為首的“元四家”,皴法細密,墨色濃潤,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備受人們稱道。與同時代的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合稱“四王”,他們在清初畫壇上形成了極強的復古勢力,進一步規範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技法和程式,同時,也阻礙了中國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傳世。 [3] 
參考資料
  • 1.    國畫鑑賞網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1762
  • 3.    王鑑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