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慶寺塔

鎖定
長慶寺塔,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練江南岸的西幹披雲峯麓,始建於建於宋重和二年(1119年),元天曆元年(1328年)以來曾多次修繕。 [1] 
長慶寺塔呈方形樓閣式,磚木結構,實心七層。塔高23.1米,底層平面每邊5.28米。須彌座五層,束腰高66釐米,有間柱和角柱。塔身磚砌,第一層較高,自下而上遞減。底層有木廊,石檐柱間寬4.33米,四面闢有券門,門內置石雕蓮瓣佛座。長慶寺塔是僅存少有的方形佛塔,保留了唐宋早期佛塔的形制,具有南方唐宋方塔風格,是研究佛教建築史的重要實物例證。 [1]  [3] 
1981年9月8日,長慶寺塔由安徽省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長慶寺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長慶寺塔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練江南岸的西幹披雲峯麓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年,全天開放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043-3-341
類    型
古建築

長慶寺塔歷史沿革

宋重和二年(1119年),有歙黃備村人張應周在山門與漱芳台埒前建造七級方塔。
宋宣和三年(1121年),畢永朗題記《長慶院塔》,
元天曆元年(1328年),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皆有張姓族人重修。
明萬曆四年(1576年),歙縣七里塗聖僧庵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全部款項也都由當時永豐鄉清泰裏和巖寺鎮吳塘大社、永和二社的商人捐助。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即泰昌元年,張大晉復倡族人修之,並題識勒石於塔內西面二層。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塔頂遭雷雨風暴折毀,墜落練江,上有"大宋重和二年正月"鑄字,鄉賢程光國重修,程瑤田作《重建塔頂記》與《太平十寺始建浮圖年月記》。
清咸豐、同治間(1851—1874年),寺毀塔存。
長慶寺塔 長慶寺塔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歙人江障集資重修。 [1] 

長慶寺塔建築格局

長慶寺塔塔身七層,為樓閣式磚木混合結構,內實心,平面呈方形,猶襲唐制。塔高23.1米,底層為青石制須彌座,上承一層塔檐石柱,邊長5.28米,高2.34米,其束腰部分高66釐米,有間柱、角柱,當為民國時所修。該塔一層有券門迴廊,顯得較高,石檐柱間寬4.33米,四面闢有券門,門洞中空,內有石雕蓮瓣佛座。塔身以黃土膠泥磚砌,塔磚規格為31釐米×17釐米×5釐米。檐口用磚疊澀出五層菱角牙子,疊澀磚上為木構腰檐,覆筒板瓦。第二層以上牆面均凹進一券窗式佛龕,四隅方形角倚柱半隱半露,柱頭作方形櫨鬥,凹入的門券內均繪一尊彩色佛像圖案。 [1]  [3] 
長慶寺塔塔頂有鑄鐵葫蘆形剎頂,四角用鐵鏈繫牢穩固,各飛檐、翼角下懸鐵製風鐸。塔身高度逐層遞減,自然收分,塔檐在視角上呈現出秀麗舒展的輪廓。 [1] 
長慶寺塔每層檐口用磚疊澀挑出,間以五層斜角牙子。疊澀磚上為木構腰檐,復以簡板瓦。飛檐翼角下,懸鐵製風鈴。 [3] 

長慶寺塔文物遺存

長慶寺塔內嵌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碑記,該塔身上嵌有數方明代重修碑石。 [1] 

長慶寺塔歷史文化

長慶寺塔地名由來

因塔旁原有長慶寺,故名;又因此山原有十寺,又名“十寺塔”。 [3] 

長慶寺塔相關歷史

"徽州府城外太平十寺之長慶寺,旁有七級浮圖。乾隆四十一歲在丙申。九月廿四日,雞初鳴,大風暴雨,瓦飛木撥。而浮圖之銅頂於是時折壞,墮山下練水中,黎明時為牽筏人資去,遺其頂末。以今尺度之,長七寸餘。等以天平,八斤二兩。吾友胡授谷見而取歸,視其上有'大宋重和二年正月'字。按重和二年即宋徽宗宣和改元之年??"
附∶程瑤田《太平十寺始建浮圖年月記》(摘要)。 [1] 

長慶寺塔文物價值

徽州文化內涵深厚,宗教文化也極具地方色彩。皖南徽州古塔遺存不多,且多為六角形、八角形的風水寶塔,長慶寺塔是僅存少有的方形佛塔,保留了唐宋早期佛塔的形制,具有南方唐宋方塔風格,在建築工藝、文學藝術諸多方面烙有時代的印痕,是研究佛教建築史的重要實物例證。 [1]  [3] 

長慶寺塔保護措施

1981年9月8日,長慶寺塔由安徽省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長慶寺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長慶寺塔旅遊信息

長慶寺塔地理位置

長慶寺塔位於歙縣徽城鎮練江南岸的西幹披雲峯麓。 [1] 

長慶寺塔開放時間

年,全天開放。 [4] 

長慶寺塔交通信息

自駕:黃山市人民政府——天都大道——屯光大道——永佳大道——長慶寺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