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獅

鎖定
鐵獅坐落於滄縣滄州舊城東關的一片開闊地上。獅身寬三米,高約五米多,長約近七米。獅身還揹負着一個直徑約兩米左右的蓮花座。鐵獅的造形為頭南尾北,昂首怒目,巨口大張,四肢叉開,似為奔走之狀。但其下顎、身、尾均有殘。據文史記載,清代中期,突起颶風,將鐵獅颳倒。直到清朝末年,州府才遣人將其扶起,並讓工匠用磚石補其殘缺,但已失原狀。清初名士李雲崢的[鐵獅賦]中,曾對鐵獅原有的雄姿有過生動的描述:“飆生奮鬣 星若懸眸 爪排若鋸,牙列如鈎,既猙獰而蹀躞 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於廣澱;掉尾東掃,抗潮汐於蜃樓”。
中文名
鐵獅
位    置
滄縣滄州舊城東關
獅身寬
三米
高    約
五米多

鐵獅歷史時期

中國五代後周時期

鐵獅背景資料

中國五代後周大型鑄件。在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南20千米的滄州故城開元寺前。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鑄,獅身左脅鑄有“山東李雲造”五字。鐵獅身長5.3米,高5.4米,寬3米,重約40噸,採用泥範明注式整體鑄成。獅身鑄有“獅子王”字樣,背馱蓮座,前胸及臀部飾束帶,發鬈曲呈波浪形,形態威武,作奔走狀。1961年定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獅鑄於五代時期,其項右鑄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鑄有“山東李雲造”五字,頭部鑄有“獅子王”三字,腹腔內鑄有金剛經文。鑄造鐵獅的目地和用途説法不一,一説為後周柴世宗北征契丹時罰罪人鑄造,以鎮州城。另一種説法是滄州臨海,常受海嘯危害,鑄獅以鎮水患,因而鐵獅又稱“鎮海吼”。但據文物界考證,從鐵獅揹負蓮花座,腹腔內鑄有經文,以及縣誌中有鐵獅原在開元寺[已不復存在]前的記載,認為這座鐵獅似是文殊菩薩的底座。可惜的是無論那種説法均無歷史文獻的佐證。
這座重達四十噸的鐵獅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鑄鐵件,是由數百塊約三十釐米見方的鐵塊,採用分節疊鑄的方法拼鑄而成。其高超的鑄鐵工藝的確是實為罕見,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