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鎮川堡

鎖定
鎮川堡是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鎮川口長城南2.5公里。據《三雲籌俎考》載,為嘉靖十八年(1539)創築,萬曆十年(1582)磚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
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二十里,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當時由於此堡所轄長城沿線地勢平衍,無山河之險可憑藉,故易受侵擾。嘉靖、隆慶年間,蒙古兵曾由此兩次大舉毀牆深入。長城由鎮川口繼續向西跨西寺兒梁山,抵宏賜堡。這段長城為黃土夯築,較堅固。由於地勢起伏較大,又牆體保存較好,多存高5米以上。是大同市內所轄長城較為突出的地段。
中文名
鎮川堡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
始    建
明代
修建目的
防禦蒙古族南侵

鎮川堡歷史背景

鎮川堡 鎮川堡
鎮川堡始建於明代,是為防禦目的而修建的。五堡為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鎮魯堡和鎮河堡,它們分佈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長城沿線上,每堡相距25裏。鎮邊堡東接陽高縣,堡城周長1公里;鎮川堡東接鎮邊堡十六墩,堡城周長也為1公里;宏賜堡東接鎮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長1.5公里;鎮魯堡東接宏賜堡十五墩;鎮河堡東接鎮魯堡二十墩。在這裏,可以盡覽塞外風光,瞭解古代行軍作戰的知識。

鎮川堡保存現狀

鎮川堡整體狀況

此堡為分巡冀北道所轄北東路沿線軍堡,構築於長城南側,位於方山東側丘陵地帶。據《三雲籌俎考》載,此堡嘉靖十八年(1539)土築,萬曆十年(1582)磚包。城週二裏五分,城高四丈一尺,內駐守備1員,分守邊牆二十里,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現存較為連貫的堡城城廓,關城只存南、北牆殘段,堡城與關城門均無存,現存關城門外磚雕照壁一處。堡內建築均無存,堡中現存“官井”一處,堡內有東西古街一條。

鎮川堡損毀情況

鎮川堡 鎮川堡
堡東牆有兩處豁口,斷開牆體36米,南牆消失73米,殘存大部分地段殘破不堪,西牆消失70多米。關城西牆無存,堡城及關城門均毀損無存。堡內建築毀損無存。

鎮川堡毀損原因

自然因素——長期風沙雨雪侵蝕,導致片剝、脱落、坍塌、頃圯;長期風化、風蝕導致粉狀脱落,形成大小不一的孔洞、凹槽、殘面;長期雨淋,使夯土流失,衝成大小不等的雨水溝槽;冬季表層冰凍後春季消融,導致土質疏鬆絮化;地質災害引起的開裂、鬆動,甚至坍塌;樹木雜草根部侵入夯土內,導致夯土鬆動、開裂、脱落;表面生長斑菌或鹽鹼化,導致脱皮。
人為因素——據村民講,堡中包磚包石均被閻錫山駐大同部隊張三毛拆去,當做路沿石使用。堡中部分建築毀於文革時期,部分建築毀於解放前。

鎮川堡存在病害

樹木植物生長在牆面及牆頂,破壞了牆體的內部結構,使夯土鼓脹、鬆動、開裂;鼠類在其上打洞;野兔在牆體外側淤積土坡刨洞窟;牆頂面有凹坑;下雨時積水易滲入牆體;牆面上有細小昆蟲洞;牆面生長斑菌,導致牆面脱皮、剝落。

鎮川堡詳細描述

關堡牆體總體情況
牆體夯築,包磚不存。堡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300米。北牆基本完整,但坍塌處較重,頂端多豁口。東牆夯築質量好,下端夯層細密,夯土堅如岩石,北側一段牆西壁陡直,中段表層多處被用炸藥炸落。東牆有兩處豁口,消失共36米。南牆有37米保存較好,73米消失,210米處於民居包圍之中,保存較差。西牆南北兩端各殘存一段,北側殘長45米,南側殘長45米。堡城牆基寬4米—6米,頂寬0.5米—2米,殘高1米—9米。北牆馬面突出牆體7米,寬10米,高9米。西北角台突出牆體7米,寬10米,高9米。關城北牆殘存142米,南牆殘存84米,牆底殘寬3米—5米,頂寬0.8米—1.5米,殘高2米—6米。
平面格局情況:
構築於方山東側,西臨御河支流河道。由東側的堡城與西側的關城組成,堡城坐東朝西,平面呈方形,四角均設角台。南北牆均設馬面。西側的關城與堡城西牆相連,形制較小,坐西朝東,平面呈方形。原開西門,現無存。關門外有照壁一座。堡外北側有瞭望敵台一座,堡外東北開闊地有教場一處,現存點將台。沿關堡東西中軸設有街道,原關堡內寺廟等建築林立,其平面格局無從考證。
主要歷史設施情況:
此堡是北東路長城最堅實的堡城,民間有“鐵打的鎮川,紙糊的得勝之説”。城牆包石17層,包磚厚達5米。夯築質量好。原堡中寺廟林立,衙署聳峙。城門高大,今均無存。只殘存關門外照壁一處。現存照壁是近年來在原址上修復的。照壁為磚石結構,建築精美。堡內現存“官井”一座,井用明磚砌,口徑達2米,深達13米。
與最近牆體位置關係
北距鎮川口長城相距3.2千米。
人口和居住情況
堡內居住人口約1600人。
修繕情況
有後期修繕加厚的痕跡。
與其它遺存的位置關係
西北與宏賜堡相距8.4千米,西南與鎮虜堡相距14千米。
附屬設施
無。
其它
在堡內採集到遼金瓷碗殘片一件。

鎮川堡自然與人文環境

鎮川堡地質、地形地貌

本區地處山西省最北部。北部、西北部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涼城縣毗鄰。地形為東北部、西南部高,境內地勢較平緩,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山脈主要有采涼山、馬頭山、雷公山、彌駝山等。堡構築於方山東側,西臨御河支流河道,地勢東高西低,堡外被築牆時取土挖成壕溝,為黃土丘陵地貌。

鎮川堡氣候

中温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冷熱分季明顯,日夜温差明顯,區域差異明顯。年均氣温6.4℃,年均降雨量達395毫米,無霜期125天。
植被:
本區處於暖温帶闊葉、落葉向温帶草原的過渡區域。本遺存周圍多為耕地,植被較差。

鎮川堡土壤

山地草甸土、黑鈣土、洪積始成慄鈣土、黃土狀慄鈣土。

鎮川堡動物

家畜、鼠類。

鎮川堡水文

境內北有涓子河、中部橫貫東西的淤泥河、東部縱貫南北的飲馬河、萬泉河。全區降水的地理分佈特點是山地多於盆地,年均降水量395毫米。堡西臨御河支流河道。

鎮川堡居民狀況

鎮川堡村,人口1800人。

鎮川堡產業狀況

農業、畜牧業。農作物以種植山藥、莜麥、谷黍、豆類、胡麻等為主;畜牧業以養牛羊、養豬等牲畜為主。

鎮川堡交通狀況

境內208國道、得大高速及一條省道縱貫區境。有村村通公路。
環境變化及主要環境問題:
村民的生產生活對堡牆體產生影響和破壞。

鎮川堡保護管理狀況

保護機構:
新榮區文化體育局
保護標誌:
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未劃定
保護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