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鎮墓俑

鎖定
所謂鎮墓俑,包括鎮墓獸、天王俑和武士俑,是唐代陶質明器中的重要門類。 天王俑一般成對隨葬,多置於墓門兩側,有鎮惡驅邪的作用。這種葬俗始於公元6世紀,最初是一對武士俑,到唐代,受佛教護法神形象的影響,武士俑為天王俑所替代。佛塑天王像趨於寫實,而隨葬鎮墓俑則誇張恐怖。
中文名
鎮墓俑
組    成
鎮墓獸、天王俑和武士俑
朝    代
唐代
材    料
陶質明器

目錄

鎮墓俑摘要

3年前,一座東漢墓中出土的鎮墓俑 。除了頭部,身體的其他部位幾乎成為碎片,面對這無數碎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護專家一次次挑揀、拼接、對比,2009年12月7日,這個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色的鎮墓俑終於重現真身。

鎮墓俑發現

2006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人員對金堂趙鎮沱源社區一座規格相當高的東漢古墓進行發掘,在墓室裏發現了這個鎮墓俑的頭部。由於這座東漢墓多次遭遇盜墓賊光顧,墓室打開時,裏面的隨葬物品要麼被盜,要麼被破壞得支離破碎,鎮墓俑的頭部被埋沒在一大堆碎陶片中。
“這是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色的鎮墓俑,非常罕見,一定要設法把他修復出來。”鎮墓俑頭部的出現讓現場發掘人員非常興奮。但除了頭部較為完整外,鎮墓俑的其他部位還不知在何處。

鎮墓俑意義

黨國松和他的徒弟們終於在陶片中找到了鎮墓俑的腿腳、軀幹等四五十塊散落在陶片中的“肢體碎片”。粘接,加固,對缺損的部分補全。
2009年12月7日,鎮墓俑終於重現真身。主持發掘的考古人員索德浩説,這個戴面具的東漢鎮墓俑是東漢時的巫師,他戴着儺戲面具,手拿斧頭和毒蛇正在作法驅邪逐魔,墓主希望用他保護墓內安寧。修復好的鎮墓俑將作為研究東漢時期巴蜀文化、藝術和宗教的珍貴資料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