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胎畫琺琅

鎖定
銅胎畫琺琅又稱“畫琺琅”,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是在銅質胎體上塗敷釉料,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清代,西洋琺琅從廣州傳入中國,廣州生產的琺琅俗稱“廣琺琅”,是朝廷的貢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畫琺琅 [1] 
中文名
銅胎畫琺琅
別    名
畫琺琅 [2] 
分    類
工藝品
地    區
北京市

目錄

銅胎畫琺琅起源

銅胎畫琺琅 銅胎畫琺琅
清代康熙年間,歐洲彩繪琺琅工藝品,傳入我國宮廷,旋即受到皇室們的喜愛。康熙五十七年,宮廷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琺琅處,逐漸把我國的燒瓷製作推向高潮。 [2]  銅胎畫琺琅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裏摩居,以製作琺琅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基督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着東西貿易的發展,西洋製品開始湧入。因廣州在清代屬於我國唯一對外開放門户,西洋琺琅由此先傳入廣州。
西洋琺琅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州琺琅。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琅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琅處指導燒造畫琺琅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琅的特點。後來,畫琺琅工藝約於雍正年間傳入蘇州地區,從而形成了內廷琺琅處和廣州、蘇州三大畫琺琅生產中心,產品各有特點。
由於廣州在清代屬唯一對外開放門户,許多外國人都由此進入我國,使廣州的琺琅製作在國內始終處於很高水平,地位舉足輕重。那時,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宮內造辦處的琺琅匠人大多是由粵海關選入,稱為“南匠”。他們進京效力,大量生產以滿足皇室需要。 [2] 

銅胎畫琺琅特色

銅胎畫琺琅帶有獨特的西式風格,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琅畫”。造型典雅,紋飾細膩,色彩清秀。從工藝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胎體鏨花配飾;一為不鏨花配飾。前者屬高級藝術品,後者為普及品。產品大多數為實用的瓶、盤、碗、罐、碟、盞,或盤套的酒具、煙具;少部分則是爐、 鼎、斝、爵、燻、掛屏、插屏等裝飾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