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

鎖定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澄江壩子東邊山腳下的相對獨立的兩個小型山包,金蓮山在南,學山在西北,是春秋至漢朝時期的古遺址。 [2]  [4]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主要包括金蓮山青銅墓葬羣和學山古聚落遺址。墓羣保存了大量完好的人體遺骸,存在豐富的疊肢葬、疊層葬(叢葬)、二次葬、殺殉等獨特葬俗的文化遺存。金蓮山墓葬羣分佈面積廣,墓葬密集,是迄今滇青銅文化考古中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墓葬羣,墓葬內人體骨骼保存完整,展示了2000年前的歷史文化信息;遺址羣發現為完整地瞭解金蓮山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態提供了難得的聚落考古資料。金蓮山、學山遺址羣對雲南青銅文化研究領域有關人類學研究、族屬、喪葬制度、特別是就古滇國主體民族的族屬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價值。 [2]  [4] 
2013年5月,金蓮山、學山遺址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
地理位置
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澄江壩子東邊山腳下
所處時代
春秋至漢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61-2-14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歷史沿革

2006年,金蓮山發現有古墓葬,隨即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2] 
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進行考古勘探,勘探總面積約120000平方米,墓葬主要分佈在金蓮山山頂及北坡、東坡和西坡,墓葬分佈面積約4.5萬平方米。 [2] 
2008年底至2009年初,進行正式考古發掘。兩次發掘主要集中在山頂部分,共清理古墓葬412座,出土器物1300餘件(套),年代為春秋至東漢時期。 [2]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挖掘現場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挖掘現場(3張)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兩個階段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共計約2300多平方米。 [2]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遺址特點

綜述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主要包括金蓮山青銅墓葬羣和學山古聚落遺址。墓羣保存了大量完好的人體遺骸,存在豐富的疊肢葬、疊層葬(叢葬)、二次葬、殺殉等獨特葬俗的文化遺存。金蓮山墓葬羣分佈面積廣,墓葬密集,是迄今滇青銅文化考古中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墓葬羣,墓葬內人體骨骼保存完整,展示了2000年前的歷史文化信息;遺址羣發現為完整地瞭解金蓮山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態提供了難得的聚落考古資料。 [2]  [4] 
金蓮山墓地羣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2張)
金蓮山墓地的葬式複雜、形式多樣,既有單人葬,也有合葬,尤以合葬中的疊層葬最為突出。單人葬是石寨山文化的典型葬式;合葬包括平置的合葬、疊肢葬、堆骨葬等,最複雜的應屬各種葬式分層出現在同一個豎穴土坑墓中的疊層葬。金蓮山墓地的石寨山文化墓葬根據葬式、葬法的不同分為三類:第一類,單人葬墓。單人葬為墓地的主要葬式。根據人骨擺放姿勢的不同,還可細分為仰身直肢、側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俯身直肢等。其中M205中擺放一具人骨,墓主左腿股骨中部缺失,似人為砍斷後再下葬;第二類,合葬墓。既有2個人的合葬,也有3個人以上甚至十幾人、幾十人的合葬;第三類,疊層葬墓。疊層葬是合葬的複雜形式,其葬式組合形式多樣。
金蓮山的北坡為幾個地勢稍微平緩的階地,墓葬依階地順序排列,均為南北向,少有疊壓打破關係,與山頂部位的墓葬有着複雜的疊壓打破關係形成鮮明的對比。東坡墓葬分佈密集,疊壓打破關係複雜,墓葬均為西南—東北向。北坡的墓葬和東坡的墓葬因存在間隔區而分離開來,成為兩個不同的墓區。北坡和山頂區域的間隔不是太明顯,也可能一個陡坎就是一個分界,或者本身就連在一起;而東坡墓區與山頂墓區的間隔地帶很寬,有近50米的距離。這個間隔地帶較平緩,在勘探中沒有發現墓葬。金蓮山墓地的墓葬可能存在3個不同的墓區,它們分別以西北—東南、北—南(南—北)以及西南—東北向墓葬為代表。金蓮山墓地普遍為中小型墓葬,一般長2~3米,寬0.5~1.5米,小型墓葬佔墓葬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最大墓葬的長度不超過4米。從金蓮山墓地各墓葬的隨葬品來看,一般僅幾件,多的不過二三十件,少則沒有,且多數是實用器,包括青銅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以青銅器為主,陶器次之,還有少量的骨器和石器。金蓮山墓地也有高等級的大型墓葬。金蓮山墓地應是生活在澄江壩子的滇國某一族羣的墓地。 [5] 
學山遺址羣
學山遺址羣
學山遺址羣(3張)
學山遺址羣位於玉溪市澄江縣右所鎮舊城村北部邊緣,海拔1700多米,山頂平坦,北坡為陡峭的斷崖,東、南、西三坡頂以下為三級台地,東南與200米遠的金蓮山相望,南臨撫仙湖。學山遺址羣半地穴式和淺地穴式的房屋建築29座,這些房屋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屋內面積約30平方米,小的約10平方米,房屋成排分佈,基本可以看出房屋的排列規律。同時,有與房屋配套的道路、灰坑以及當時人們的活動面等遺蹟。屋內的堆積中發現有陶片、銅器和煉渣等遺物,浮選中還發現小麥的遺存。在聚落的內部,在房屋分佈的周圍還發現了一些墓葬以及可能是祭祀的犧牲類遺蹟。這些墓葬的葬俗和鄰近的金蓮山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尤其是部分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無論在器型還是紋飾風格上都與20世紀80年代末在通海發掘的海東貝丘遺址中出土的器物相同。在一些早期大房子的東南角,發現有蹲踞藏,這種葬式在雲南是首次發現,國內只有一些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墓葬中發現有這種現象。 [3]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文物遺存

金蓮山遺址羣出土三足銅鍪 金蓮山遺址羣出土三足銅鍪
金蓮山墓地各墓葬的隨葬品包括青銅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以青銅器為主,陶器次之,還有少量的骨器和石器。青銅器包括兵器和生產工具。青銅工具中的明器鋤和鏟獨具特色,陶器中的釜、壺、罐、尊較常見,瓦足鼎和單耳罐的數量比較少。學山遺址羣發現陶片、銅器和煉渣等遺物,浮選中還發現小麥的遺存。 [3]  [5]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研究價值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對雲南青銅文化研究領域有關人類學研究、族屬、喪葬制度、特別是就古滇國主體民族的族屬等重大學術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價值。 [2]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金蓮山、學山遺址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旅遊信息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地理位置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澄江壩子東邊山腳下。

金蓮山、學山遺址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金蓮山、學山遺址羣,路程約7.7千米,用時約2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