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慶冶鋅遺址羣

鎖定
重慶冶鋅遺址羣,位於重慶市豐都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分佈在豐都至忠縣長江兩岸數十千米的台地上和豐都與石柱交界的齊曜山片區,以及酉陽烏江右岸的台地及山坡上,是明朝至清朝時期的遺址。 [2] 
重慶冶鋅遺址羣主要分佈在豐都、石柱、酉陽等地,已共發現20餘處。在豐都沿長江兩岸三峽庫區淹沒區以內,部分冶煉遺物已隨江岸坍塌落入江灘。在遺址內清理出大量坩堝殘片與煉渣堆積坑,坩堝煉爐及煤池、石砌水槽等相關遺蹟。重慶冶鋅遺址羣出土遺物以冶煉用的裝燒器皿——陶質反應罐為主,日常生活陶瓷器次之,另有少量與其冶煉有關的鐵、石製品。此外,出土大量冶煉爐爐壁殘塊和一定量的煤、木炭等燃料。重慶冶鋅遺址羣年代從宋代一直延續到清代。重慶冶鋅遺址羣發現填補了古代冶金史的空白,提供了全新的實物資料,對冶鋅技術的起源和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3-5] 
2013年5月,重慶冶鋅遺址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重慶冶鋅遺址羣
地理位置
重慶市豐都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03-1-40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重慶冶鋅遺址羣歷史沿革

1958年秋,長江考古隊首次在豐都縣境內沿江沖積台地上發現散落着坩堝、紅燒土塊、炭渣等煉煉遺物。 [4] 
1987年、1992年,三峽庫區文物調查確認為煉煉遺址。 [4] 
1992~1994年期間,進行了複查、鑽探和試掘工作。 [4] 
2004年,為配合三峽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於豐都縣興義鎮楊柳寺村的廟背後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經有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分析研究,首次確定為煉鋅遺址。同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以文物普查資料為線索,對豐都縣境內沿江兩岸進行了針對性的實地徒步調查;重慶市文物考古所(2012年9月改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組成一行十餘人的煉鋅遺址考古調查工作隊,在前兩次調查的基礎上,對豐都縣內長江沿岸進行了較為細緻的調查、勘探和試掘工作,確認並新發現了同類煉鋅遺址共計20處。 [4] 
2004年9月~2005年1月,重慶文物考古所對豐都秦家院子、袁家巖、石地壩、九道拐四個冶鋅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了冶煉爐、灰坑、房址等遺蹟,出土了大量冶煉遺物。 [4] 
挖掘區全景 挖掘區全景
2013年6~8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忠縣文物局的協作下臨江二隊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2100多平方米,共清理各類與冶煉相關的遺蹟125個,出土陶、瓷、鐵器、銅器等遺物700餘件。 [5] 

重慶冶鋅遺址羣遺址特點

綜述
重慶冶鋅遺址羣分佈圖
重慶冶鋅遺址羣分佈圖(3張)
重慶冶鋅遺址羣主要分佈在豐都至忠縣長江兩岸數十千米的台地上和豐都與石柱交界的齊曜山片區,以及酉陽烏江右岸的台地及山坡上。沿長江片區具有長江水利交通之便,便於原料、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是煉鋅的肇始之地。齊曜山片區有豐富的鉛鋅礦、銀鋅礦,燃煤資源豐富且品味高,最早開始開採鋅礦,是煉鋅遺址分佈的核心地區。烏江片區既有一定的礦料、燃料分佈,兼具一定的水上運輸便利,是相對較晚發展起來的一片煉鋅區域。 [5] 
豐都煉鋅遺址
秦家院子、袁家巖、石地壩遺址均位於豐都縣高家鎮關田溝村長江右岸的一級台地上,台地較平緩。西臨長江,東依小山包,三個遺址之間隔沖溝彼此相鄰。遺址現存面積為3000~40000平方米,海拔高程148~175米。秦家院子遺址,南、北隔沖溝分別與毛家包墓地、袁家巖遺址相望。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29°59′29″、東經107°49′56″,海拔高程148~152米。現存面積約4000平方米。出土一批新石器至商周時期遺物。袁家巖遺址,南隔沖溝與秦家院子相望,海拔高度152米,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在遺址北部和台地東部的山包上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商周時期遺存和一批漢魏時期的墓葬。石地壩遺址,東南距高家鎮新鎮約500米,南、北兩側隔沖溝分別與袁家巖、信號台遺址相望。中心地理座標北緯30°1′48″、東經107°51′28″,海拔高程155~175米,遺址總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出土大量商周時期遺存,對於早期巴文化的認識、巴蜀文化關係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九道拐遺址,九道拐遺址位於豐都縣鎮江鎮朗溪村七組,長江左岸較為陡峭的坡地上,西南距鎮江鎮約300米,海拔高程160~180米,遺址面積約25000平方米。發現了三片煉鋅廢棄堆積區,並勘探出相應的三組冶煉爐。
豐都煉鋅遺址已清理出的16座煉爐,其形制、結構、尺寸類同,其年代應相差不遠。從地層疊壓關係看,冶煉遺蹟疊壓於清代地層之下。河南省考古所在豐都廟背後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找到張氏族譜,張氏在廟背後一帶入清以來均無從事與冶煉有關的生業,故豐都冶煉遺址的時代下限不應晚於清初。根據對窯爐型制分析,窯爐的型制有由短、寬變為長、窄的趨勢,但總體形制較為一致。出土的反應罐不見清代煉鋅遺址常見的瘦長型反應罐,而與鋪子河遺址出土的反應罐相似。鋪子河遺址出土了明代“成化”“宣德”款紀念瓷器,其煉鋅遺存時代為明代。結合秦家院子、九道拐遺址出土的瓷器判斷,豐都石地壩、秦家院子、袁家巖、九道拐遺址時代為明代中晚期。
煉爐平面呈長條形,由爐牀、窯室兩部分組成。爐牀多建於生土上,高出地面5~10釐米,牀面上設置爐柵,留有掏火窩,構成窯室的下面部分;冶煉爐兩端直接在爐牀上用土坯砌牆,兩邊在爐柵上用磚砌牆,上部形成一個“馬槽”形的窯室。部分煉爐的爐牀兩側殘留有成排柱洞,推斷這時已出現帶爐棚的冶煉爐。冶煉爐的整體形態由寬、短向瘦、長髮展。
煉鋅工藝過程:裝料、入爐、冶煉、毀罐取鋅。將氧化鋅礦砂、煤(炭)粉按一定比例盛入反應罐後,在罐口用粘土(耐火泥)做出內凹帶孔的冷凝窩封蓋反應罐,然後在反應罐的肩部用粘土(耐火泥)上接一節筒形口,蓋上蓋板,形成冷凝區;在反應罐入爐前器身外壁包裹一層黃泥,以防止在高温冶煉過程中罐體發生破裂。將反應罐置於冶煉爐的爐柵上,四周堆放煤餅,爐柵內投放柴薪、木炭等燃料,點火引燃煤餅。當窯室温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反應罐內的鋅礦與煤(炭)發生化學反應(ZnCO3+2C→Zn(氣)+3CO),還原出氣態鋅,鋅蒸氣通過冷凝窩的透氣孔上升至冷凝區冷卻凝結成液態鋅,滴入冷凝窩凹槽內。冶煉完成後,冷卻,最後打破反應罐,取出鋅塊。每個反應罐只能使用一次。 [4] 
臨江二隊遺址
臨江二隊遺址是重慶境內考古已發現面積最大、時代最早的煉鋅遺址。遺址位於三峽庫區忠縣洋渡鎮沿江四社長江右岸的二級台地上。遺址北臨長江,南靠緩坡,東臨水揚溪,西隔小沖溝與沿江四隊墓羣相望。遺址南高北低,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40~60米,埋藏面積約15000平方米。在此設立冶煉作坊,一是便於利用長江運輸原材料、產品;二是便於將水揚溪等其他小沖溝的水引入冶煉場,解決冶煉過程中製作煤餅、裝料、敷泥、印水所需的大量用水問題;三是利用地形的高差和風向進行自然抽風,提高冶煉爐的燃燒效率;四是寬闊空間,可以傾倒大量的冶煉廢棄物。受長江水位反覆消漲的影響,遺址臨江部分已出現多處垮塌,斷坎處見多處暴露在外的冶煉遺蹟,部分冶煉廢棄堆積已被江水沖刷殆盡。
冶煉場 冶煉場
冶煉場內主要分為工作區和廢棄物堆積區。工作區內分佈有煉鋅爐、排水溝、柱洞、堆煤坑、煉煤坑、蓄水坑、拌泥坑等冶煉相關的遺蹟。煉鋅爐是冶煉場的核心部分,分佈在台地臨江面,與等高線平行分佈,可利用地形坡度進行自然抽風;排水溝位於煉鋅爐地勢較高一側便於排水;堆煤坑、煉煤坑、蓄水坑、拌泥坑位於煉鋅爐附近,便於冶煉時發揮各自的功用。
廢棄物堆積區主要位於臨江的斷坎、低地和兩側的沖溝,便於傾倒大量冶煉廢棄物。此外,豐都九道拐遺址的發掘表明,部分冶煉場由工作區、生活區及廢棄物堆積區組成。生活區是冶煉場工人起居的場所,同樣用於產品存放。例如,豐都九道拐遺址一號房子(F1),位於煉爐的一端,牆體用黃土夯築,面闊兩間,一間用於起居生活,一間則堆放冶煉後的產品鋅錠;廢棄堆積區是傾倒煤渣、殘破反應罐等冶煉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的場所,往往位於煉爐下方的臨江低地或沖溝。
冶煉爐 冶煉爐
煉鋅的遺蹟,主要集中在6個冶煉場內,以煉鋅爐為中心有規律地分佈在工作面上。其中,煉鋅爐10座,平面為長條形,由爐牀、窯室兩部分組成。爐牀平面呈長條形,是用土坯建築在生土或已廢棄的煉鋅爐爐牀之上。窯室為馬槽形,由爐柵、端牆、側牆等構成。爐牀上置有爐柵,爐柵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為漢磚),下投放柴火,上放置冶煉罐和煤餅;端牆位於爐子兩端,用土坯或石塊直接構砌在爐牀上。側牆位於爐柵兩側,用土坯構築在下層爐柵上,平面呈長條形,剖面呈梯形。馬槽形窯室能較大限度的節約資源、能源,加快生產週期。煉爐兩端或兩側一般均分佈有圓形柱洞,柱洞內殘留少量朽木,據此推斷煉鋅爐已有頂棚。
煉煤坑 煉煤坑
59個灰坑的形制和坑內堆積分為堆煤坑、煉煤坑、拌泥坑、蓄水坑及其他灰坑等幾類,均位於煉鋅爐附近,以供冶煉時堆放煤炭、製作煤餅、拌泥以及取水所用。51個柱洞中除大部分為煉鋅爐搭建頂棚所用,少數柱洞與其他遺蹟關係密切:如D30、D49~D51,4個柱洞沿一排煤坑呈直線分佈,為堆煤坑搭建頂棚用。3條灰溝均位於煉爐一側,用於排水。此外,在1號爐南部還清理了1個灶以及1處冶煉罐堆積。
臨江二隊煉鋅遺址時代為明代中晚期,提前了中國煉鋅的起源,為探尋中國煉鋅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 [5] 

重慶冶鋅遺址羣文物遺存

綜述
“成化”款瓷碗 “成化”款瓷碗
重慶冶鋅遺址羣出土遺物以冶煉用的裝燒器皿——陶質反應罐為主,日常生活陶瓷器次之,另有少量與其冶煉有關的鐵、石製品。此外,出土大量冶煉爐爐壁殘塊和一定量的煤、木炭等燃料。 [4]  [5] 
反應室(罐)
反應室(罐)、冶煉罐 反應室(罐)、冶煉罐
反應室為灰色夾砂硬陶的深腹罐,均為輪制。基本形態為侈口、卷沿、圓唇、鼓肩、深腹、平底,高約27~30釐米。 [4]  [5] 

重慶冶鋅遺址羣研究價值

重慶冶鋅遺址羣發現填補了古代冶金史的空白,提供了全新的實物資料,對冶鋅技術的起源和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3-4]  [5] 

重慶冶鋅遺址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重慶冶鋅遺址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重慶冶鋅遺址羣旅遊信息

重慶冶鋅遺址羣地理位置

重慶冶鋅遺址羣位於重慶市豐都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重慶冶鋅遺址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重慶市豐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重慶冶鋅遺址羣,路程約23.9千米,用時約3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