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釋智永

鎖定
釋智永(生卒年不詳),本姓王,名法極。會稽(浙江紹興)人。王右軍七世孫,人稱“永禪師”。 [2]  陳、隋間僧侶書法家。妙傳家法,為隋唐間學書者宗匠。 [3] 
釋智永是陳、隋時期山陰永興寺的和尚, [4]  活動於陳、隋(557年—618年)年間。傳説他學書30年,用廢的筆頭裝滿五大竹簏,埋在地下,人稱其處為“退筆冢”。又因求他字的人太多,以致把木門檻也磨穿了,只能用鑄鐵將門檻包起來,人稱“鐵門檻”。 [5]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傳王羲之的風範。 [6]  他晚年就曾以當時的識字課《千字文》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 [7]  釋智永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正宗的二王法傳授給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的虞世南,影響了唐一代書風,他的志向大概也在此。他的傳世書跡,最有名的就是《真草千字文》。 [8] 
別    名
釋智永
永禪師 [2] 
所處時代
隋朝(公元6世紀)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會稽(今浙江紹興)
主要作品
《千字文》
本    名
王法極

釋智永生平

他早年出家當和尚,後來雲遊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就曾在永欣寺裏住了整整三十年,人稱永禪師。在這裏,智永深居簡出,每天雄雞報曉即起牀,磨上一大盤墨,然後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智永是嚴守家法的大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説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 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智永還在屋內備了數支容量為一石多的大簏子,練字時,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裏。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後來,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把所有破筆頭都埋在土裏,砌成墳家,稱之為──退筆冢。後人講“退筆成冢”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練習,智永的書法終於寫得抵勢飛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了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當時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的木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後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

釋智永成就

他晚年就曾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説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説:“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説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1] 

釋智永主要作品

《宣和書譜》卷十七謂御府藏其書跡有草書《常侍帖》、《參軍帖》、《故舊帖》、《至通法師帖》、《春雨帖》、《千文》,真書《月儀》、《獻歲帖》等。傳世墨跡有《真草千字文》。 [2] 

釋智永人物評價

唐張懷瓘《書斷》列智永章草、草書入妙品,隸書(正書)入能品,雲:“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 [2] 
參考資料
  • 1.    釋智永   .美訊網[引用日期2012-08-01]
  • 2.    智永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12-14]
  • 3.    王志鋼著,書壇神聖,九州出版社,2012.09,第49頁
  • 4.    黎孟德著,書法講讀 現代插圖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01,第40頁
  • 5.    周克文著;謝稚柳審,中國書畫鑑定,東方出版中心,2017.03,第75頁
  • 6.    張雲仙主編,跟我學書法,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9,第158頁
  • 7.    沈慧著,湖州古代史稿,方誌出版社,2005.05,第103頁
  • 8.    黎孟德著,書法小百科,巴蜀書社,2019.03,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