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醴陵窯

鎖定
醴陵窯,位於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溈山鎮、楓林鎮、左權鎮及醴陵城區,遺址總分佈面積約129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溈山窯區面積20.3平方千米,是宋朝至民國時期的古遺址。 [3] 
醴陵窯現存宋至清代遺址84處,古瓷泥礦井、煉泥作坊、瓷片堆積、古廟、古塔、古井、古橋、古道、古石碑等與瓷業相關的其他文物遺蹟110處。是中國保留規模最大、遺蹟分佈最集中、遺存類型最系統的古瓷窯遺址羣。醴陵窯自宋代起開始燒造瓷器,以白瓷、青瓷和醬色瓷為主,明清時期開始大量燒製青花瓷,清末民初,醴陵窯繼承和發揚了傳統釉下彩的特點,成功燒製出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釉下五彩瓷的發源地。新中國成立後,醴陵窯又以生產國家領導人用瓷、國家宴會瓷和國家禮品瓷而被譽為“紅色官窯”。醴陵窯遺址規模龐大,文化保留豐富,文化傳承久遠,國內少見,是一處具有珍貴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的大型遺址羣。 [3-4] 
2013年5月,醴陵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醴陵窯
地理位置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溈山鎮、楓林鎮、左權鎮及醴陵城區
所處時代
宋至民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384-1-38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醴陵窯歷史沿革

清代窯爐挖掘現場 清代窯爐挖掘現場
醴陵窯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成熟燒製陶器,漢代時期陶器製造已成為規模產業,五代時期開始燒製青瓷器,宋元時期一個以燒製青白瓷為主的瓷器產業中心初步形成,明清時期日用青花瓷器暢銷中國,清末民國時期成功創燒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世界陶瓷彩繪裝飾藝術新高峯、更是奠定了醴陵近現代陶瓷支柱產業的基石。 [5] 
1964年,醴陵瓷器先後被指定為國宴餐具和國家禮品瓷。而後,醴陵窯開始生產毛主席的專用餐具、天安門城樓用瓷、中南海和釣魚台國賓館用瓷。醴陵窯因此被譽為中國當代“紅色官窯”。 [8] 
2010年,在楓林鎮發掘了唐家坳宋代窯址;2015年,在溈山鎮發掘了鐘鼓塘窯址。這些宋元窯址主要燒造青白瓷為主,還有部分影青瓷和醬釉瓷等。器型有碗、盤、碟、壺、杯、水注等,器類繁多,清新素雅。 [6-7] 
2014年10月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醴陵窯管理所等單位共同對溈山周圍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基本摸清了該區域窯址的時空分佈和規模,對窯業相關的古橋、古井、古道等遺蹟的分佈也做了詳細的調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穫。 [8] 
2018年,在醴陵市孫家灣鎮鐵水河岸一帶發現了五代時期的毛家嶺窯址和鳳形嶺窯址,其中毛家嶺窯址為依山而建的長條形龍窯,其燒製的瓷器多施青釉、青黃釉。器型以碗為主,其它器型還有執壺、罐、缽、盞、缸、壇、杯等。 [6] 
2022年7月,在左權鎮永興村的考古調查中,發現窯業堆積點17處,其中東漢窯業堆積就佔10處。後對易家山一處東漢中晚期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再次改寫了醴陵燒造瓷器的歷史,填補了湘東地區早期青瓷窯址的空白。該窯為長條形泥磚龍窯,出土器物多為硬陶質,部分施青釉。器表裝飾方格紋,器形主要有罐、壺、釜、盤等。 [6] 
2018年,發掘了楓樹坡窯址,該窯址還保留較完整的階梯龍窯,出土器物以青瓷碗為主。 [6] 
醴陵溈山窯業遺存分佈圖 醴陵溈山窯業遺存分佈圖
2023年6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株洲市博物館、醴陵窯管理所聯合組建的醴陵窯考古工作隊在醴陵窯王大德生窯址發現清代窯爐一座。 [1] 
考古隊整理出的宋元時期窯址標本 考古隊整理出的宋元時期窯址標本
2023年10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株洲市博物館、醴陵窯管理所聯合組建的醴陵窯聯合考古工作隊,在醴陵窯核心區開展考古調查時,在溈山鎮溈山村麻家灣組發現一處新的窯址堆積,通過現場採集標本,初步確定為宋元時期窯址。 [9] 

醴陵窯遺址特點

綜述
醴陵窯總分佈面積約129平方千米,其核心區域位於醴陵市東堡鄉溈山村、望仙橋村和新庵村,分佈面積為20.3平方千米。現存自宋以來的各類窯址約60座,與窯址相關的瓷泥礦井、瓷器運輸故道、生活設施、古塔廟宇等其它文物古蹟49處。 [4] 
王大德生窯Y17
窯爐為依山而建的夯拱階梯窯,共6級,窯爐券頂已基本垮塌。製坯作坊、曬泥池、廢棄瓷片堆積等以窯爐為中心分佈。初步認為該窯為清中期窯址,200餘年歷史。窯址出土多為碗、碟等器型,是醴陵地區青花土瓷最常見的器型,具有明顯的清代時期瓷器的特徵。其中一件出土瓷碗的外壁以青花施以“大德生號”四個漢字,正好印證了此前考古調查時“王大德生窯”之名 [1] 
唐家坳窯址
唐家坳窯址所在地屬於典型的丘陵地貎,南北兩端為丘陵,東西兩廂為小平原,平原中部有一條小河由東向西穿過,發掘分為馬衝區、李家坳區、李家弄區和石橋區。從考古發現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醴陵窯青白瓷質量要高於同時期湖南省內的其它青白瓷窯場。 [7] 
楓林市鄉馬衝窯
馬衝窯遺址 馬衝窯遺址
楓林市鄉清理的馬衝窯反映了南宋晚期醴陵窯的產品特徵。南宋晚期燒製的產品為青白瓷,產品有碗、盞、平底碟等。碗多芒口深腹,胎體輕薄,內壁多有蓮瓣紋等印花紋樣。 [8] 
窯爐、窯具及裝燒方法
醴陵窯不同時期其技術體系也不盡相同,突出地表現在窯爐、窯具和裝燒方法上。南宋晚期醴陵窯以長斜坡龍窯燒製青白瓷,大量使用支圈作為墊隔具,即以支圈覆燒法來燒製青白瓷,故器物多芒口。入元以後,受青白瓷產品衰微等影響,醴陵窯開始仿燒龍泉窯青瓷,仍沿用南宋時期的長斜坡龍窯,窯具非常簡單,僅有置於窯牀底部的墊缽和墊柱,器物內底澀圈一週,以細砂墊隔,然後疊摞數層,形成窯柱。這種澀圈疊燒法此後一直是醴陵窯燒製土瓷的主要裝燒方法。清雍正年間,廣東移民廖仲威等人開始在溈山燒製青花土瓷,所使用的窯爐為階級窯。裝燒具方面,細瓷均使用匣缽單燒,底部墊以與細瓷胎體成分相同的墊餅。土瓷不使用匣缽,而是澀圈裸燒,故其成品率相對來説就低很多,幾十處土瓷窯址瓷片堆積中均有大量粘連而被廢棄的殘次品。以湯匙為例,土瓷窯廠的湯匙將前端底部旋削一週,形成露胎,進而防止粘連。而細瓷湯匙則使用一與湯匙底部形狀大致相同的墊片,墊片上有三小圓孔,並放置與湯匙胎體相同的支釘,燒成之後,湯匙背面僅留下三枚細小的支釘痕。細瓷與土瓷的工藝差別由此可見一斑。
醴陵窯清末民初的土瓷和細瓷在原料加工、拉坯成型等階段的窯業工具也有不少差異。民國《醴陵縣誌》記載,醴陵細瓷需澄洗缸、挖刀、看色板、利車、作車、挖車等工具20餘種,而土瓷的窯業工具則相當簡單,僅需盛釉缸、水碓等幾種工具即可。 [8] 

醴陵窯文物遺存

醴陵窯出土文物
醴陵窯出土文物(4張)
醴陵窯宋元窯址主要燒造青白瓷為主,還有部分影青瓷和醬釉瓷等。器型有碗、盤、碟、壺、杯、水注等,器類繁多,清新素雅。元的產品種類有碗、盞、高足杯等。釉色以青白釉為主,少量醬釉。碗多為尖圓唇,斜弧腹,矮圈足,足牆近直,足根厚而堅實,灰白胎,內底澀圈一週或留不規則橢圓形露胎,外壁多施釉不及底。盞均為餅足,小敞口或直口。晚明至清早期,溈山開始燒製土瓷,產品以碗為大宗。清中期以後類別逐漸增多,有盞、杯、油燈、燭台、罐、湯匙等日常生活用品,裝飾紋樣有靈芝、變形龍紋、山水紋等,以澀圈疊燒法燒成,故器物內壁都有一週澀圈或留圓形露胎,青花用礦物顏料“土墨”作為釉料燒製而成,這種土墨含鈷量極微,故髮色黯淡。民國初期,青花土瓷開始使用“洋藍”作為釉料,青花髮色鮮豔。裝飾紋樣有靈芝、荷葉等植物紋樣、鹿紋等動物紋樣及萬字等吉祥文字。 [6] 

醴陵窯研究價值

醴陵窯自宋代起開始燒造瓷器,以白瓷、青瓷和醬色瓷為主,明清時期開始大量燒製青花瓷,清末民初,醴陵窯繼承和發揚了傳統釉下彩的特點,成功燒製出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釉下五彩瓷的發源地。新中國成立後,醴陵窯又以生產國家領導人用瓷、國家宴會瓷和國家禮品瓷而被譽為“紅色官窯”。醴陵窯遺址規模龐大,文化保留豐富,文化傳承久遠,國內少見,是一處具有珍貴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的大型遺址羣。 [4] 

醴陵窯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醴陵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24年1月,醴陵窯被湖南省文物局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 [10] 

醴陵窯旅遊信息

醴陵窯地理位置

醴陵窯位於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溈山鎮、楓林鎮、左權鎮及醴陵城區。

醴陵窯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醴陵窯,路程約3.2千米,用時約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