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醉落魄·述情

鎖定
《醉落魄·述情》是北宋詞人蘇軾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酒酣清醒時回顧高朋晚宴的情景,平鋪直敍,輕鬆自然。下片將詞作情愁直抒胸臆,將詞人內心的哀愁與無奈表達地淋漓盡致。全詞使用逆挽法,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在舟中回望引發的對別宴時的憶想,還有酒醉入夢夢再醒的惆悵,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和自己仕宦生活的傷感。 [1-2] 
作品名稱
醉落魄·述情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全宋詞》
作品體裁
作品別名
醉落魄·離京口作

醉落魄·述情作品原文

醉落魄1·述情
輕雲微月。二更2酒醒船初發。孤城3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4,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滕牀滑5。覺來幽夢無人説。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6,長作東南別7 [3] 

醉落魄·述情註釋譯文

醉落魄·述情詞句註釋

  1. 醉落魄: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怨春風》《章台月》等。雙調五十七字,仄韻。
  2. 二更:又稱二鼓,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3. 孤城:指京口,即古城(今江蘇鎮江),為古代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
  4. 記得歌時:元本、朱本、龍本、曹本作“記得歌時”,毛本作“公子佳人”。 [4] 
  5. 巾偏扇墜滕牀滑:酒醒後頭巾偏斜,扇子墜落,藤牀格外滑膩,連身子都快掛不住了。巾,指頭巾。
  6. 西南:蘇軾的家鄉在四川眉山,所以説“西南”。
  7. 東南別:蘇軾時任杭州通判,經常來往於鎮江、丹陽、常州一帶,所以説“東南別”。 [2] 

醉落魄·述情白話譯文

雲朵輕輕飄,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時從酒醉中醒來,船剛開始出發。回頭遙望京口,孤城已經隱沒在灰濛濛的霧氣當中。記得喝酒時歡歌笑語的場面,不記得上船時的情景。
酒醒後頭巾偏斜,扇子墜落,藤牀格外細膩,連身子都快掛不住了。一覺醒來,夢中的幽靜無人可傾述,此生的飄蕩什麼時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卻經常向東南道別。

醉落魄·述情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春,蘇軾在潤州(今江蘇省南部)等地賑災救濟饑荒,直到五月份饑荒災情有了好轉,詞人才回到杭州,這一首詞就是在蘇軾從京口去杭州時,臨行前所作。 [1] 

醉落魄·述情作品鑑賞

醉落魄·述情文學賞析

這首詞開篇先交代環境和時間,“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這兩句雖然簡單但是非常引人入勝,猶如敍述故事一樣,短短兩句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環境、地點、事件和人物,顯得格外生動有趣,讓人興致勃勃。接下來,詞人開始記述主人公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孤城回望蒼煙合”以詞人遠去的視野為陣陣迷霧中的京口增添了幾分神秘、朦朧的色彩,感覺如夢境一般,這也為詞人接下來説的忘記了發生過的事情打下伏筆,而“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更是從作者的主觀角度襯托出夜裏酒宴歌席間,參加宴會的人們是多麼盡興、娛樂,唱歌、飲酒是多麼無拘無束,可以毫無顧忌地一直飲酒到讓詞人“不記歸時節”的程度。
但是總體來説,上片還是一派酒酣清醒時回顧高朋晚宴的格調,平鋪直敍,輕鬆自然,但從下片開始逆挽的風格就顯現出來了,情愁直抒胸臆。“巾偏扇墜滕牀滑,覺來幽夢無人説”這句開始,該是寫詞人回到住所之後一覺醒來的情景,“滕牀滑”並不是説藤製的牀太光滑,而是詞人酒後睡姿不良,可能身體在牀上也是橫躺豎卧的一副狼狽樣子。這時酒酣宴飲的賞心樂事已經蕩然無存,只剩下詞人的落魄和狼狽。這也是作者寫這首詞的用意所在,以表心中的惆悵。這時詞人進一步發問,“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詞人發問,問得淒涼,本來就是“幽夢無人説”,問這樣的問題,又是在對誰發問,等誰解答。這種孤獨是徹骨的,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家鄉遠隔千山萬水,已經是仕宦在外,但就是在外做官也不得安定,鄉思難耐、孤獨寂寥,這些情緒彙集於此,加上和上片詞的強烈對比,對讀者的衝擊力之大,可想而知。
這是一首描寫思鄉情緒的詞作。作者以內心獨白的方式表現了他酒醒之後告別京口孤獨、寂寞的心情和濃重的思鄉之情,全詞感情細膩,藴含着豐富而深沉的人生感慨,箇中情感頗為動人心絃。 [1]  [5] 

醉落魄·述情名家點評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立春:整首詞寫得既傷感纏綿又間雜着一些疏狂和悲壯的陽剛之氣,格調低沉但不消沉,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宋詞鑑賞大典》) [6] 

醉落魄·述情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7] 
參考資料
  • 1.    馬瑋主編.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蘇軾: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3.09:第9頁
  • 2.    陳如江編注.一蓑煙雨任平生 東坡詞:山東文藝出版社,2014.08:第111頁
  • 3.    聿文編輯.中華文學傳世經典 1 宋詞:浦東電子出版社,2002.03:第238頁
  • 4.    譚新紅,蕭興國,王林森編.蘇軾詞全集 匯校匯注匯評 第2版:崇文書局,2015.08:第33頁
  • 5.    王寶華主編.唐宋八大家大全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1.12:第222頁
  • 6.    王德先主編.宋詞鑑賞大典 第1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07:第165頁
  • 7.    吳中勝,黃鳴主編.唐宋詞鑑賞辭典:崇文書局,2016.01:第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