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醉後贈張九旭

鎖定
《醉後贈張九旭》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這首贈友詩用輕鬆隨意的口吻展現了張旭的人品性格及特長愛好。同時,詩歌也描寫了張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讚揚了張旭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孤高品質,抒發了詩人對張旭及其生活方式的傾慕之情,暗示了詩人內心揮之不去的愁緒。 [1] 
作品名稱
《醉後贈張九旭》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醉後贈張九旭作品原文

醉後贈張九旭
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
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
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
牀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醉後贈張九旭註釋譯文

醉後贈張九旭詞句註釋

①張九旭:即張旭。字伯高,吳縣(今屬江蘇)人,排行第九。以草書著稱,人稱“草聖”。又喜飲酒,與李白等合稱“飲中八仙”。玄宗時召為書學博士。
②漫相識:輕易隨便地認識、結交。
③殊不然:根本不是這樣。
④書自聖:書法上自然而然地超凡入聖。
⑤顛:顛狂。
⑥老:在這裏是久經其事的意思。
⑦青雲:這裏是青雲直上之意。指玄宗召張旭為書學博士一事。 [2] 

醉後贈張九旭白話譯文

世上的人隨便交朋友,而這位老人卻不這樣。興致一來書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後語言尤其豪放癲狂。頭髮白了而恬然自樂,不問他事,眼睛裏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雲。牀頭上放着一壺酒,人生能有幾回醉呢! [3] 

醉後贈張九旭創作背景

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應徵赴長安,落第。次年結交張旭、顏真卿等人,秋,營別業居淇上,寫下此詩送與張九旭。 [4] 

醉後贈張九旭作品鑑賞

醉後贈張九旭文學賞析

首聯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張旭的與眾不同。“世上謾相識,此翁殊不然。在這一抑一揚之中,張旭的形象如高峯突起,給人以強烈印象,令人肅然起敬。這一聯好像漫不經心,隨意道來,卻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説第一聯只是詩人對張旭的總的印象,是虛寫,那麼,以下各聯即轉入了對張旭形象的具體刻畫,是實寫。字裏行間,傾注着詩人對張旭無比欽敬的感情。
“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張旭精楷書,尤善草書,逸勢奇狀,連綿迴繞,自創新的風格,人稱“草聖”。”這一聯對句互見,是寫張旭在酒醉興來之時,書法就會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言語也更加狂放不羈,一副天真情態。詩中表現了對張旭書法、性格的由衷的讚美,同時暗示了藝術重在性靈的自然流露。
接着進一步讚美了張旭泊然於懷、不慕榮利的高貴品質:“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青雲”這裏指隱逸。這一聯寫得十分傳神,讀者彷彿看到一位白髮垂垂、藹然可親的老者,不問世事,一身悠閒,輕鬆自得。正因為不樂仕進,具有隱者的風度和情懷,才能夠性情曠放,因此也才能夠時時保有天真之態,在書法藝術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極高的成就。這一聯乍看似與第二聯平列,而實則深入了一層,將詩意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深度。 [4] 
尾聯承接上聯,繼續推進,描寫張旭的醉眠生活。“牀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這裏以孔文舉比張旭,足見推重之意。但這一聯寫張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敍述,而是以問句出之,顯得格外親切。意思已略帶調侃,但又極有分寸,包涵着豐富的意藴。一方面,表現張旭平時經常醉眠,形象更為生動可感。另一方面,詩人在老前輩面前竟然開起玩笑來,這位老前輩的豁達可親自然可以想見,而詩人自己的天真發問,也愈顯得醉態淋漓。至此,宴席間的熱烈氣氛,宴飲者的融洽關係,皆如在目前。這是以醉寫醉,以自己的曠放襯托張旭的曠放,使題目中的“醉後”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張旭的可敬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
全詩在章法上虛實結合,虛寫處內藴豐富,而不顯得空虛;實寫處形象具體,但筆調輕靈,而無板滯膠着之感。這種巧妙的結合,使詩人的感情與詩中主人公的形象融為一體,產生出動人的藝術力量。另外,此詩語言清新明朗,與詩中歡快活潑的情緒相適宜,真切動人。 [5] 

醉後贈張九旭名家點評

明·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起二句已托出張顛,舉止性情真顛人,胸中異常斟酌。”
明·周埏《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達夫率口生韻,其贈寄送別等篇不事鈎棘為奇,皆一氣呵成,豐態有美女舞竿之致。” [5] 
清·黃生《唐詩矩》:“全篇直敍格。高、岑二子,古體歌行工力悉敵,不愧齊名;獨五七言律高似稍劣。蓋(岑)嘉州精警(高)常侍疏樸,彼為正聲此則外調也。”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通篇俱寫贈意,而用意尤在起結。”
清·屈復《唐詩成法》:“起句後平列六句,格奇。” [6] 

醉後贈張九旭作者簡介

高適 高適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後客居梁、宋等地,曾與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任侍御史,諫議大夫。肅宗時,歷任淮南節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節度使,大都督府長史等職。代宗時官居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高適為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7] 
參考資料
  • 1.    王友懷譯註.增評標韻千家詩:三秦出版社,1991.06
  • 2.    田文主編.細説活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
  • 3.    章培恆,安平秋,馬樟根主編.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鳳凰出版社,2011.05
  • 4.    張立敏編注.中華經典藏書 千家詩:中華書局,2012.03
  • 5.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201頁
  • 6.    凌冰、蔣芸著.唐詩斷章絕唱: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09
  • 7.    龍儒民注.千家詩:線裝書局,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