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酬崔侍御

鎖定
《酬崔侍御》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七絕詩,約作於天寶六載(747),是李白答贈崔侍御而作。詩中李白以東漢不臣天子的隱士嚴光自比,充分展現了李白的傲岸性格,李白的志向在於“濟蒼生”,“安黎元”,如果唐玄宗真正重用李白,李白是願意跟隨他幹一番大事業的。詩中所説的嚮往隱居其實也藴含着一種無奈的情緒。 [1] 
作品名稱
酬崔侍御
作品別名
酬崔侍御成甫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分    類
言志詩

酬崔侍御作品原文

酬崔侍御(1)
嚴陵不從萬乘遊(2),歸卧空山釣碧流(3)
自是客星(4)辭帝座,元非(5)太白醉揚州(6) [2] 

酬崔侍御註釋譯文

酬崔侍御詞句註釋

(1)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書郎、攝監察御史,後因事被貶職到湘陰(今屬湖南)。曾作有《贈李十二》詩贈李白。
(2)嚴陵:即嚴子陵,名光,東漢人。少曾與劉秀同遊學。劉秀即帝位後,嚴光變更姓名隱遁。劉秀遣人覓訪,徵授諫議大夫,不受,退隱於富春山。萬乘:指帝王。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
(3)碧流:指富春江
(4)客星:指嚴子陵。嚴子陵與光武帝共卧,足加與帝腹。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見《後漢書。嚴光傳》
(5)元非:原非。太白:指太白金星。
(6)揚:揚州與金陵相近,三國孫吳置揚州於建業,及隋平陳,始移揚州於江北之江都。見《元和郡縣圖志。潤州。上元縣》此以揚州代指金陵。 [1] 

酬崔侍御白話譯文

嚴子陵不願意做漢光武帝的隨從,迴歸富春江,醉卧空山,閒釣碧流。
我也像老嚴一樣,客星辭帝座,迴歸江湖,並不是太白金星醉卧揚州。

酬崔侍御創作背景

崔侍御,即監察御史崔成甫,李白友人。崔成甫因涉韋監一案,天寶五載(746)被貶湘陰,後至金陵見李白,贈詩曰:“我是瀟湘放逐臣,君辭明主漢江濱。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此是李白的答詩,約作於天寶六載(747)。 [1] 
另一説為公元七五三年(天寶十二載)秋,李白南遊宣城(今屬安徽);冬,再遊金陵(今江蘇南京)。這段時間李白寫了多首酬贈崔侍御的詩,此詩為其中之一。 [3] 

酬崔侍御作品簡析

酬崔侍御文學賞析

此詩運用嚴子陵的典故:“嚴陵不從萬乘遊”。理解詩歌主旨的關鍵在這個“遊”字,李白雖然頗受唐玄宗所賞識,供奉翰林,但唐玄宗只是把他看成一個文學侍從,這就是李白表示自己羨慕退隱江湖生活的重要原因。
作品第三四句“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太白”與上句“客星”對舉,又與李白字“太白”相同,一詞兩指,並運用對偶手法,表現出作者的隱居其實也包含着一種無奈的心情。”元非太白醉揚州”答崔詩“金陵捉得酒仙人”,前後進行照應。
此詩清淺可愛,如出山泉水,雖一望透底,卻並非一覽無餘,清澈的詩句裏隱藏着無窮的詩意。李白不知後世對他的仙化,但他對當時謫仙的稱呼欣然認同並引以為自豪。在這裏,李白把自己醉飲江南之事,與太白酒星醉遊人間相比,其戲謔疏狂姿態可掬。 [4] 
作者用曠達的語句寫出了自己無奈隱居的憂愁,語言平淡如在和友人敍説家常,更加顯示出了李白的愁苦。 [1] 

酬崔侍御名家賞析

林東海評:“本篇答崔侍御之作,滿腹牢愁,卻以曠達之語出之,強自寬慰,益見其鬱結情懷。” [5] 

酬崔侍御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6] 
參考資料
  • 1.    葛景春.李白詩選:中華書局,2005:第163頁
  • 2.    《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15頁
  • 3.    周勳初.《李白研究》 :遼寧出版社,2003年:第95頁
  • 4.    樂雲.《唐宋詩鑑賞全典》:崇文書局,2011:第144頁
  • 5.    林東海.李白詩選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第124頁
  • 6.    夏徵農.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