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鄴城考古博物館

鎖定
鄴城考古博物館,位於邯鄲市臨漳縣縣城,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鄴城考古博物館和鄴城博物館已分別入選國家二級、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系邯鄲市一家國家二級博物館。 [2]  鄴城考古博物館是由2015年開館的佛造像博物館更名而成,是中國首座佛造像專題博物館。 [8] 
鄴城考古博物館始建於2012年5月,並於2015年11月建成開館。開館當天,鄴城考古博物館還被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程大學中國考古學會分別定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實踐教學基地”“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實踐教學基地”“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實踐教學基地”“中國考古學會專業委員會考古研究基地”。 [4] 
鄴城曾是“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6朝都城,鄴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遺產豐富。 [6] 
中文名
鄴城考古博物館
地理位置
邯鄲市臨漳縣金鳳北大街33號
佔地面積
5000 m²
類    別
綜合博物館
投用時間
2015年11月16日 [10] 
開放時間
上午:9:00-11:30;下午:1:30-5:30(春秋冬),2:30-5:30(夏)。週一閉館(如遇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藏品總數
324件(套)

鄴城考古博物館歷史沿革

鄴城,位於河北邯鄲臨漳縣,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稱。2012年,考古工作者搶救發掘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鄴城遺址東郊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鄴城考古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多數為2012年鄴城遺址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鄴城遺址考古文物。北魏譚副造釋迦像、北齊覆缽塔、彩繪立佛及隋唐時期佛造像等精美絕倫,藝術價值極高,非常珍貴。
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建鄴城考古隊,開啓長達30多年的鄴城考古發掘。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三次佛教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出土文物2985件(塊),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和唐代,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佛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
但由於佛造像埋藏坑考古發現的文物數量多、破壞嚴重,加上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許多文物有貼金、彩繪,出土後清理、加固、拼對粘接等工作細緻而又艱鉅,歷經多年科學修復,這些塵封千年的佛造像文物終於展現給世人。佛造像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在這裏都有呈現,並出現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龍樹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 。
鄴城考古博物館建成開放後,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出土文物,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承擔臨漳六朝古都的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 [7] 
2020年12月17日,臨漳鄴城考古博物館(原佛造像博物館)在重新改陳後,正式開館,並更名為鄴城考古博物館。來自省市文物部門、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開館儀式,並首次觀摩了改陳後的博物館展陳。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鄴城考古隊副隊長何利羣為大家進行了講解。這是繼磁縣九月份建好的北朝考古博物館之後,邯鄲的又一座考古博物館。 [1]  [5] 

鄴城考古博物館建築佈局

鄴城考古博物館主館分為“序廳”“中原要地、富庶糧倉——史前至秦漢時期的鄴地”、“魏武雄才、嶄新都城——曹魏時期鄴城”、“民族融合、文化激盪——十六國時期鄴城”、“隋唐文明之前奏——東魏北齊鄴城”、“中國北方佛都——六世紀鄴城佛教”等展廳,珍藏陶器、瓷器等各類文物300件。 [3] 

鄴城考古博物館展出內容

鄴城考古博物館珍藏文物178件,多數為2012年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等鄴城遺址考古文物,其中“譚副造釋迦像”為鄴城遺址出土時代最早的北魏造像之一。館內展出的文物不僅造型精美絕倫,而且藝術價值極高,彌足珍貴。 [2] 
主要展出2012年北吳莊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造像等鄴城遺址出土考古文物,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三次佛教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出土文物2985件(塊),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和唐代,大部分是東魏、北齊時期造像。鄴城佛造像藝術因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等因素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變化。中國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在這裏都有呈現,並出現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龍樹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

鄴城考古博物館作用價值

鄴城考古博物館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出土文物,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承擔臨漳六朝古都的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也是臨漳縣以文化旅遊項目助推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