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鄢國故城

鎖定
鄢國故城,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是東周時期的古城,屬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2] 
19世紀60年代初步勘探,1975年、1978年,鄢陵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兩次進行挖掘整理。鄢國故城分內外兩城。外城呈長方形,北寬約998米,南寬約800米,南北長1595米,周長約4988米。城牆系夯築,夯土層厚10~14釐米。在城牆內發現縱橫排列比較整齊的板築棍洞。內城在外城偏東北部,略呈正方形,南北長約184米,東西寬約148米。內城城牆大部保存。鄢國故城遺址斷崖上發現有大量窖穴、灰坑。在城址內外,有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物。鄢國故城的發掘對研究古代人類生活習俗、勞動生產、社會發展、城池構築等有研究價值。 [2]  [5] 
2013年5月,鄢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鄢國故城
地理位置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
所處時代
東周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2013年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12-1-312

鄢國故城歷史沿革

據《國語》等書記載:鄢為西周分封侯國,妘姓,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魯隱公元年(前722年)“鄭伯克段於鄢”以及晉厲公六年(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皆發生在這裏。東漢前期,在黃河第二次大改道即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以後,古鄢城被水沖毀。 [2] 
19世紀60年代,全國組織文物普查時,考古專家劉東亞、安志敏對鄢國故城進行考證,對鄢國古城的文化堆積、文化內涵、文化特徵、時代延續、發展序列等,有了基本的定位。 [3] 
鄢國故城 鄢國故城
1975年、1978年,鄢陵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兩次對鄢國故城遺存進行了挖掘整理,並且對鄢國故城出土的實物進行了登記。 [3] 

鄢國故城遺址特點

鄢國故位於陵縣城北9千米彭店鄉古城村一帶,分佈在趙家、古城、前步等村莊。東距鄢陵至尉氏公路2千米,南臨田崗,西臨范家等村莊,雙洎河(洧水)從故城內橫而過。鄢國故城分內外兩城。
鄢國故城 鄢國故城
外城呈長方形,北寬約998米,南寬約800米,南北長1595米,周長約4988米。城西牆北段、北牆西段及南牆東段隱約隆起,其餘城牆高度一般4~5米,底寬多在10米左右。城牆系夯築,夯土層厚10~14釐米。在城牆內發現縱橫排列比較整齊的板築棍洞。
內城城牆 內城城牆
內城在外城偏東北部,略呈正方形,南北長約184米,東西寬約148米。內城城牆大部保存,內城牆高一般為5米,下寬6米左右。古鄢城因歷遭損毀,現僅存斷續城牆,遺址斷崖上發現有大量窖穴、灰坑。在城址內外,還見有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物。 [2]  [4-5] 

鄢國故城文物遺存

鄢國故城出土 鄢國故城出土
鄢國故城出土有彩陶罐、素陶、紅陶背水壺、陶缸、陶杯等,紋飾有網狀方格、三角紋、帶紋、水波紋,紋飾多樣,豐富多彩,屬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還出土有石鏟、石斧、獸骨、繩紋板瓦、筒瓦片等遺物。 [2]  [5] 

鄢國故城研究價值

盜洞 盜洞
鄢國故城,是黃淮流域為數不多的早期歷史文化遺存,可謂歷史悠久。鄢國故城為土夯層築城,其構築模式、構築方法,在中國早期城池建築史上,實屬罕見。其築城方式獨特,分內外兩城,內城又高於外城,這在中國古代築城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鄢國故城對研究古代人類生活習俗、勞動生產、社會發展、城池構築等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2-3] 

鄢國故城保護措施

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鄢國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鄢國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帶
鄢國故城遺址保護範圍以內城的鄢國故城保護標誌牌為中心向南擴2000米,向東、西、北各擴60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範圍四周邊線向外各擴300米。

鄢國故城旅遊信息

鄢國故城地理位置

鄢國故城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

鄢國故城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鄢國故城,路程約12.6千米,用時約2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