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鄉歌

(詞腦歌)

鎖定
在形式上分四句體、八句體、十句體三種。十句體是基本形式,分三章:一、二章各四句,三章兩句,稱“落句”或“後句”,落句開頭有感嘆詞“阿耶”字樣。888年,角幹(新羅官名)魏弘和僧人大矩奉王命彙編鄉歌集《三代目》。這是朝鮮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集。《三國史記》記有説明,但書已不傳。
中文名
鄉歌
別    名
詞腦歌
由    來
朝鮮最早的國語詩歌
出現時代
6、7世紀之交
出現地點
新羅
鄉歌名篇
《彗星歌》《薯童謠》《風謠》

鄉歌現存鄉歌

現存的鄉歌只有25首:《三國遺事》載有14首:《彗星歌》、《薯童謠》、《風謠》、《兜率歌》、《獻花歌》、《處容歌》、《遇賊歌》、《安民歌》、《祭亡妹歌》、《贊耆婆郎歌》、《慕竹旨郎歌》、《千手大悲歌》、《願往生歌》、《怨歌》。有的是民謠,有的是個人作品,大多反映世俗人情,讚揚花郎(經過選拔進行道德、學問、武藝培養的貴族子弟)精神,禮讚佛法等等。留下名字的作者,如融天師、信忠、月明、永才、得烏谷等,都是僧侶。另11首鄉歌,為高麗初期僧人均如所作,附在1075年赫連挺著的《均如傳》中,均為佛教的讚歌。

鄉歌歷史意義

鄉歌開朝鮮國語文學的先河,後世的國語體詩歌均受其影響。也對朝鮮文化的發展和豐富程度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鄉歌《鄉歌》

小説通過對偏僻、閉塞、貧窮、落後的鳳凰山區農民們的生存狀態、生活愛情、精神追求以及各自不同命運的描寫,從而反映了現行農村改革浪潮中所存在的社會矛盾,同時也反映了勤勞樸實而又不屈不撓的鳳凰山人民,敢於和自然生存環境挑戰,敢於同命運抗爭的新時期農民嶄新的精神面貌,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山區農民從貧窮、愚昧、落後一步步走向富裕、進步、文明這一漫長而又光輝的歷程。

鄉歌作者簡介

寧少斌寧少斌,男,漢族,1963年11月出生,河南宜陽人,大專學歷,現任宜陽縣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發表作品多篇。中篇小説《山魂》獲第三屆全國青年文學作品大獎賽優秀獎。2010年6月創作完成26萬字長篇小説《鄉歌》,現致力於中篇小説《鳳凰鳥》的創作。
鄉歌 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