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英夫

鎖定
郭英夫(1881—1941),清末西安府咸陽縣陳老虎寨(今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陳老虎寨)人。早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並參加了辛亥革命。先後在甘肅、新疆和陝西等地從事革命活動。在蘭州時曾被捕入獄,經革命黨人營救獲釋。1918年到陝西就任靖國軍第一路司令郭堅部參謀。這年9月任支隊司令,奉命同王珏支隊共同堅守乾縣,抗擊數倍於己的陳樹藩軍。1919年夏,由於南北議和,靖國軍與陳樹藩劃界停戰,郭英夫與王珏被迫放棄堅守了數月的乾縣而退到三原,改編為靖國軍第七路,任第七路司令。1922年4月,郭英夫隨陝西陸軍第一師師長鬍景翼出關討奉,擔任高參,連敗吳佩孚部,屢建奇功。1933年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編纂。1934 年任《西京日報》社長。次年兼任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常務委員。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1月在重慶去世。去世時,身邊別無長物,僅有一把劍、一部字帖。遺囑説:“凡革命者所應做之事業,都是餘一生服務之目標。但一切尚未完成,遺憾實深!" [2] 
中文名
郭英夫
別    名
英甫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41年

目錄

郭英夫人物生平

郭英夫(1881—1941),字俊傑,1881年7月出生在咸陽縣西北鄉之郭旗寨村。幼時亦耕亦讀,手不釋卷。稍長考入三原宏道學堂。這時,國家正被列強宰割,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而清政府已腐敗不堪。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他萌發了救國救民的革命思想。經鄒志良、井勿幕介紹,秘密加入了同盟會。
辛亥前,他受革命黨人指派,去新疆迪化,甘肅蘭州等地宣傳和進行秘密聯絡活動,歷經數年,聯絡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和少數民族代表。1911年初參與領導了“秦州獨立運動”,聲播秦隴。
1912年回陝,在國民黨陝西省支部任組織事務。
1916年,任陝西討袁軍參議。
1917年,任陝西警備軍參軍,為警備軍統領郭堅出謀劃策,佐其佔領岐、鳳等地。
1918年初,隨郭堅東向,與東路幾支部隊會合,共舉靖國軍旗幟。率部襲大荔,不克,固守羌白鎮。
郭英夫任支隊長職務 後,於1918年底,隨郭堅奔襲耀縣,據乾州。乾州城高池深,人稱“卧牛城”,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靖國軍得城後,陳樹藩帶兵近萬人攻打乾州,未下,決定圍城。郭英夫與王珏等率千餘人守乾州,堅守近半年之久,大小戰鬥無數,城不破,陳軍遭到重創。保衞了設在三原的靖國軍總部的安全。乾州守衞戰,戰況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在陝西靖國軍戰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戰後王、郭所部擴編為靖國軍第七路,二人升任正、副司令。廣州革命軍政府傳令嘉獎,以守乾州作戰有功,對全體官佐各升一級。
1921年初,直軍派閻相文督陝,馮玉祥隨其入陝,八月閻自殺,馮取督軍地位。年末,
胡立僧先接受馮軍改編,于右任、茹卓亭等堅決反對,郭英夫與石象儀、惠又光等人亦堅持靖國軍旗幟,於1922年春節時發動“高陵事變”逼走曹世英,接管高陵城防。而胡立僧幫曹打高陵,事變失敗,郭英夫等人均被扣押,經營救脱險。
胡立僧部被收編為陝西陸軍暫編第一師後,邀他去作胡部高參。1923年,改編為國民二軍,郭任參議,胡就任河南省軍務督辦,郭英夫為省署高等顧問。被派豫西指揮戰鬥,一敗吳佩孚於黑石關,胡頗器重,贈他“英夫劍”一把,金牌一枚。又與胡共同督戰洛陽,大獲全勝。至此,國民二軍實力大增。
1925年,國民二軍在豫西作戰失利,他敗走山西,被閻錫山扣留。1927年7月30日釋放。獲釋後去北京住閒。
1933年,經于右任推薦作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編纂。
1934年,由楊虎城擢任“西京日報社”社長兼中央社西安分社主任。又先後任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指導委員、特派員、常委等。
1938年任陝西國民代表,第二年被選為參政會參政員,後又被選為駐會委員,代表陝西民眾請願,豁免欠賦,減輕軍麥及戰爭捐款,均有成效。
郭英夫因積勞成疾,於1941年1月17日在重慶去世。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秦都文史資料 第5輯[M]. 1991.10,第43-46頁.
  • 2.    咸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咸陽市志 5[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09,第6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