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郝家灣村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板橋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郝家灣村,別名郝家灣古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板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板橋鎮東北部,與朝陽村、增沙村、石莊田村相鄰,村域面積3.96平方千米。 [1] 
郝家灣村地處山間盆地,周圍羣山環抱,整體地形較為平坦,按照兵書的“八卦陣”佈局,形似陰陽兩極的太極八卦,村內外保留着清代古建築與古墓羣,村落民族以土家族為主,流傳着土家族的抬甩神、花燈、炸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1-4] 
2013年8月26日,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5] 
中文名
郝家灣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板橋鎮
村域面積
3.96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服務業
保護級別
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3年8月26日
別    名
郝家灣古寨
主要景點
古建築、郝氏墓羣

郝家灣村村落歷史

明景正統十四年(1449年),邛水“苗叛”,攻陷思南府城。是年,四川后洞草堂‘苗叛’,攻入思南府城,吏舍化為灰燼。為了穩定南疆,不致動亂擴大,明廷抽出部分北方兵力,前往貴州平亂。郝氏先祖郝增,隨平亂大軍入黔,創居鎮遠縣地,後世郝本良遷於板橋屯軍馬頭山,再遷郝家灣,明景泰年間,以屯軍的名義參與了板橋的屯田工程及屯堡建設,並形成一定規模的郝家灣屯堡聚落。依地形以姓氏取名郝家灣。
清代,板橋古鎮屬於鎮遠衞板橋千户巡檢司,仍沿明制。清道光年初,郝家後裔郝朝相從鎮運府文林郎(清時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衣錦還鄉,以風水堪輿範式興建自宅,同時傾其家資,組織族人修築郝家灣,按照兵書的“八卦陣”佈局,建成的郝家灣聚落格局延續至今。
民國三年(1914年)撤思南府,改設思南縣,並對縣域疆界進行調整,將板橋的前、後屯由鎮遠府撥入思南縣。
1949年至1992年,隸屬思南縣墉頭區板橋鄉(人民公社)管轄。
1992年底,撤區並鎮至今發屬思南縣板橋鎮管轄。 [6] 
村寨全景 村寨全景

郝家灣村地理環境

郝家灣村位置境域

郝家灣村位於板橋鎮東北部,與朝陽村、增沙村、石莊田村相鄰,村域面積3.96平方千米。 [1] 

郝家灣村地形地貌

郝家灣村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地帶北部邊緣,武陵山脈與大婁山脈之間,屬高山丘陵地帶,喀斯特岩溶中山地貌類型。周圍羣山環抱,平均海拔為498米,其中以鳳凰山海拔最高,約580米,古寨地處山間盆地,整體地形較為平坦。 [4] 

郝家灣村氣候

郝家灣村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6.9℃。極端最低氣温-6.2℃。極端最高氣温達39.5℃。無霜期年平均28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328.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41毫米,降雨集中在4—6月。 [4] 

郝家灣村水文

郝家灣村鳳凰山山腰有一泉眼提供賴以生存的泉水,四季不涸,泉流成溪,水流方向從南至北,在穿過後山田地之後,經過人工改造後形成長約800米的溝渠,呈S型穿寨而過,水渠將寨內民居分成東西兩半。 [4] 
環境水系 環境水系 [4]

郝家灣村生物資源

郝家灣村山上喬木有馬尾松、楓香、白楊、青槓、泡桐、香椿及油桐、棬子、漆樹、李樹等,竹類主要有有慈竹、苦竹、水竹、金竹、斑竹等。有各種柑、柚、杏等水果類樹木,村內有古柳樹,千年酸棗等古樹名木24棵。野生動物有野兔、野豬、野鴨、松鼠等。 [4] 

郝家灣村村落格局

郝家灣村選址理念

郝家灣村周圍有九座大山,山體連綿,植被茂密,能夠涵養水源。遠處看,古寨背靠鳳凰山,左有油榨山,右有砰砰山,面有形如筆架的大朝坡和硯台山,符合古代風水學“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選址格局。 [4] 
村落全景 村落全景 [4]

郝家灣村空間佈局

郝家灣村前(北)低後(南)高,兩邊(東西)高,中間低,前臨壩子,壩中有七個小山嶺,又有“七星拱月”之説。整體坐南朝北,呈山環水抱之勢,呈現出風水學中的好格局。村內建築、巷道、水渠等,村寨户與户之間石牆相隔,石巷相連,石牆或長或短,房屋或方或圓,縱橫交錯,使寨子的佈局如陰陽兩極的太極八卦。 [4] 
村落鳥瞰格局 村落鳥瞰格局 [4]

郝家灣村經濟社會

郝家灣村人口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郝家灣村主要民族為土家族另有苗族漢族分佈,有150餘户985人,常住人口865人。 [1]  [7] 

郝家灣村經濟

郝家灣村以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服務業為主。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郝家灣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646元。 [1] 

郝家灣村主要景點

郝家灣村古建築

郝家灣主要的風貌特證是石牆、石壁、石道、石巷、石基、石坎,其中石巷道是古寨的骨架和脈絡,具有線性空間特徵。古寨內一共有23條巷道,總長約1.5千米,巷道兩側多有青石築成的石牆,石牆總長約3.8千米,高1.5—3米、厚0.5-0.8米。巷道多為東西走向或南北走向,縱橫交錯,涇渭分明,整體呈不規則的網絡狀。巷道的寬度隨石牆或建築限定的空間而變化的,因此同一條巷道也常常呈現出寬窄不一的自然形態。其房屋建築多為木房,因戰亂火燒,還保留部份清代建築。 [3] 
傳統建築 傳統建築 [3]

郝家灣村郝氏墓羣

郝氏墓羣,為清代古墓,位於郝家灣村的北面,為郝朝相、其妻、其兒三墓。該墓為石圍土封墓,石圍高1.6米,封土0.6米,青石砌築,庭院式結構,保存比較完整。三墓墓碑均浮雕人物故事、花鳥蟲獸、山水風景等主題石刻,整個墓羣佔地面積190平方米,建築面積61平方米。 [4] 
墓羣 墓羣 [4]

郝家灣村歷史文化

郝家灣村歷史人物

郝朝相,鎮遠府文林郎(清時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以風水堪輿範式興建自宅,同時傾其家資,組織族人精心修築郝家灣,按照兵書的“八卦陣”佈局,建成的郝家灣聚落格局。 [6] 
水景觀 水景觀 [3]

郝家灣村節慶活動

土家族傳統文化在郝家灣古寨傳承良好,主要包括土家族傳統文化活動(土家花燈、抬甩神、傳統婚嫁儀式、祭祀等),傳統節日(過春設、七月半、元宵節等),傳統手工藝(竹編、雕刻、刺繡、剪紙等)。 [2] 
  • 抬甩神
板橋甩神節定於每一年的正月十四,節日當天,人們會抬着一男一女兩尊木雕在街上行走,方圓幾十裏的龍燈、獅子燈、車燈、馬燈、蚌殼燈前來聚會。傳説板橋河對岸原有一棵高大出奇的雙杈古樹,被民間奉為“神樹”,由於年代久遠,樹倒木朽,但每到夜間就會霞光四射,笑聲四起,走近一看,什麼也沒有。人們以為神奇,就朽木雕成男女神像,供在廟裏,正月十四日,人們就將其穿上新衣裳,用專做的轎子,抬來甩着玩,還將板橋12座廟裏的主神也抬來玩,並殺一頭肥豬,退去毛後將整豬用來祭奉,然後割成小塊,分發給到會的人家,意在吃了“甩神”吃過的豬肉,就可消災得福,發財興旺,人畜平安。板橋甩神節是地方獨有的文化節日,寄託了村民對來年豐收的祈盼,更是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 [2] 
抬甩神 抬甩神 [2]
  • 土家花燈
土家花燈歷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樣,最初是“二人轉”,明代末年時發展到了三人出場,表演者為一男兩女或者兩年一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表演人數已經不再受到限制,多達二三十人,而且表演形式也突破傳統,有所創新。土家花燈是歌曲和舞蹈穿插進行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樣。 [2] 
  • 土家炸龍
炸龍”是思南縣獨特的民俗文化,一般由各村青壯年男子組成(已有少數女隊)。每年春節期間,各村都會自發地籌集資金扎一條巨龍,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時,集中舉行“炸龍”活動。正月十五那天,來自全鎮四面八方的炸龍隊伍敲鑼打豉,揮舞長龍,陸續來到集鎮所在地,待到接近傍晚的時候,炸龍活動開始。炸龍期間,人們儘管將鞭炮朝着舉龍者和龍身狂炸,龍炸得越爛,象徵來年越吉祥。 [2] 

郝家灣村祭祀崇禮

郝家灣村祭祀活動主要是過年、清明節對祖先進行敬奉,燒香、燒紙、掛親紙等活動,過年在家中祭祀,清明在墓地祭祀。每年七月半還要對鬼神進行燒紙祭祀。 [2] 

郝家灣村方言

郝家灣人使用的語言屬巴文化體系語言,是漢語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方言,是貴州話中極具特色的方言之一。其特點是保留了入聲,有5個聲調。
同其它的岷江話方言類似,調類總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類,且保留有入聲韻尾,但已全部弱化為喉塞音。四聲調值依次為陰平55、陽平31、上聲53、去聲35、入聲2。入聲在連讀中常有23的變調。聲母:例如:周—舟—州—洲—鄒—i—u1,肘—紂—晝—宙—皺—咒—i—u4,抽—i—u1,綢—愁—酬—籌—躊—仇—hi—u,醜—i—u3,收—颼—餿—i—u1,手—首—守—i—u3,受—瘦—售—授—獸—i—u4。 [2] 

郝家灣村服裝服飾

郝家灣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漢族,其服飾有別,多以自織土布作衣料。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用土布的人逐漸減少。
男服飾,上衣多為對襟,釘五至九排不等的佈扣,下穿大褲筒加白褲腰的齊筒褲,頭包青布或白布帕。老年男人喜穿滾邊無領上衣,褲子與中青年同式。
婦女服飾較男式講究,已婚女子上衣袖大且長,一般蓋過膝蓋,左祍開襟,七至九排佈扣繫結,衣服沿前胸向左下繡花邊,稱之為欄杆衣。下裝製作與男式基本相同,但在下沿另加一節繡花邊的褲筒。頭挽橢圓形髮髻束以網套垂於腦後,別以簪子,別子,幷包以摺疊長白布帕或青絲帕,配戴銀質耳環,手鐲等裝飾品。未婚女子頭辮垂於腦後,一般不包布帕。女子出嫁時或遇隆重節日,頭飾打扮更為複雜,要加戴銀質頂花、圍花(即圍頭一圈),巴耳花、長釺、胸前掛三至五台不等的牙釺。
小孩服飾的特點主要突出在帽子上,無論男孩、女孩,按其年齡(一般在五、六歲前),根據季節確定帽形,春戴紫荊冠,夏秋戴冬瓜圈(即縫製帽子時頭不封頂),冬天戴狗頭帽、魚尾帽,無論何種帽形,均以銀製工藝品裝飾,一般有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脖子上戴項圈,手上戴手圈,各類工藝品均製作精細美觀。 [7] 
服裝服飾 服裝服飾 [7]

郝家灣村物產美食

郝家灣美食以土家香腸、花甜粑、酸魚等為主。 [7] 
土家香腸:土家香腸是一種肉食品保存方式。在郝家灣及整個思南城鄉,進入臘月,都會做香腸。首先需備好豬肉、豬小腸和佐料,把切好後的肉放到盆裏,把炒好的香料放進去,再加食鹽,還有加一些白酒提香,然後把這些料攪拌均勻,醃製約20分鐘。取一段小腸,將腸衣套在筒上,在腸衣的另一端打上死結。將肉從筒口往裏裝,一邊裝一邊用手把進入腸衣裏的肉擠緊。在每隔約一尺長的地方用細繩結緊。在每間隔兩節的地方拴上掛繩。然後備好燻烤用的柏樹枝、鐵桶等,燻烤時在鐵桶上放上木條或鐵絲網,把香腸平鋪在上面,把柏木樹枝和木炭點燃,用煙慢慢燻,香氣會慢慢沁入香腸,香腸內的水分也隨之蒸發掉。燻烤的時間至少要10個小時以上,中途還要翻制一下,把上層的香腸放到下層來,這樣整爐香腸就比較燻烤得勻一些。在農村,會把灌好的香腸直接掛在經常燒柴火的地方,慢慢地燻烤。食用時,把香腸洗淨蒸熟切片裝盤即可。 [7] 
土家香腸 土家香腸 [7]
花甜粑:花甜粑是郝家灣人的常備年貨,它的神奇之處在於不管粑體有多長,把它橫向依次切成薄片,每片花甜粑上都有一模一樣的圖案,山水、文字、花鳥魚蟲,都能在粑裏呈現。
製作花甜粑的原料是糯米和粳米(大米)。製作時,先將糯米和粳米淘洗並過濾水分,兩者混合,用石碓或石磨舂成粉末狀的米麪,米麪製成後,先取其中三分之一,摻水下鍋,不斷攪拌直至完全熟透,成為“米漿”,這個過程叫做“打漿子”。接下來,將米漿放上案板,與其餘的生米麪反覆揉搓,形成了黏和的麪糰,然後壓花。通過一番巧妙的工藝,花甜粑基本成型,然後放進蒸鍋,柴火蒸熟,花甜粑就做成了,但還不能馬上食用,得等其完全冷卻,才可享用。整個過程需要40多個小時。
花甜粑的吃法很多,將其切成片片,可以水煮、可以甑蒸、可以烤食,還可以加入甜甜的糯米酒,做成“甜米酒煮花甜粑”,招待客人。 [7] 
花甜粑 花甜粑
烏江酸魚:烏江酸魚主要原料是鮮活鯉魚,配料有白酒、花椒、食鹽。其工藝流程是將鮮活鯉魚從背部剖開,用清水洗淨後,用高度白酒洗淨消毒,用精鹽、花椒醃製48小時,然後放入土壤中密封存放,每10日晾曬一次,三個月即成成品。 [7] 
魚

郝家灣村榮譽稱號

2013年8月26日,郝家灣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 [5] 

郝家灣村旅遊信息

  • 交通
板橋鎮地處思南縣與石阡縣交界處,從思南沿304省道至石阡途經郝家灣村,沿榕高速至塘頭收費站出口,經小溪河至水洞村至郝家灣。 [8] 
村情地圖 村情地圖
  • 村內導覽
從郝家灣大門入口,東行至水景觀處,抵達廣場,可沿任何巷道步行。 [8] 
村內導覽 村內導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