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郝亞明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鎖定
郝亞明,男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
中文名
郝亞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性    別

郝亞明研究方向

多民族國家建設、多民族社會治理、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少數民族權利保障 [1] 

郝亞明所屬部門

政治學系 行政職責

郝亞明人物經歷

[2] 
2007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民族社會學方向);同年進入南開大學工作,現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2011年9月-2012年6月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作訪問學者。
2007.7-2009.12,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講師;
2009.12-至今,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2011.4-2011.9,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掛職,任科研處副處長。
2011年9月-2012年6月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作訪問學者。 [1] 

郝亞明獲獎成果

2011年天津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多次獲得“南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郝亞明社會兼職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南開大學民族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中國民族學會理事;
中國政治學學會理事;
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1] 

郝亞明研究成果

CSSCI期刊
“族際居住格局調整的西方實踐與中國探索”,《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
“美國種族居住隔離的三種範式”,《貴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第二作者)
“族際個體矛盾的去民族化”,《廣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第一作者)
“西方羣際接觸理論研究及啓示”,《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
“民族互嵌型社區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理論分析”,《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現實背景、理論內涵及實踐路徑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障的政策與實踐特色”,《廣西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美國的種族居住隔離:理論與現實”,《世界民族》2013年第1期。
“城市與移民:西方族際居住隔離研究述論”,《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
“民族概念體系中的若干二元對立存在”,《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文化民族與政治民族:理論、應用及反思”,《廣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試論民族概念界定的困境與轉向”,《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論民族居住格局對少數民族語言傳承的影響”,《學術探索》2011年第2期。
“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功能定位”,《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目標”,《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試析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內在架構”,《學術探索》2010年第6期。
“略論鄉鎮機構改革對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的衝擊”,《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試論城市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婦女外流”,《西北人口》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
“城市化進程中的藏族社區變遷”,《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廣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蒙古族農村家庭經濟狀況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
“鄉村蒙古族語言使用現狀與變遷”,《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民族意識探析”,《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結構功能視角中的少數民族婦女外流”,《西北人口》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
“試論我國民族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建構”,《廣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鄉村蒙古族婚姻的現狀與變遷”,《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3] 
一般期刊
“略論鄉鎮機構改革對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衝擊”,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2011年。
“貧困及其社會學解釋”,《江海縱橫》2011年第7期。
“蒙古族半農半牧經濟形態的形成與發展”,《江海縱橫》2010年第7期。
“困境與迴歸:村委會的現狀與前景分析”,《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西藏牧區調查報告”,《西藏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費孝通功能主義思想形成與發展初探”,《新疆社科論壇》2007年第6期。
“仇富之社會性根源分析”,《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想象與對話——中法媒體報道下的西藏”,《大連大學學報》2007第1期。(第二作者)
“村落生活:理性行動的建構”,《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郝亞明報刊文章

“種族關係惡化威脅美國少數種族人權保障”,《人民日報》2016年3月14日。
“守衞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新華網》2015年9月29日。
“把握新形勢下西藏工作的着眼點與着力點”,《新華網》2015年9月8日。
“種族歧視是美國人權保障中的痼疾”,《人民日報》2014年8月26日。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型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7月11日。 [3] 

郝亞明主要著作

主編:《公務員人權培訓學員用書》,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年版。
主編:《公務員人權培訓教師用書》,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6年版。
副主編:《當代中國人權保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副主編:《中國人權保障政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參與《民族學概論》等多部教材和著作的編寫工作。 [3] 

郝亞明主持課題

2016年天津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增進少數民族五個認同的社會融合路徑研究”;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多民族國家建設視角下少數民族社會融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與中華民族認同意識的建構”;
2009年度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與中華民族認同意識的建構”;
2007年度南開大學青年項目“城市化進程中民族社會分層問題研究”。 [3] 

郝亞明參與課題

參與薛進文研究員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研究”,參與子課題研究;
參與陳洪教授主持的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研究”,主持子項目;
參與高永久教授主持的2006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主持子項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