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郊問第二十九

鎖定
古代的帝王在郊外祭祀祖先時,同時要祭天。魯定公問孔子為何這樣做。孔子認為世間萬物都由上天所生,人又來源於其祖先,郊祭就是“報本反始”,感謝上天和祖先。以此可見上天和祖先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作品名稱
郊問第二十九
作    者
孔子
創作年代
春秋末期
作品註釋
垂象:顯示徵兆等
字    數
83字

郊問第二十九作品原文

定公①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②,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③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④,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①定公:魯國國君,名宋。
②郊祀:在郊外祭天地、祖宗或鬼神。配天:指郊祀時同時郊祀上

郊問第二十九作品註釋

天。
③大報本反始:大規模地報答上天的恩惠。
垂象:顯示徵兆。

郊問第二十九作品譯文

魯定公向孔子詢問道:“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祖時一定要祭祀上天,這是為什麼呢?”孔子回答説:“萬物都來源於天,人又來源於其祖先。郊祭,就是規模盛大的報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反思自己根源的禮儀,所以祭祖時要配祭上帝。上天顯示徵兆,聖人就取法這些徵兆,舉行郊祭就是為了顯明天道。”

郊問第二十九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