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還自會稽歌

鎖定
《還自會稽歌》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借寫南朝梁代詩人庾肩吾的前事,借古嘆今,為那些曾任職東宮而後遭貶斥的官員抒發內心的悲嘆。全詩寓今託古,比物徵事,體現了李賀詩歌詭異獨特的風貌。
作品名稱
還自會稽歌
作品別名
補梁庾肩吾宮體謠
作    者
李賀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李賀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還自會稽歌作品原文

還自會稽歌(並序)
庾肩吾於梁時,嘗作宮體謠引,以應和皇子。及國勢淪敗,肩吾先潛難會稽,後始還家。僕意其必有遺文,今無得焉,故作還自會稽歌以補其悲。
野粉椒壁黃,濕螢滿梁殿
台城應教人,秋衾夢銅輦
吳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
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迍賤 [1-2] 

還自會稽歌註釋譯文

還自會稽歌詞句註釋

⑴會(kuài)稽:在今浙江紹興。
⑵庾肩吾:字子慎,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屬湖北)。善詩,辭采甚美。蕭綱當太子時,任東宮通事舍人。綱即位,任度支尚書。侯景叛亂,庾肩吾逃往會稽,後又轉道回家,事見《梁書》、《南史》之《庾肩吾傳》。
⑶宮體謠引:詩篇名,今不傳。宮體,梁蕭綱喜作豔詩,以宮中女子為題材,大家仿效之,漸成風氣,時稱“宮體”。
⑷應和皇子:奉命與皇子唱和詩歌。皇子,指蕭綱,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為晉安王。
⑸國勢淪敗:這裏指侯景叛亂,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國勢,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詩》作“國世”。
⑹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宮殿,常用椒和泥塗在壁上,温和芳香。
⑺濕螢:螢生於潮濕的地方,故名。
⑻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洪邁容齋隨筆》:“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為台,故稱禁城為台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應教:臣子與諸位王子唱和詩作,稱為“應教”。
⑼銅輦:太子所乘坐的車。
⑽塘蒲:一作“蒲塘”。《世説新語·言語》:“顧悦與簡文帝同年而發早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質,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⑾金魚:宮門上魚形鎖鑰。此處代指皇宮。
⑿羈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員。迍(zhūn)賤: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難,處於賤辱的地位。迍,通“屯”。劉禹錫子劉子自傳》:“重屯累厄,數之奇兮。” [2]  [3] 

還自會稽歌白話譯文

庾肩吾在梁朝時,曾經作《宮體謠引》,用來奉命與皇子唱和。到了梁朝國勢衰敗,庾肩吾先是在會稽避難,後來才回家。我認為他一定會留下文章,現在卻沒有發現,因此作《還自會稽歌》來補寫他的悲情。
塊塊黴斑把皇宮的牆壁弄得暗黃,成羣的螢蟲飛繞在梁國宮殿周旁。
他曾經是皇宮隨侍奉命作詩的寵臣,如今卻在秋寒被窩裏把太子車輦夢想。
這位歸來者的鬢髮,點綴有吳地的寒霜,他的身軀將與秋塘蒲草一樣衰老枯黃。
含情脈脈地辭別那京都皇宮,流亡的臣子廝守在貧困低賤的家鄉。 [4] 

還自會稽歌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背景學界存有爭議。錢仲聯認為:“(李)賀以同情王叔文諸人政治革新之立場,傷其遭遇,作《金銅仙人辭漢歌》《還自會稽歌》,皆託寓古事,反映永貞朝政變。”(《李賀年譜會箋》)他定此詩創作時間為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時李賀十六歲。而朱自清在《李賀年譜》中把這首詩大體定為元和八年(813年)秋(李賀時為二十四歲)李賀以病辭奉禮郎,回到故鄉昌谷時所作。他説:“《還自會稽歌》疑此時作,‘濕螢’‘秋衾’‘霜’‘塘蒲’,固是即景語,‘夢銅輦’‘點歸鬢’‘辭金魚’,亦以抒其辭官歸裏不忘京華之情焉。……實則固非全無畦徑可尋耳。”劉衍在《李賀詩校箋證異》中謂此詩:“從詩序和詩語,可知為詩人遊會稽,未得庾肩吾遺文,而抒其黍離之情。……賀詩代肩吾補敍其悲,嘆其榮華既去,老而不復,陷賊辱而終生不拔,長守賤。疑為元和八年李賀南遊,經會稽,入台城(建康城內宮城),即景生情而作。借肩吾之痛而自抒困頓之懷,以寄託世變無涯之悲。清陳沆詩比興箋》説此詩‘自喻也’,近之。”李賀晚似未曾再次南遊,故當非作於晚年南遊時。 [2]  [3]  [4] 

還自會稽歌作品鑑賞

還自會稽歌整體賞析

詩前小序,交代詩人為庾肩吾補作《宮體謠引》的緣由,説明詩篇抒寫庾肩吾“潛難會稽”後的悲傷感受。
詩的開頭兩句描寫宮廷荒涼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經發黃,成為野粉,宮殿裏飛滿濕螢,已經荒廢,一派淒涼景象,正是“國勢淪敗”的藝術寫照。三四句夢憶東宮生活,我本是台城裏和皇子唱和詩歌的人,現在秋夜裏還常夢見太子的車輦。詩的後半首,敍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況,表達出甘守屯賤的意願。“吳霜”,應會稽地望,“塘蒲”,點身已衰老,回想起離開宮門時,依戀不捨,懷念君德,甘願遭受危難貧賤,“心如砥柱”,絕不變心。全詩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裏行間。
詩人探尋梁代庾肩吾的前事,應是嘆恨那些曾任東宮官而後遭貶斥的人。詩人生活的時代,曾震驚朝野而備受大家關注的事件,便是永貞革新,革新運動參與者之中,確有人曾任太子李誦的東宮官。詩人嘆恨他們事業受挫敗,命運困厄,不勝感傷,便運用“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的詩句,抒發悲嘆他們不幸遭際的情思。詩人不能無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託古,比物徵事,從而形成長吉詩詭異獨特的風貌。
杜牧為李賀詩集作敍,以此詩與《金銅仙人辭漢歌》為例,讚歎道:“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經道者。”這篇敍是詮解《還自會稽歌》的指導思想。李賀能從二百多年前的庚肩吾“潛難會稽”這件在別人看來極平凡的小事中,塑造了一個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剛勁之氣的“羈臣”形象,並藉以抒發了自己對世事多變的感傷和困頓潦倒中的悲憤之情,構思新穎,立意奇特。杜牧把李賀的這類詩作譽之為“古今未嘗經道者”,評價是很高的。杜牧在敍中還説:“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但結合庾肩吾的遭遇和李賀的身世,還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這首詩寫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宮體詩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説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繼承了宮體詩的傳統,也不能據此詩而説李賀對宮體詩作者的懷念和嚮往。李賀不過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處境,來抒發自己的憂憤罷了。 [2]  [4] 

還自會稽歌名家評價

唐代杜牧: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嘆恨古今未嘗經道者,如《金銅仙人辭漢歌》《補梁庾肩吾宮體謠》(即《還自會稽歌》),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墨畦徑之間,亦殊不能知之。(《李賀集序》)
宋代劉辰翁:此擬庾肩吾歸自會稽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吳注劉評李長吉歌詩》卷一)
明代高棅:劉(辰翁)雲:此擬肩吾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其沉着憔悴,在於自言“秋衾銅輦”之夢,而庾自見,殆賦外賦也。“塘蒲”之嘆,融入秋晚,結語卻如此,極是也。(《唐詩品彙》卷二一)
明代邢昉:集中五言較勝歌行,而深晦太過,廷禮所取數首一一高卓,可為具眼。(《唐風定》)
明代徐渭:雕率相半。周珽:潛自會稽,寧能忘念梁德?及還家容骨衰悴,以此日困守迍賤,回首昔時佩服榮寵;一代文人至此,良可悲也。(《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明代曾益:此詩不言悲,而悲自無限,故序曰“補其悲”。(《李賀詩解》卷一)
清代黎簡:賀真有心讀書人,惜矣。(《李長吉集》)
清代吳瑞榮:蕭梁時事可見,而庾亦和盤托出。“身與塘蒲晚”,言不酸而聞者意苦。(《唐詩箋要》)
清代葉矯然:李長吉最心醉新野父子,觀其《補庾肩吾還會稽歌》,則其流連仰止可知矣。(《龍性堂詩話續集》)
清代王闓運:頗有鬼氣(首四句下)。(《王闓運手批唐詩選》) [2]  [5] 

還自會稽歌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説,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其詩被稱為“鬼仙之詞”。有《昌谷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3
  • 2.    吳企明 編選.李賀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1-184
  • 3.    閔澤平.李賀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5:332-334
  • 4.    徐傳武.李賀詩集譯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8-10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942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