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靜滄

鎖定
遠靜滄,原名遠紹華,字哲生,1901年生。 [1]  河北省任邱縣(今任丘市)鄚州鎮石塢基村人 [2]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到山東青州師範學校任教期間,積極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4年夏,由於叛徒出賣而被捕。1937年9月出獄後受黨組織委派,到泰安西郊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1月成立了泰西抗敵自衞團,遠靜滄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同年4月6日在道朗村附近阻擊日軍,擊斃日軍一百三十餘人,擊毀敵汽車數輛。在阻擊日軍的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 [1]  2015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 
中文名
遠靜滄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38年4月
出生地
河北省任邱縣(今任丘市)鄚州鎮石塢基村
原    名
遠紹華
哲生

遠靜滄生平事蹟

                  遠靜滄烈士之墓 遠靜滄烈士之墓 [1]
遠靜滄,原名遠紹華,字哲生,筆名石泉。1901 年出生,河北省任丘縣鄚州鎮石塢基人。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曾在河北保定師範讀書,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系。大學畢業後,遠靜滄先在北京師範大學附中教國文,經常以“石泉”的筆名發表文章。後來到《中華大辭典》編纂處工作,又到河南省睢陽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遠靜滄到山東青州(益都)師範學院(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在任職期間,他常以教員身份為掩護,積極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參加愛國學生運動,經常和一些進步青年聚會,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抨擊和揭露國民黨政府的腐朽與反動,在羣眾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1934年夏,遠靜滄宣傳革命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意外遭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入獄,被押解到濟南高等法院,判處5年有期徒刑。他與崔子明、張北華等人關押在一起,在關押期間,3人產生患難與共的戰友之情,也為後來武裝鬥爭奠定了基礎。遠靜滄雖身陷囹圄,但革命意志卻絲毫沒有動搖,在獄中仍然與敵人進行堅決鬥爭。因抗議獄卒的虐待,被戴上幾十斤重的手拷腳鐐,遠靜滄他們為反抗敵人對政治犯的迫害,與敵人進行了絕食鬥爭。由於黨組織和難友們的支持,終於迫使敵人取消了沉重的枷鎖。遠靜滄在獄中還寫了很多反映囚犯悲慘生活的詩詞,用激昂不屈的激情感染了獄中的難友一同反抗,最終迫使敵人讓步。敵人對遠靜滄堅貞不屈的精神無可奈何,只好將其押解到濟南反省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開始形成。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抗日的壓力和我黨的交涉下,國民政府被迫同意釋放政治犯。遠靜滄獲釋後,千方百計打聽組織下落,幾經波折聯繫上了在泰安的中共山東省委。遠靜滄顧不上回鄉探親,拖着被反動派折磨的病痛的身體,積極接受中共山東省委的任務安排,與夏振秋一起到泰西地區展開發動抗日遊擊隊的工作。泰西地區指泰山以西的泰安(西部)、肥城、長清、東平、平陰、東阿、汶上、寧陽等縣。泰西地區北臨濟南,東靠津浦鐵路,南接汶河,西跨黃河,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陷,直接威脅山東省會濟南的安危和京浦鐵路這條運輸生命線的通暢。遠靜滄根據黨的指示,和崔子明一起以夏張小學為基地,以教師身份為掩護,聯絡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宣傳抗日救國、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動員人們拿起武器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並在積極分子中發展共產黨員。
1937年10月,遵照中共山東省委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決定,遠靜滄在泰安津浦鐵路以西地區,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工作,發展抗日武裝力量,號召大家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廣泛團結社會各階層力量,形成了團結抗日的新局面。
就在泰西地區抗日隊伍如火如荼地組建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踏入齊魯大地。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從齊河、濟陽以東兵分兩路渡過了黃河,直撲省城濟南。12月24日,日軍轟炸泰安,泰安形勢嚴峻。為迅速開展鬥爭,山東省委書記黎玉派張北華、程重遠前往泰西地區發動游擊隊。張北華直奔泰西,經過長途跋涉,最終與程重遠一同抵達夏張鎮。到達夏張鎮後,張北華和程重遠找到已在泰西組建抗日隊伍的崔子明、遠靜滄等人。由於幾人曾經一同被關押在國民黨山東省高等法院看守所中,這次故人相逢,喜出望外。張北華傳達了關於發動武裝起義的指示,遠靜滄介紹了泰西地區組織游擊隊的實際情況,他們商定了起義的行動計劃。根據黨的指示,他們在夏張鎮以夏張小學為活動基地,以教師身份為掩護,積極地聯絡各方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大力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在積極分子中發展共產黨員,組織動員羣眾們拿起武器,保家衞國,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抗爭到底。他們決定利用地主、商人保家護財的心理,組織夜間巡邏,尋機把他們掌握的槍支轉移到自衞隊手中。遠靜滄等人在克服各種困難後,最終以抗敵後援會的名義組織成一支60餘人的抗日自衞隊,為泰西武裝起義奠定了基礎。
此時,山東的局勢非常嚴峻,濟南失守,韓復榘率兵南逃,日軍沿着津浦鐵路向泰安進犯。12月31日泰安淪陷,起義抗敵箭在弦上。當晚,遠靜滄等人開會商議,決定馬上行動拉起隊伍。由於準備不足,行動太倉促,根本來不及通知所有人,當夜僅集合起十幾個人,攜帶11支槍。儘管前方道路面臨着不計其數的荊棘坎坷,但他們為了中華民族,仍然奮不顧身地出征了。在寒風刺骨的夜裏,隊伍由夏張鎮小學出發,經過一夜行軍,第二天在盤龍山鵓鴿崖山洞裏舉行了武裝起義。從此,遠靜滄踏上了武裝抗日的征途。
鵓鴿山洞位於泰山西麓盤龍山上,懸崖陡峭,山勢險要,山洞在陡立的崖壁的半腰中,只有一條一尺寬的石級路可以到達山洞,真可謂“天梯石棧相鈎連”、“畏途巉巖不可攀”,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利於自衞隊進行自我保護。雖然山洞易守難攻,但是生活條件極差,游擊隊時刻面臨着缺糧少水的境地。在如此艱苦情況下,遠靜滄等人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咬牙堅持了下來。游擊隊在山洞裏的行蹤被人發現,引起了夏張鎮地主、商人們的恐慌。他們要求當地的武裝紅槍會來攻打鵓鴿崖。遠靜滄與張北華、崔子明等人商量,決定由遠靜滄和夏振秋去找國民黨區長薛家俊談判,向他們説明游擊隊抗日救國的宗旨,使游擊隊避免了與紅槍會的衝突。爾後,游擊隊轉移到響水寺。起義隊伍誕生後,十幾個人頂風冒雪,忍飢挨餓,共渡難關。他們未向羣眾要一粒糧、一分錢,還隨時對羣眾進行抗日宣傳工作,消除羣眾的誤解;游擊隊員們吸取了在鵓鴿崖的教訓,他們一面與紅槍會溝通,做他們的統戰工作,一面向羣眾解釋住在響水寺的是抗日遊擊隊,是人民自己的隊伍,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與誤會。遠靜滄還親自到泰安九區、十區的上層人物中開展統戰工作,為游擊隊在當地起義擴展奠定基礎。遠靜滄等人在響水寺當地的宣傳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激發了當地羣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抗日熱情和鬥志,游擊隊伍不斷擴大。遠靜滄提議以“募捐”的方式籌集了糧食,解決了給養問題。通過艱苦細緻的工作,隊伍很快發展到30餘人,槍支也增加了20多條。
遠靜滄在宣傳教育羣眾、迅速壯大武裝力量的同時,積極開展軍事訓練,組織大家學習游擊戰術,使戰士們很快掌握了初步的軍事知識。游擊隊的聲望引起了泰安十區宋王莊的王仲範、張魁三的另一支武裝的注意,他們與遠靜滄等人聯繫,決定率隊伍加入。然後,把隊伍一起拉到離肥城較近的空杏寺(今肥城市儀陽鄉)。1938年1月11日,遠靜滄的隊伍與葛陽齋等30餘名隊員以及王仲範組織的40餘名隊員在肥城成功會師,三路游擊隊總共100多人,有七八十支槍。各路部隊會合後,根據篦子店會議的決議,張北華宣佈成立“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大家鬥志昂揚,一致推選張北華任主席,葛陽齋任副主席,遠靜滄任政治部主任。遠靜滄向全體隊員作了動員講話,號召大家團結一致,抗戰到底。就這樣,在泰西地區,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誕生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日自衞團的建立,揭開了泰西人民武裝抗日的序幕。
為了擴大起義部隊的影響,嚴厲打擊敵人,張北華,遠靜滄等人經過詳細研究決定,首先攻打肥城,消滅漢奸武裝。他們一面組織部隊積極進行戰前準備,一面通知三地的游擊隊到空杏寺集結,配合作戰。
1938年1月25日,張北華、遠靜滄等率百餘人,80餘支槍的抗日武裝,冒着鵝毛大雪向肥城進發。肥城處於山東中部偏西,泰山西麓,汶河北岸,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肥城城牆是用石灰岩修築的,很堅固,唯一兩個城門設有日偽軍的城防,又加上攻城當天天氣極差,烏雲壓境,大雪封路,自衞團的戰鬥格外艱鉅。游擊隊通過偵察,掌握了城內漢奸凌晨睡懶覺的習慣,在午夜12點出發,戰鬥在拂曉前打響,自衞團經過2個小時的激戰,攻克肥城,乾淨利落地將偽軍警和“維新會”全部俘虜,並處決了漢奸維持會長範維新和偽警備隊長朱成武,繳獲了 10 餘支槍和其他物資。他們隨即召開了軍民祝捷大會。會後,自衞團編為3個大隊。同時,將沒收的維持會大批財物賑濟貧民百姓,擴大了自衞團的影響,得到廣大羣眾的擁護。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指戰員的士氣,使自衞團經受了一次很好的實戰鍛鍊。自衞團又乘勝出擊,夜襲界首車站,打死打傷日軍20餘人,繳獲步槍3支。戰鬥結束後,3000多軍民在肥城南關為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召開了追悼大會。遠靜滄親自寫了祭文。
祭文催人淚下,感人肺腑,激發了革命戰士的鬥志,喚醒了廣大民眾的覺悟,堅定了泰西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自衞團英勇殺敵,在泰西地區聲名大噪,各界愛國人士也紛紛投奔到自衞團中,泰西抗日武裝迅速壯大和發展。
1938 年1月底,張北華和遠靜滄、李冠元分別帶領部隊進入肥城縣城,將一直為非作歹的國民黨小股警察武裝趕出肥城,控制了縣城,自衞團部設在縣城之中。為了團結一切力量參加抗戰,遠靜滄注重搞好統一戰線工作。國民黨泰安十區區長武聖域以看家護院、維護地區治安為名,聯絡附近幾十個村莊的鄉紳們組織了近400人、上百支槍的地方武裝,稱為“聯莊會”,成為泰安、肥城一帶頗有影響的地方實力派人物。遠靜滄以民族大業為重,不顧自身安危,冒着風險,多次隻身前去武聖域處,向他講明形勢,申明利害,啓發他的思想覺悟。
經過多次耐心、細緻的工作,武聖域終於下定決心,於年3月中旬,率全區武裝 400餘人到肥城接受自衞團的改編,遠靜滄親自主持了歡迎大會。武聖域的加入極大地增強了自衞團的實力。1938年2月至4月,自衞團在短短的2個月中迅速發展壯大,擴展到17個大隊,2700餘人,成為泰西地區首屈一指的抗日武裝力量。
為了擴大抗日救國的宣傳,激發民眾抗日救國的熱情,活躍軍民文娛生活,遠靜滄組織隊員利用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踩高蹺、扭秧歌等形式,演唱他新編的歌詞,如:“二月裏,好春光,共產黨領導咱抗戰,泰西派來張北華,拉起抗敵自衞團。打鬼子除漢奸,保衞咱的好河山……”等,在羣眾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抗戰熱情,增強了與自衞團的感情。
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經受了各種鍛鍊和考驗 , 在創建不到3個月的時間裏,就由十幾個人發展成為一支3000餘人的抗日大軍,下轄17個大隊。這支部隊經常活動在泰安、肥城、長清、寧陽、東平一帶,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從自衞團誕生初期 , 遠靜滄就為這支抗日隊伍的成長、壯大嘔心瀝血,日夜奔波。大學畢業後,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他毅然離開富裕的家庭,投軍從戎,奔赴抗日前線,為泰西武裝起義立下了不朽功勳;他生活儉樸,在艱難的環境中,他和戰士們同甘共苦,把黨組織發給他的錢,全部拿出來與同志們共渡難關,而他自己一直穿着出獄時穿的那件破褂子。在他擔任自衞團領導後,仍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和戰士們一起站崗放哨,參加軍事訓練,帶頭馳騁疆場,英勇殺敵,在泰西地區留下了深遠影響。 [3] 

遠靜滄犧牲原委

1938年3月,自衞團在泰安南面的黑虎泉進行的一次襲擊,使得津浦鐵路濟南到徐州段半月未能通車。此時正是台兒莊會戰的緊要關頭,日軍前方戰事吃緊,後方交通命脈被自衞團切斷,前後夾擊之下,日軍決心拔除自衞團這把插在它後背的尖刀,開始對肥城沿線進行掃蕩,從萬德、泰安兩路出動,向自衞團進攻。從萬德出動的日軍妄圖偷襲駐萬德西峪的一大隊,一大隊及時發現日軍的偷襲,突出日軍包圍。
從泰安出動的日軍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逐步向肥城逼近。駐守肥城的國民黨第八十一師、第二十八旅聞訊驚慌失措,聞風而逃,此時,自衞團得悉日軍兵分兩路向肥城進攻後,張北華、遠靜滄等研究分析了敵情和自衞團的實力,為了避免無謂的損失,決定將團部和部隊當夜撤出肥城縣城,各大隊分散活動,養精蓄鋭,以便伺機打擊日寇。張北華、遠靜滄等帶着主力一、二大隊東進轉移到魚池村東北。
1938年4月6日,日軍100餘人兵分三路向魚池村一帶進攻,為了保衞家鄉消滅日寇,小馬莊(道朗南)的羣眾與紅槍會自動組織起來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隨後張北華、遠靜滄帶領部隊增援正在激戰的紅槍會,並緊急通知其他部隊趕到道朗,圍攻日軍;同時命崔子明幾個大隊在道朗東北大圈一帶阻擊日軍的增援部隊。戰鬥開始前,遠靜滄做了簡短的戰前動員,他説:“紅槍會也是中國人,他們遇到敵人,我們不能不管,我們要去支援他們。”當自衞團趕到小馬莊時,紅槍會在與日軍的白刃戰中已經傷亡了二三十人。正在與日軍苦戰的紅槍會看到自衞團前來支援,頓時士氣大增。遠靜滄等率領自衞團高喊着“為鄉親們報仇!”“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等口號,向敵人猛衝、猛打,奮不顧身地衝鋒陷陣,當地的羣眾也拿起各種武器和自衞團一起向日軍猛烈衝擊。日軍招架不住狼狽逃竄,自衞團的戰士們則像下山的猛虎,乘勝追擊,殲敵一部,並將一股日軍包圍在泰(安)肥(城)公路道朗村北邊一塊墳地裏。日軍依仗着有利的地形和精良的武器裝備在此處負隅頑抗。由於自衞團武器裝備差,難以繼續向前推進,隊員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二大隊中隊長牛順山急得兩眼直冒火,他跳到了崖頭站在上面打,不久腿部負傷。陳惠民立即頂了上去,只見他斜揹着馬步槍,依靠着半尺高的小土埂作為掩護,匍匐着爬上去,槍無虛發,一槍打死一個日軍,然後迅速翻身從土埂上滾下來。在西邊作戰的一個隊員見打不着日軍,靈機一動,拾起石頭向日軍方向投去,虛晃一槍,日軍以為這是手榴彈,嚇得猛地一跳,從隱蔽的墳頭站起來,隊員隨即一槍將日寇消滅。自衞團雖將日軍圍困多時,但仍未能將日軍全殲。
戰鬥就這樣僵持了一整天,從早晨打到下午,隊員們一直沒有吃飯,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咬牙堅持着。遠靜滄對身邊的供給部部長程重遠説:“你的馬、槍留下我用,你迅速下去搞些吃的,一定讓戰士們吃上飯,堅決消滅這股日本鬼子。”遠靜滄接過槍,翻身滾到最前面的梯田坡上,找了個隱身的地方向日軍射擊,不料被日軍的一顆子彈打在太陽穴上,當即倒在血泊裏,壯烈犧牲,時年37歲。 [3] 

遠靜滄紀念緬懷

戰鬥結束後,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衞團在夏張鎮為遠靜滄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自衞團主席張北華致悼詞。他懷着悲痛的心情,追述了遠靜滄光輝的一生,號召全體抗日戰士化悲痛為力量,為民族解放,驅逐日寇,英勇奮戰,為遠靜滄報仇!
遠靜滄一生信仰堅定,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獄中,他與戰友一起堅決與國民黨虐待政治犯的行為作鬥爭;在羣眾中,他受到百姓的信賴和愛戴;抗戰中,他奮勇殺敵,壯烈殉國。他用自己短暫的一聲詮釋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為黨和國家犧牲一切的優良品質,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
1955年,泰安人民政府為緬懷革命先烈,將遠靜滄烈士的遺櫬遷葬於松柏環抱的泰安革命烈士陵園。每逢清明節,陵園內花圈錦簇,悼念者絡繹不絕。遠靜滄為民族的解放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英名像泰山青松一樣,萬古長青;他的光輝形象,在泰安人民的心裏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代代相傳。 [3] 
2015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