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瑪溝佛寺遺址

鎖定
達瑪溝佛寺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約30千米處,是南北朝時期的古遺址。· [2] 
2000年3月,發現達瑪溝佛寺遺址,是考古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古代佛寺,約1500~1800年曆史,表現出典型的犍陀羅雕塑藝術特徵,是典型的西域佛教藝術風格,佛寺周圍是一個龐大的佛寺羣。2002年9~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搶救發掘了這處佛教遺址,並命名為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2007年,建成遺址博物館,並於同年8月20日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小佛寺遺址、毗薩滿天王壁畫、千手觀音、三絃直頭琵琶、裸體伎樂天人像等108件珍貴文物和壁畫,這些文物的發現印證了唐玄奘在《大唐西遊記》中關於古于闐國“佛塔林立,僧眾雲集”的記載。達瑪溝佛教寺遺址承載着西域佛教建築、壁畫藝術、雕塑藝術、佛教史、文化史等方面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2]  [4-5] 
2013年5月,達瑪溝佛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達瑪溝佛寺遺址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約30千米處
所處時代
南北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500-1-50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達瑪溝佛寺遺址歷史沿革

2000 年3月,發現達瑪溝佛寺遺址。 [2]  [5] 
2002年9~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搶救發掘了這處佛教遺址,並命名為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 [5] 
2007年,達瑪溝佛寺遺址建成遺址博物館,並於同年8月20日對外開放,館內陳列有小佛寺遺址、毗薩滿天王壁畫、千手觀音、三絃直頭琵琶、裸體伎樂天人像等108件文物和壁畫。 [2] 

達瑪溝佛寺遺址遺址特點

地理位置
新疆達瑪溝佛寺遺址
新疆達瑪溝佛寺遺址(1張)
達瑪溝佛寺遺址位於策勒縣達瑪溝鄉,距離策勒縣城約30千米,距離315國道約4千米。遺址位於達瑪溝鄉政府東南約7千米的沙丘中間,此處遍佈大小沙丘,最高沙丘可達8~10米,1號佛寺位於一獨立沙丘之中,沙丘東西長約40米、南北寬約20米,最高處位於沙丘東半部,從沙丘底部到最高點約6米沙丘上生長着蘆葦、駱駝刺、紅柳等植物。 [5] 
佛寺
佛寺坐北朝南,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米,東西寬約1.7米,是考古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古代佛寺,佛寺系南北朝遺蹟,距今1500~1800年,表現出典型的犍陀羅雕塑藝術特徵,是典型的西域佛教藝術風格,佛寺周圍是一個龐大的佛寺羣。 [2]  [5] 
佛寺平面圖 佛寺平面圖
佛寺門開於南面牆壁中央。以門向為基準,軸線與東、西牆平行,佛寺遺址方向為北偏東5度。佛寺四壁為木骨泥牆,上部殘,高1.38米。佛像緊貼北牆壁,佛像肩部以上被破壞殘高1.45米。門檻寬約49釐米,門兩側各有2根立柱,由於外面沙土的壓力,門柱上部向內傾斜。兩立柱之間有2根直徑2釐米的小木棍。門東側牆厚11釐米,其中內側草拌泥厚3釐米,中間木骨泥厚5釐米,外側蘆葦牆厚3釐米,最外側草拌泥牆面部分已剝落,厚0.5~1釐米。門西側牆結構與此相似。西牆夾有2根木柱,柱之間約49釐米,木柱之間牆保存最完好。西北角木柱距離西牆北側木柱約53釐米,西南角木柱到西牆南側木柱之間約64釐米,之間的木棍插到上部橫木的卯眼中,橫木上部已被人為拉出牆體,西牆北側木柱到南柱之間的牆體保留較多,牆高約140釐米。東牆保存最好,牆體最厚處12釐米,中間兩木柱之間55.7釐米,東南角木距離偏南木柱63.5釐米。
距佛寺地面高60釐米左右,佛寺東南面出許多砍削過的木塊,有幾塊殘留火燒痕跡,據當地農民辨認,應該是果樹,樹種可能是沙棗、梨樹。佛寺外西部偏北2米處有一紅柳根,東部約6米處偏北有一粗大的紅柳根,周長約180釐米。佛寺東南約3米處有根直徑約43釐米的胡楊,胡楊中心有火燒痕跡,胡楊旁有一紅柳根,周長約100釐米。 [5] 

達瑪溝佛寺遺址文物遺存

佛像
佛像
佛像(2張)
佛寺北壁中央坐佛塑像衣褶用醒目的凸線條表示。緊貼身體的突出部分下垂,既表現出衣物的質感,又清晰地顯露出身體輪廓。佛身肩寬、胸平、腰紐,衣服為通肩式,通體裹衣,凸線條衣褶裝飾密集流暢而富於韻律,給人以薄紗透體的“曹衣出水”式感覺。塑像整體表現出典型的犍陀羅雕塑藝術特徵。由覆蓮台和束腰須彌座構成的佛座遠小於坐像。二者的結合展現出佛像的凝重與端詳。佛像正面而立,重心居中,細腰寬肩,衣紋起稜,濕衣貼身,身體輪廓分明,衣紋自腰向下呈“U”字形下垂,富有裝飾意味。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年試驗室測定:達瑪溝佛寺遺址佛寺塑像的C14年代為1424±27。即相當於526年±27年;樹輪校正年代為618~656年。佛寺壁畫人物形態圓潤豐滿,為典型的中、晚唐時期特點。 [3] 
壁畫
脅侍菩薩與千佛背光
脅侍菩薩與千佛背光(2張)
佛寺的四壁都繪有壁畫:主尊的兩側壁面各繪有兩身立佛像,東壁、西壁同樣繪製着兩身立佛,南壁門兩側繪有守護神像。各壁佛像的空隙間點綴着結禪定印、跏趺坐的小千佛。六身佛像有五身穿土紅色袈裟,從圖像上看,五身佛像的姿勢基本相同,為一手於胸前結印、一手自然下垂或握袈裟下襬,手指間有蹼連接,跣足,呈外八字立於蓮台之上。不同的一身,為東壁南側的立佛像。此身立佛像身着白衣,胸部以上已殘損。佛衣的衣紋線條較為稠密,腿部的“U”形衣紋緊貼身體,佛左手自然下垂,掌心微握,跣足立於長方形須彌台上,佛足中間有一小人。佛身後有圓形大背光,背光內層繪滿千佛,千佛均為半身像,有的可以看到置於胸前的手。在須彌台兩側各有一身菩薩,高度大概在佛的膝部,兩身菩薩均梳高發髻,戴三珠冠(北側一身頭部殘損),微微仰頭上視。菩薩上身袒露,胸飾項圈,菱格紋的長帔帛繞臂,腰間繫帶,下身着長裙。 [4] 
南牆西側守護神 南牆西側守護神
佛寺南壁兩側的守護神圖像,南牆西側為一身男性武士,腰部以下保存在壁面,上半身殘塊在遺址中發現,可以拼合成一尊較為完整的圖像。此武士為正身直立,面部為四分之三側面,眉目細長,唇上有蝌蚪胡,頭戴卷草紋裝飾的頭冠,中心有一圓形裝飾片,當中繪有一隻鳥,周圍有聯珠紋裝飾。冠後髮髻微微聳,淡黃色的捲髮披於身後。武士戴圓形大耳環,佩項圈,身着圓領半袖長錦袍,領口、衣襟、袖口裝飾有卷草紋,錦袍之下穿有窄袖衫,菱格紋的長帔帛搭在右臂上,右手持長武器,頂部殘缺,當為長槍、長戟之類。下身着寬鬆的白色長褲,褲腳塞於黑色長靴之內。武士身後繪有一頭長着犄角的鹿。 [4] 
南牆東側守護神殘片 南牆東側守護神殘片
佛寺南壁門北側同樣為一身守護神,只有下半身保存下來。為一身穿着白色短裙的站立神靈,兩胯之間有土紅色衣物,最外垂有寬腰帶,兩腿赤裸,身兩側有寬帔帛垂下,重心放在右腳上,跣足立於棋格狀的蓮台之上,身後有橢圓形大身光。蓮台的一側繪有小蓮花,上方有禪定小佛像。 [4] 
倚坐菩薩殘片 倚坐菩薩殘片
佛寺南門正上方,為一身倚坐的菩薩殘片,從圖像上看,菩薩佩有半圓形的大臂釧,裙腰外翻出一段,束以腰帶,末端垂於胯間,下身着白色長裙,跣足踏大蓮花。周圍有蓮蕾、荷葉,可能表現的是蓮池。菩薩坐於雙層圓墊上,兩旁各有一身怪獸護持,怪獸尖爪豎耳,口較大,可能為獅子。菩薩身後有菱格紋圓形大背光。

達瑪溝佛寺遺址研究價值

達瑪溝佛寺遺址遺址形制、壁畫與所出土文物對研究與瞭解古代和田地區佛教、民間佛教信仰、佛教塑畫技法,以及與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佛教傳播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實物例證。是中國考古已發現的古代佛教遺址羣中臨近交通路線和主要綠洲城鎮的古代文化遺蹟.是重要的傳統文化實物載體。大量的出土文物承載着西域佛教建築、壁畫藝術、雕塑藝術、佛教史、文化史內容。表明這裏是一個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與發展的家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2-3] 

達瑪溝佛寺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達瑪溝佛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達瑪溝佛寺遺址旅遊信息

達瑪溝佛寺遺址地理位置

達瑪溝佛寺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約30千米處。

達瑪溝佛寺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達瑪溝佛寺遺址,路程約33.4千米,用時約4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