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玉蟾巖遺址

鎖定
玉蟾巖遺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是一處由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文化遺存。 [1] 
玉蟾巖遺址為一處約100平方米的洞穴居住遺址。前後有兩洞口。前洞坐南朝北,洞口呈方扇形,上有瑩白的鐘乳石懸垂。後洞是考古挖掘現場,遺址內有大量的哺乳類、鳥類、魚類和軟體動物骨骼標本;此外還出土了大量打製石器和骨、角、牙、蚌等製品,還發現了可以標識的植物標本17種,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和中國已知最早的陶製品,被譽為“天下稻源,神州陶祖”。 [6-8] 
2001年6月25日,玉蟾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21年10月18日,玉蟾巖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3] 
中文名
玉蟾巖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091-1-091

玉蟾巖遺址歷史沿革

玉蟾巖遺址
玉蟾巖遺址(5張)
198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茂林等專家對玉蟾巖進行了實地考察,採集了少量的標本。
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縣舉辦了“湖南省洞穴遺址調查培訓班”,在培訓期間,學員對道縣的洞穴遺址進行了科學的考古調查。 [1] 
1993年11月2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了一支考古發掘分隊對玉蟾巖進行了發掘。考古隊員在漂洗玉蟾巖遺址近底部的文化層土樣中發現二枚稻殼,顏色呈黑色。 [1]  [6] 
玉蟾巖遺址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玉蟾巖遺址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1995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玉蟾巖進行了考古發掘,並聘請了農學專家和環境考古專家,實行多學科合作。在層位稍上的文化膠結堆積的層面中發現了二枚稻殼,顏色呈灰黃色。 [1]  [6] 
2004年11月,經中國外交部、安全部等14個部委的聯合批准,“中國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聯合考古隊進駐玉蟾巖,這是湖南文物考古界首次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 [1] 

玉蟾巖遺址遺址特點

玉蟾巖遺址為一處約100平方米的洞穴居住遺址。前後有兩洞口。前洞坐南朝北,洞口呈方扇形,上有瑩白的鐘乳石懸垂。後洞是考古挖掘現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和中國已知最早的陶製品,被譽為“天下稻源,神州陶祖”。玉蟾巖的遺蹟主要是燒灰堆,無明顯的灶坑,灰堆一般直徑約40~50釐米,厚不足10釐米,富集炭屑和動物燒骨,較大的灰堆厚度可達15釐米以上。 [6-7] 

玉蟾巖遺址文物遺存

玉蟾巖遺址遺物包括陶器、打製石器和骨、角、牙、蚌製品及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骸。陶片發現較少,可復原的陶器僅兩件,均為侈口、圓唇、斜弧壁、尖圜底的釜形器。陶器製作粗糙,陶胎厚薄不勻,陶質疏鬆,燒成温度很低。陶片內外均飾紋樣,似繩紋,實為編織印痕。生產工具主要是石製品和骨、角、牙、蚌器。石製品全部為打製,不見磨製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切割器、石刀、鋤形器、亞腰斧形器等。以礫石為原料,主要是砂岩。石器製作粗糙,多不規整,形狀多樣,以小型石器為主,有一定數量的中型石器。大型石器較少,缺乏細小石器。骨器有骨錐和骨鏟。穿孔蚌器數量較少,可能是刮削和切割器。此外,還有用鹿類和小型食肉類動物犬齒製作的牙飾,都是在犬齒的根端刻一週凹槽,用於繫繩佩帶。 [7] 
玉蟾巖遺址 玉蟾巖遺址
玉蟾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動植物遺骸。因為年代相對較近,保存環境相對穩定,動植物殘骸石化程度不深,姑且稱之為半化石。動物殘骸大體分哺乳類、鳥禽類、魚類、龜鱉類、螺蚌及昆蟲等。 [1] 
玉蟾巖出土的哺乳動物殘骸種類多達28種。數量最多的是鹿科動物,有水鹿、梅花鹿、赤鹿、麂、麝等;其次為野豬、牛、竹鼠、豪豬;食肉類動物多為小型動物,種類繁多,如青鼬、狗獾、食蟹蠓、斑靈狸、花面狸、椰子狸、野貓、大靈貓、熊、貉。此外,還有獼猴、羊、兔、食蟲目等動物遺骸。鳥禽類動物的遺骸種類有27種,且數量巨大。其中與水泊環境相關的水棲種類達18種。如鷺、雁、天鵝、鴨、鶴、鴛鴦等。如此豐富的水棲鳥類,説明當時的玉蟾巖附近有寬廣的水域分佈。魚類遺骸有鯉魚、草魚、青魚等。龜鱉類有鱉、隱頸龜。螺絲有大型和小型兩類。細小螺絲有生活在淡水環境的,也有生活在陸地環境的,大型螺絲則基本上生活在淡水環境。經鑑定螺絲種類在26種以上,其中可供人類食用的有4種:桶田螺、中國田螺雙漲亞種、割田螺、方型田螺方型亞種。蚌類有7種,均為淡水湖泊、河流、河濱池塘生活種類,如重美帶蚌、短褶矛蚌、珍珠蚌、河北籃蜆、籃蜆等。 [1] 

玉蟾巖遺址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玉蟾巖前洞上有瑩白的巨大鐘乳石懸掛,遠遠看上去像蛙類的鼻子,當地居民將其命名為蛤蟆洞、麻拐巖、枴子巖,文人則美其名為玉蟾巖。 [1] 

玉蟾巖遺址學術研究

考古工作人員對骨碎片和木炭沉積物標本進行放射性碳測,初步確定陶器碎片的年代距今1.8萬年。2009年6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了有關玉蟾巖陶片斷代的文章,指出玉蟾巖出土的陶片大約距今1.4~2.1萬年。 [1]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文緒對玉蟾巖遺址發現的稻穀進行了電鏡分析。他從稻穀的粒長、粒寬和長寬比、稃毛長度和稃肩角度特徵、稻穀稃面雙峯乳突形態等三個方面對玉蟾巖出土的水稻進行綜合研究,認為玉蟾巖出土的稻穀的粒長與普通野生稻相似,粒寬則介於秈粳之間而傾於粳稻,長寬比則處於秈稻的變域而偏於上限,顯示出一種普通野生稻粒形向寬度橫向擴大演化的現象。出土稻穀稃毛長度處於普通野生稻與秈稻之間,表現出一種縱向縮小的趨向。出土稻穀的雙峯乳突形狀及其各項指標與粳稻相似,並保持了江永野生稻的性狀特徵。這些特徵顯示,可以推定玉蟾巖出土的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特殊稻種,體現了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定名為“玉蟾巖古栽培稻”。  [1] 

玉蟾巖遺址文物價值

玉蟾巖遺址發現的水稻種子將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提前到了一萬年前,對探索水稻的演化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7] 
玉蟾巖遺址的發現和成功解讀,雄辯地證明湘江上游和瀟水流域在中華遠古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1] 

玉蟾巖遺址文物保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玉蟾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玉蟾巖遺址榮譽稱號

2021年7月11日,玉蟾巖遺址入選“慶祝中國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 [2] 
2021年10月18日,玉蟾巖遺址被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3] 
2024年2月,玉蟾巖遺址入選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名單。 [4] 

玉蟾巖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玉蟾巖遺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 [1] 
  • 交通信息
自駕:從永州市出發經永州大道—南津北路—南津中路—南津南路—康濟大道—烏海線—華新大道—G357—玉蟾巖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