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常無名

鎖定
《道常無名》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説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説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中文名
道常無名
出    自
《道德經》
作    者
老子
流    派
道教

目錄

道常無名原文

道常無名,樸。
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於江海。 [1] 

道常無名註釋

1、無名、樸:這是指“道”的特徵。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隱而不可見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從。這裏是説沒有人能臣服它。
4、自賓:賓,服從。自將賓服於“道”。
5、自均:自然均勻。
6、始制有名:萬物興作,於是產生了各種名稱。名,即名分,即官職的等級名稱。
7、可以不殆:不殆,沒有危險。
8、猶川穀之於江海:之於,流入;一説正文應為“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與川穀”。 [1] 

道常無名譯文

“道”永遠是無名的,處於真樸的狀態。
雖然細微,天下沒有人能夠收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萬物將會自動歸附。
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自動均衡。
萬物開始出現,就有了名稱;名稱既已產生,就會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
以“道”在天下的情況來説,就像江海為河川所歸。

道常無名解讀

極小之物具有無敵的力量
“道常無名,樸”意即“道”永遠是無名的,處於真樸的狀態。
“樸”的原意是沒有經過雕刻的原木,當它尚未被雕刻、被製作時,才充滿無限的可能性。“樸”這種可能性十分精微。在此處當作比喻,是指真樸的狀態。真樸的狀態本身就是圓滿無缺的,不需要刻意雕琢;一經雕刻之後就成形,成形之後就固定了,固定之後肯定即是否定。肯定即是否定,這是西方哲學的説法。就像木材做成桌子,就不能做椅子;做成椅子,就不能做窗户;做成窗户,就不能做門。當它是木材時,可以做所有的東西,一旦做成某樣東西,就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所以説肯定即是否定,肯定也就是一種限定。
“雖小,天下莫能臣”意即雖然細微,天下沒有人能夠收服它。
何謂小?無名未形,沒有名字,還沒有形狀,可以用細微之小來描述。由“小”就要想到“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這八個字是最標準的説法。“至大無外”,意即最大的東西是沒有東西在它的外面;“至小無內”,意即最小的東西是裏面沒有可以再分成更小的部分。就像我們知道原子不是最小的,裏面還包含有質子、中子、電子等,細不可分。不能再切割的就是沒有內,裏面如果還有空間可以再切割,就可以繼續再分。“樸”雖小,卻無法再做任何的切割。所以“天下莫能臣”,因為它根本沒有成形,怎麼去收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意即侯王如果能守住它,萬物將會自動歸附。
像侯王這樣的政治領袖,守住的是“樸”或者最小的狀態、真樸的狀態,每一個人和他相處,並追隨他,如同回到“道”一樣,感覺很自然。
順其自然,適可而止
老子像 老子像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即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自動均衡。
萬物本來就有自己的規則,不必插手去管,它自動會保持均衡。反自然而行之,事倍功半;順自然而為之,事半功倍。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意即萬物開始出現,就有了名稱;名稱既已產生,就會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
“制”可譯為創作,亦即萬物開始出現。“殆”是指危險。有名的話,就可以各自按照名稱,是什麼名分的就做什麼樣的事,名實相符,社會比較安定;如果名不副實,就會造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使人們的認知出現偏差,遠離了“道”,這樣一來,社會就會越來越混亂,各種紛爭也隨之出現。任何事都按照它本身的名稱來加以界定,不要希望它有什麼額外的效果。每樣生物都有它的名稱,它的名稱就代表它自己,只有人類會跨過這個範圍,希望這個東西能有別的名稱與作用,就連天上的星星都被人類定名了,恐怕連星星自己也覺得奇怪。由此可見,老子的話很有道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意即以“道”在天下的情況來説,就像江海為河川所歸。江海地勢較低,百川自然就會來歸。
“道”在天下,只要順其自然,一切就會迴歸於“道”,江河湖海對於川穀不用下命令,它們就自動歸向了,而“民莫之令而自均”,百姓不需要命令,自己就會保持一種均衡和諧的狀態。
本章最重要的當然是“無名”、“有名”這兩個詞,這兩個詞可以參照第一章所説的“無名”、“有名”,亦即作為一個固定的詞來説是合理的。“天地相合”表示萬物自己如此運作,推及人間也會自己保持均衡。當然這種情況在人類現代社會已經不太可能了。如何讓人間自己如此、順其自然?無從説起。民主的社會就是讓人自由發展,然而我們有沒有給弱者、給少數人一些選擇的空間呢?通過老子思想這麼一説就清楚了,沒什麼複雜之處,老子本來就不喜歡故作神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