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牧業

鎖定
遊牧業(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種自給性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乾旱氣候地區。雖然從事遊牧的人數在世界上並不多,據估計,只有1500萬人,但其所佔據的面積卻很大,大約有3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於世界農業面積的2倍。在世界上用於遊牧業的乾旱地區主要分佈於北非、中東、中亞等地。沙特阿拉伯的貝都印人(Bedouins),東非的馬賽人(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遊牧為生的民族。 [1] 
中文名
遊牧業
外文名
nomadic herding
類    型
自給性農業
地    區
乾旱氣候地區
區    域
北非、中東、中亞
所佔面積
3000萬平方公里

目錄

遊牧業釋義

遊牧業(nomadic herding)是指靠放牧牲畜為生的一種自給性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乾旱氣候地區。雖然從事遊牧的人數在世界上並不多,據估計,只有1500萬人,但其所佔據的面積卻很大,大約有3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於世界農業面積的2倍。在世界上用於遊牧業的乾旱地區主要分佈於北非、中東、中亞等地。沙特阿拉伯的貝都印人(Bedouins),東非的馬賽人(Masai)都是世界著名的以遊牧為生的民族。 [2]  [1] 

遊牧業現狀

從歷史上看,遊牧業過去被認為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階段。它比狩獵採集階段先進,但是比定居農業落後。認為遊牧業是定居農業的一個分支,而不是其前驅。它是農民通過放牧牲畜以適應降水不足的乾旱地區的一種經營方式。
遊牧業雖然驅趕牲畜,逐水草而流動,但是它絕不是隨機的漫遊。牧民們是根據多年對當地的地理條件、牧草生長情況等因素的變化所積累的經驗為依據而遷移。大體上,每一個遊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範圍。
由於各地氣候與植被條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東,駱駝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綿羊和山羊;在中亞以馬為主;東非以牛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駱駝,最耐粗飼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極地區牧民們放牧的馴鹿。
牧民雖然從牲畜的放牧中獲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們必須與農業民族進行物物交換,以獲得糧食、衣着等生活必需品。在歷史上,遊牧民族由於具有強大的機動性,經常侵襲農業地區,建立一個個王朝,在世界歷史上有過很大影響。但是,今天的遊牧民族則因缺乏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正處於衰落之中。很多地區的牧民已轉向定居,家庭成員中只有個別人隨牲畜到遠處放牧,其他成員則過着常年定居生活。中東地區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牧民們大都放棄其傳統生活,轉向城市,只有邊遠地區,牧民們仍保持其原來的生活方式。 [2] 

遊牧業主要要素

遊牧業

雖然放牧是分散的個體勞動,但單獨的個人不能遊牧,單家獨户也不能遊牧。單家獨户的牲畜類多量少和牲畜(因戀羣性)宜分類編羣合牧的兩相密切聯繫的特點、共同佔用草原(不能按户佔用)的條件與人、畜遷徙中必需較多的勞力、畜力等四大類因素,構成了數户近親從居(並非“雜姓眾户聚居”)和(在一定地域和人羣範圍的個體勞動的分工與交換)單位--“遊牧莊子”(以下簡稱“牧莊”)。

遊牧業牲畜

根據草原(類型、草種、草量)具體情況和始自遊牧業生產自身發展的需要,改善生產與技術管理,繁殖與培育種類、品種、性別和齒齡等四項結構適宜的牲畜(畜羣),充分體現畜羣最高生產力,產出最優質量、最多數量產品,作為遊牧業穩定、持續、協調發展的基礎。在青藏高原、在高寒草原,遊牧以犛牛和粗毛羊為主的藏畜;在北方、西北戈壁、沙漠、盆地、荒漠乾旱草原,遊牧以馬、黃牛、駱駝、綿羊、山羊為主的當地品種牲畜,不僅適應自然規律,也符合經濟規律;不僅應該大大發展現被忽視、輕視的馬、駝、山羊三畜,而且還應開始注意引進、培育、發展單峯駝、賽馬(輕騎)和絨肉山羊。在六個遊牧民族手中和許多較大的牧區內,實際上都有本地良種牲畜,這都是年久馴化選育的結果。

遊牧業草原

(自然)草原雖是遊牧業的基本生產資料,無(自然)草原就無遊牧業,但它只等同於畜食,不是遊牧業的生產手段或生產對象(如農田之於農業)因而決定不了遊牧業的(社會)經濟性質。土地在自然屬性、形態(長草)方面,雖同草原,但在社會屬性、形態方面,(生產對象)則同於牲畜。

遊牧業遊牧遷徙

遊牧業生產是全靠牲畜繁殖與生長來提供產品(活畜與畜產品)的。牲畜只有通過吃草才能生存、成長、繁育。草生長於四季分明、相隔有距的廣袤地域。為了牲畜吃草,人必須驅趕它們按季節轉移到有草、有水並氣候相宜的地面放牧。因此説,遊牧是連結性畜與草原的必需環節,其核心與關鍵是按季轉移放牧場地。遊牧是遊牧業的四項基本要素之一,是遊牧業鏈中必需一環,是遊牧業生產的主要特定形式。他是適應自然和經濟規律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它並非出於人們的感情、愛好與意念,--由於沒有舍飼圈養條件,也沒有定牧條件,故牲畜必須也才得遊動放牧。
參考資料
  • 1.    柳遠勝.《貴州六盤水市彝族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
  • 2.    雅風齋.《科學普及讀本 探索人類的秘密》.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