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

鎖定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西街南側,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現為不同學校建築 [2]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包括潞河中學富育女校北京護士學校3校的近代建築。潞河中學包括衞氏樓、謝氏樓、文氏樓、潞友樓、教士樓、飯廳、博學廳等;富育女校包括映竹樓、翠柏樓、圖書館和百友樓;北京護士學校現存4座洋樓 [2] 
2013年3月5日,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
地理位置
北京市通州區新華南路135號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內(潞河中學)
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西街28號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中學內(富育女校)
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西街24號北京衞生職業學院第二院區內(北京護士學校)
所處時代
清至民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611-5-004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歷史沿革

清同治五年(1866年),美國基督教牧師富善創建安士學道院 [2] 
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建潞河男塾。
清光緒四年(1878年),校址遷至新城南門外曬米廠東南,局面漸次擴大,更名為潞河學校 [5]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潞河學校、安士學道院被焚燬 [2]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美國基督教公理會重建潞河學校。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潞河學校建成,設大學、中學二部,改稱協和書院 [5]  。同年,安士學道院重建。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安士學道院更名為富育女子學校 [4] 
民國元年(1912年),協和書院更名為華北協和大學。
民國六年(1917年),華北協和大學大學部遷出併入北京匯文大學,中學部更名為私立潞河中學 [5] 
民國十年(1921年),遵中華民國教育部規定,富育女子學校更名為富育女子中學 [6] 
民國十八年(1929年),富育女子中學百友樓始建 [4]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日偽政權強行接管富育女子中學,並更名為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初級中學。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初級中學併入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師範學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師範學校恢復為富育女子中學。
1951年7月,河北省文教廳接管富育女子中學,複名為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初級中學 [6]  。同年10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潞河中學,更名為河北省通縣中學。
1955年,河北省通縣中學更名為河北省通州一中 [5] 
1956年,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初級中學更名為河北省通州女子初級中學。
1958年,河北省通州女子初級中學更名為北京市通州區女子中學 [6]  。同年4月,河北省通州一中更名為北京市通州一中 [5] 
1959年起,北京市通州區女子中學招收男生 [6] 
1960年,北京市通州一中更名為北京市通縣一中 [5]  。同年2月,北京市通州區女子中學更名為北京市通縣第二中學 [6] 
1987年,北京市通縣一中更名為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 [5] 
1997年,北京市通縣第二中學更名為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中學 [6] 
2012年3月,北京護士學校同北京衞生學校北京市中醫學校合併組建為北京衞生職業學院,並劃為第二院區 [7]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建築格局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包括潞河中學、富育女校、北京護士學校3校的近代建築。潞河中學包括衞氏樓、謝氏樓、文氏樓、潞友樓、教士樓、飯廳、博學廳等;富育女校包括映竹樓、翠柏樓、圖書館和百友樓;北京護士學校現存4座洋樓 [2]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主要建築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潞河中學

衞氏樓
衞氏樓位於校園中央北部,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建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平面呈“┌┐”形,地上兩層,正中前後設門,為樓梯所在。建築兩端凸起平面呈多角形,東西相應。原為紅色鐵板瓦坡頂屋面,施“人”字梁,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改為圈樑樓板。樓頂採用西式城堡造型結構,並與中國傳統古城牆模式相結合。屋頂上設女兒牆垛口,樓角處設西方城堡式瞭望塔,塔下部採用磚砌倒懸圓錐裝飾,檐下密砌聯拱小券裝飾。建築一層前設磚券走廊,二層設拱券及磚砌護欄。南門立面突出,二層設拱券及護欄,門頭嵌長方形匾額,書“衞氏樓” [3] 
謝氏樓
謝氏樓位於衞氏樓正前方,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建造,平面呈“十”字形,紅瓦四坡頂,南端突兀高起,頂層懸掛西式銅鐘一口,作用類似於中國鐘鼓報時,四壁設窄長券式立窗。建築下層中間闢拱券門作為南北通道,拱券之上嵌方形匾額,書“謝氏樓”,樓內做東西向樓道。建築屋頂裝飾及窗式樣均與人民樓類似。現存為1987年按原樣復建 [3] 
潞河中學文氏樓 潞河中學文氏樓
文氏樓
文氏樓位於謝氏樓東,民國十二年(1923年)建造,與潞友樓東西對稱,平面均呈長方形。形制與衞氏樓基本相同,但無廊,有地下室 [3] 
潞友樓
潞友樓位於謝氏樓西,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畢業生孔祥熙捐資修建。與文氏樓東西對稱,平面均呈長方形。檐部仍遺洋風形式,門上第二層和第三層間額處嵌漢白玉一塊,上橫刻楷書“潞友樓”,東北角檐下嵌白石一塊,橫刻“1935”字樣,有地下室 [3] 
潞河中學飯廳 潞河中學飯廳
飯廳
飯廳位於衞氏樓東側,是一座平房建築,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西洋風格,設東南二門,其中南門突出。屋頂式樣、裝飾及窗式樣均與衞氏樓相同 [3]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富育女校

百友樓
百友樓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是在校學生捐建的一所教學樓,與教士樓相對,是一座仿中式建築,東向兩層樓,面闊九間,進深三間。硬山筒瓦、調大脊;鴟吻成龍首形象,嵌砌正脊兩端;四條垂脊中間,各砌置一雙角龍頭飾件,性好望;垂脊脊端依次砌飾5只走獸,均為龍子,統稱嘲風;排山滴水勾頭等瓦件紋飾皆為花卉。通天柱、雙步梁、飛檐、木製樓板樓梯、玻璃門窗、蘇式彩畫。台基表石下磚,山牆漢白玉壓線石浮雕二龍戲珠,南山前檐台基石橫刻楷書“民國十八年”。明間前出抱廈一間;另一層門額嵌砌漢白玉匾一方,寬219釐米,高58.5釐米,內橫刻陰文楷書“富育女學校”五字。台基下設地下室。內設四教室,每室三間,分在兩端;次間為教師辦公室 [4]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北京護士學校

1889年由美國基督教衞理公會建立。在北平和平解放前,這所學校是美國在華人員的子弟學校。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旅遊信息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地理位置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西街南側。
潞河中學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新華南路135號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內。
富育女校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西街28號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中學內。
北京護士學校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西街24號北京衞生職業學院第二院區內。

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317、809、T102、T22、T43路公交車,在後南倉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距離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約8.4千米,駕車約1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