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逐貧賦

鎖定
《逐貧賦》是漢代辭賦家揚雄的賦作。這是一篇寓言賦,通篇用“揚子”和“貧”主客對答的形式,前一部分寫主人的怒斥,展現出“外我”的形象,後一部分以“貧”的反駁曲盡其情,寄託“內我”的精神世界。全賦構思奇異,莊諧相生,情節結構完整,人物個性突出,寓意雋永而耐人尋味,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作品名稱
逐貧賦
作    者
揚雄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揚侍郎集
文學體裁

逐貧賦作品原文

逐貧賦
揚子遁居,離俗獨處。左鄰崇山,右接曠野,鄰垣乞兒,終貧且窶。禮薄義弊,相與羣聚,惆悵失志,呼貧與語:“汝在六極,投棄荒遐。好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嬉戲土沙。居非近鄰,接屋連家。恩輕毛羽,義薄輕羅。進不由德,退不受呵。久為滯客,其意謂何?人皆文繡,餘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飧。貧無寶玩,何以接歡?宗室之燕,為樂不盤。徒行負笈,出處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霑體露肌。朋友道絕,進宮凌遲。厥咎安在?職汝為之!舍汝遠竄,崑崙之顛;爾復我隨,翰飛戾天。舍爾登山,巖穴隱藏;爾復我隨,陟彼高岡。舍爾入海,泛彼柏舟;爾復我隨,載沉載浮。我行爾動,我靜爾休。豈無他人,從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復久留!”
貧曰:“唯唯。主人見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懷,願得盡辭。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堯,誓為典則。土階茅茨,匪雕匪飾。爰及季世,縱其昏惑。饕餮之羣,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驕。瑤台瓊榭,室屋崇高;流酒為池,積肉為崤。是用鵠逝,不踐其朝。三省吾身,謂予無諐。處君之家,福祿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習焉;寒暑不忒,等壽神仙。桀蹠不顧,貪類不幹。人皆重蔽,予獨露居;人皆怵惕,予獨無虞!”
言辭既磬,色厲目張,攝齊而興,降階下堂。“誓將去汝,適彼首陽。孤竹二子,與我連行。”
餘乃避席,辭謝不直:“請不貳過,聞義則服。長與汝居,終無厭極。”貧遂不去,與我遊息。 [1] 

逐貧賦註釋譯文

逐貧賦詞句註釋

①窶(jù):貧寒。
②六極:東西南北上下,指宇內。
③好為庸卒:常為別人的傭工、僕人。
④刑戮相加:屢遭懲罰。
⑤藜飧:以野菜為食。
⑥盤(pán):快樂。
⑦徒行負笈:步行求學。
⑧出處易衣:家中窮得僅有一件衣服,誰出門誰換上。《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户甕牖;易衣而出,並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⑨胼胝(pián zhī):老繭。
⑩凌遲:衰退,此謂仕途坎坷。
⑪咎:過錯。
⑫職:主要。
⑬翰飛:高飛。戾天:至天。《詩經·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
⑭陟彼高岡:登上那高丘。《詩經·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⑮泛彼柏舟:飄蕩着拍木舟。《詩經·鄘風·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⑯載沉載浮:在水中又沉又浮。《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
⑰嗤:笑。
⑱“昔我”四句:不明所指。宋魏仲舉刊《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引洪興祖注云:“予嘗見《文宗備問》雲: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宮中號為‘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又唐《四時寶鑑》雲:“高陽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靡棄破衣,是日祝於巷曰:除貧也。”按高陽氏即顓頊,傳為黃帝孫,揚雄此文所謂“貧”的祖先能輔佐帝堯,想必與“窮子”一樣出身顯赫,然典籍未見“窮子”的其他事蹟。
⑲饕餮(tāo tiè):本怪獸名,貪吃致死。後以稱貪婪人。
⑳崤:山名,此借指山。
㉑諐:同“愆”,罪過。
㉒不忒(tè):謂不受影響。忒,更、變。
㉓重蔽:層層保護。
㉔怵惕:恐懼。
㉕磬:盡。
㉖攝齊(zi):撩起衣下襬。
㉗孤竹二子:孤竹君子伯夷叔齊,兩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㉘辭謝不直:不停地道歉。不直,不止。 [2]  [3] 

逐貧賦白話譯文

揚雄遠離世俗過隱居生活,四周不是羣山就是荒野,自家圍牆外有個乞丐,人不但窮而且無禮數。於是他意識到,長期地與這種無禮無義的人相處下去,志向都被磨滅殆盡。因此他向那窮鬼喊道:“你有六大惡習,被拋棄在荒野。好為平常的小兵,對人刑罰屠戮。但匪徒時欺負嬉戲在土堆上的小孩。居住在連排的屋裏比鄰而居。把恩惠看的如羽毛般輕,對義氣看的比羅紗輕。高升時不因品德,離退時不受苛責。長久以來成為了位卑得人,你到底想成什麼人?人人都文采華麗,舊衣服一大堆,人人都吃稻米,我卻吃剩菜,貧窮沒寶物玩,為何這麼高興?請親戚們來家裏吃個飯,本來應該是很愉快的事我卻不覺得快樂,交通工具也買不起,背個破箱子到處遊學,在家穿的那套衣服簡直見不得人,若要出去還得換一件。到處打短工,手腳的老繭越來越厚。有時候下田勞作,任雨水淋濕全身。和我交往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活每況愈下。我就想不通這到底是誰的罪過!我思來想去這主要原因得歸咎與你!為了避開你,我逃竄到崑崙山頂。但我發現你還是跟着我,不管我是飛天登山打洞下海都擺脱不掉你。我動你跟着動,我停你跟着停。難道這世道上就沒其他人了麼?你唯獨跟我幹嘛啊!我求你你可不可以走呵?不要再留下來了好不好?”
那窮鬼説:“哦哦,你要趕俺走可不可以言簡意賅點?説了那麼多我都想笑了。但走之前我得把話説清楚,我祖上身心潔白,不事曖昧,憑藉清明仁德,輔佐過帝堯,是後世的典範。他的房屋也是茅草土胚,沒雕飾過。到了末世的時候,昏庸無知的人放縱自己。貪食無厭的人很多,貪圖富貴得非正道。那些人鄙視我的祖先,驕縱傲慢。修建那些高台瓊樓,池子裏都是酒,肉堆得比山還高。後世皇帝驕奢貪婪,所以我如鴻鵠高飛而去,不在朝廷墮落。我幾次反省,認為我自己並無過錯。我常駐你家,給你帶來的是無盡的福氣。你不記住我的大恩大德,卻糾結於我的這點窮氣。因為我的存在,使你從小就有禁得住寒暑的習慣,你簡直就是不會死的神仙,那些盜賊和貪官從來也不會來打擾你,別人要幾重門鎖着才敢睡,你卻敢在露天下睡,別人都提心吊膽的,你卻從來都沒有擔憂。”
話説完後,神情嚴肅瞪大眼睛看着揚雄,兩手撩起衣服下面的邊,從屋裏走出來。説“我發誓要離開你了,去首陽山。孤竹的兩個孩子,將會與我同行。”
我於是讓席,對他不停地表示歉意:“這種失誤不會再有第二次了,聽説了你的深明大義我佩服不已,與你長久相處下去我到死都不會滿足。”貧兒於是就不走了,與我遊玩與休憩。 [4] 

逐貧賦創作背景

《逐貧賦》是揚雄晚年的作品,近人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定此賦為王莽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所作。是年揚雄六十五歲。 [3] 

逐貧賦作品鑑賞

逐貧賦整體賞析

《逐貧賦》描述了作者想擺脱“貧兒”卻根本甩不掉的無可奈何之情景,揭示了作者內心對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對聖人安貧樂道理想的嚮往兩者之間的深刻矛盾。從賦的後半部分看,似乎是後者戰勝了前者,但聖潔的光圈無論如何也代替不了生命和慾望的烈火,這種戰勝不過在重複前代聖哲所遺贈給作者的現成模式,那種真正屬於人的血肉之軀的、由外來物質誘惑所引起的內心躁動、不安、憤懣並沒有因為這種戰勝而彌散、消解,相反,它千載之下還會引起那些飽受貧窶寒酸之苦的人們的深深共鳴。唐代的韓愈曾仿此做過一篇《送窮文》,就是明證。《漢書·揚雄傳》説揚雄為人“清靜亡(無)為,少耆(嗜)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擔)石之儲,晏如也。”看起來非常清高而超脱。而《逐貧賦》卻讓讀者明白班固只道出了屬於揚雄性格的淺層次的、非本質的東西。揚雄,他不僅僅是一個埋頭於玄而又玄的哲學家,而且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迷戀世俗生活的真正的人。
揚雄要表現自己的這些真思想、真追求、真感情,是頗費了一番藝術的匠心的。他把“貧”這麼一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以後,又竟然同他對起話來。而且,他甘心讓自己充當同隔壁乞兒相類的凡俗的角色,儘量地鳴放一番自己對穿粗衣、吃野菜、無寶玩以接歡,無嘉樂以侍宴、無車馬靠徒步行走、無僮僕要親自勞作等的不平,然後又讓“貧”充當一位聖哲的角色,盡情地抨擊一番那些饕餮貪類,嘲笑他們宴安耽樂所造成的怵惕不安,表示要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而不與他們同流合污,和光同塵。這位哲人並非一味地在説教,而同樣也在發牢騷,聲色俱厲地譴責剝奪者。顯然,這兩個角色都分別代表着作者思想的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方面,而且都是圍繞着宣泄內心不平的目的而設置的。
逐貧,這昭示着知識分子對自己境況的不滿,主題是嚴肅的。然而作者並非板起面孔罵娘,而是寓莊於諧,於幽默風趣之中揭出主旨。“舍汝遠竄”以下十八句寫得極富意味:貧窮呀,為了拋掉你,我遠遠地逃竄到崑崙之巔,可你窮追不捨,尾隨我高飛到天;為了拋開你,我只好爬到山間的巖穴中深藏,可你窮追不放,尾隨我上了山岡;為了拋開際,我只好漂着柏舟逃亡入海,可你窮追不歇,沉啊浮啊的尾隨着跟上來,我走你就動,我安靜你休息;難道沒有別人,跟着我又怎的?現在你該離開了,千萬別再久留!作者不寫“逐貧”而先寫“逃貧”,寫貧窮跟自己捉迷藏,這就把自己欲不貧而不得的處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下面貧還要繼續作我的思想工作,鼓勵我繼續與他合作,譴責我不該只計他的小怨而忘了他的大德,而我也終於向他“妥協”,表示願意長期與他共處,永不嫌棄。這就暗示了自己始終無法擺脱貧窮,從而也進一步揭示了封建社會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知識分子終身坎坷困窘的悲慘命運。讀後令人忍俊不禁,也令人心酸不已。作者是含着眼淚在那裏自我揶揄、自我嘲弄,同時也自我安慰的。
這篇賦的語言也極生動活潑。它全用四言,但由於充分地調動了鋪排、對比、描寫等各種藝術手法,特別是傾注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讀來但覺波瀾起伏,風雨欲來,絲毫也不枯燥乏味。漢代人有很多借題發揮寄寓牢騷的賦作,如東方朔答客難》、班固《答賓戲》、崔駰《達旨》、張衡應間》、崔實《答譏》、蔡邕釋誨》等,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士大夫的命運和心境,但像揚雄這樣寫得形神兼備,五味俱全的極少,所以此篇確是值得重視的珍品。
揚雄這篇賦託意頗深,對對四言詩體賦的發展頗有貢獻,對後來詠物詩賦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劉安等人的賦不見於《漢書》,是否可靠,還有疑問;即令可靠, 其影響也不及此賦。《逐貧賦》體式與《鵩鳥賦》相似。但《鵩鳥賦》 主説理;此作則説理、抒情、描寫兼備,且能融合為一。 [1]  [2] 

逐貧賦名家評論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揚子云《逐貧賦》,昌黎《送窮文》所本也。至宋、明而《斥窮》《驅憨》《禮貧》之作紛紛矣。” [3] 

逐貧賦作者簡介

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西漢學者、辭賦家。一作“楊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漢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後受他人牽累,即將被捕,於是墜閣自殺,未死。後召為太中大夫。一生悉心著述,以辭賦聞名,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曾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對社會、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價值。另有語言學著作《方言》等。明代張溥輯有《揚侍郎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4] 
參考資料
  • 1.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4-98
  • 2.    霍旭東 等.歷代辭賦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166-171
  • 3.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上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375-378
  • 4.    巨 才.辭賦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