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逍遙散

(中醫方劑名)

鎖定
逍遙散,中醫方劑名。為和解劑,具有調和肝脾,疏肝解鬱,養血健脾之功效。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臨牀常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經前期緊張症、乳腺小葉增生等屬肝鬱血虛脾弱者。
中文名
逍遙散
功    用
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主    治
肝鬱血虛脾弱證
分    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出    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逍遙散歌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肝鬱血虛脾氣弱,調和肝脾功效卓。

逍遙散組成

甘草(微炙赤)半兩(15g), 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藥、白朮、柴胡(去苗),各一兩(各30g)。

逍遙散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逍遙散功用

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逍遙散主治

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逍遙散方義

逍遙散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肝為藏血之髒,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體陰用陽。若七情鬱結,肝失條達,或陰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皆可使肝氣橫逆,脅痛,寒熱,頭痛,目眩等證隨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虛運化無力之故。脾虛氣弱則統血無權,肝鬱血虛則疏泄不利,所以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此時疏肝解鬱,固然是當務之急,而養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廢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鬱,使肝氣得以調達,為君藥;當歸甘辛苦温,養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為臣藥。白朮、茯苓健脾去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為佐藥。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許,疏散鬱遏之氣,透達肝經鬱熱;燒生薑温胃和中,為使藥。

逍遙散配伍特點

當歸、芍藥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諸藥合用,使肝鬱得疏,血虛得養,脾弱得復,氣血兼顧,體用並調,肝脾同治。

逍遙散運用

本方用於肝鬱血虛脾弱證。臨牀應用以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脈弦而虛為辨證要點。

逍遙散加減化裁

肝鬱氣滯較甚,加香附、鬱金、陳皮以疏肝解鬱;血虛者,加熟地以養血;肝鬱化火者,加丹皮、梔子以清熱涼血。

逍遙散附註

逍遙散附方1

加味逍遙散(丹梔逍遙散)

逍遙散組成

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茯苓、白朮、煨姜、大棗、丹皮、梔子。

逍遙散功用

養血健脾,疏肝清熱。

逍遙散主治

肝鬱血虛,內有鬱熱證。潮熱盜汗,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面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或小便澀痛,舌紅苔薄黃,脈弦虛弱。

逍遙散附方2

黑逍遙散(逍遙散中加地黃)

逍遙散組成

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茯苓、白朮、煨姜、大棗、地黃。

逍遙散功用

疏肝健脾,養血調經。

逍遙散主治

肝脾血虛證。臨經腹痛,脈弦虛。

逍遙散重要文獻摘要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悸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卧,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衞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1] 
[2-3] 
參考資料
  • 1.    太平惠民合劑局.《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人民衞生出版社,2007年7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汪昂.《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