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迪斯康特

鎖定
迪斯康特,是12世紀下半葉至13世紀形成的音樂形式,聲部與下方的定旋律不但有反向或斜向進行,且兩個聲部由對應的節拍相呼應,後來聲部也發展到三或四個。
中文名
迪斯康特
世    間
12世紀
類    別
形式
人    物
狄更斯

迪斯康特具體含義

迪斯康特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含義,主要有:
1、常被拼成descant,用以指12世紀多聲部作品,即所謂的奧爾加農。
2、指由一位歌唱者用即興方式演唱一個聲部,同時一個不是即興的聲部由另一位歌唱者演唱。
3、多聲部音樂創作中,運用音對音的織體形態,運用節奏模式,使樂曲整體上顯示出分句結構特徵,這與奧爾加農即興式的鬆散結構有很大的區別(而此種含義常謂教科書所採用)。
此外,也還有其他不用的概念含義,總之,迪斯康特是一個使人迷惑的名詞。 [1] 

迪斯康特基本簡介

12世紀下半葉至13世紀,形成了狄斯康特與孔杜克圖斯兩種形式。狄斯康特聲部與下方的定旋律不但有反向或斜向進行。且兩個聲部由對應的節拍相呼應。後來聲部也發展到三或四個。(孔杜克圖斯與奧爾加農的不同在於,它不再用聖詠作定旋律。而是重新創作,且各聲部的節奏統一。)
參考資料
  • 1.    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