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輕財重義

鎖定
輕財重義(拼音:qīng cái zhòng y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元王皇后《賜公孫弘子孫當為後者爵詔》。 [2] 
輕財重義指輕視財利而看重道義。 [3]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1] 
中文名
輕財重義
拼    音
qīng cái zhòng yì
近義詞
輕財貴義輕財好義
反義詞
愛財如命唯利是圖
出    處
《賜公孫弘子孫當為後者爵詔》
注音字母
ㄑㄧㄥ ㄘㄞˊ ㄓㄨㄙˋ ㄧˋ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
感情色彩
褒義

輕財重義成語出處

西漢·元王皇后《賜公孫弘子孫當為後者爵詔》:“維漢興以來,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輕財重義”。 [2] 

輕財重義成語故事

公孫弘,名弘,字季,齊地菑川人(今山東壽光南紀台鄉人),為西漢名臣。他在任期間,廣招賢士,關注民生,併為儒學的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 
公孫弘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去官職。因家境貧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六十歲時,漢武帝廣招天下賢良之士,公孫弘被徵為博士。七十六歲時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2] 
公孫弘經常説,君主的短處在於心胸不寬廣,人臣的毛病在於生活不節儉。公孫弘雖然貴為三公,但生活卻非常簡樸,遠離奢華,從不講究吃穿。由於他品行忠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經常引用儒學的觀點來説明問題,所以深得皇上的賞識。 [2] 
皇太后王政君,今河北大名人,她是漢成帝的母親,也是王莽的姑姑。她常告誡官員,治國理政的方法應該以百姓富裕為根本,而使百姓富裕的關鍵在於節儉。她曾將公孫弘樹為官員們節儉的榜樣,她説:“自漢朝興盛以來,作為皇上重臣的宰相都能厲行節儉,輕視錢財,重視道義,表現得最為突出的,當屬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公孫弘。他身居丞相的高位卻蓋着布被,吃着粗茶淡飯,每頓飯從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他對朋友和常來的賓客十分大方,經常拿出一部分俸祿分給他們,自己卻沒有多餘的錢財。” [2] 

輕財重義成語寓意

公孫弘雖然貴為三公,但生活卻非常簡樸,遠離奢華,從不講究吃穿。成語告訴人們,節儉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小事,而是與富民治國的大事緊緊相系,是安邦定國的法寶。古語説:“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節儉是社會的美德,對於一個人品德的養成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對於錢財的態度,也是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誌。輕財重義,眾人就會聚集在你的身邊,如果過分看重財利,眾人自然就會離你而去。 [2] 

輕財重義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輕財重義”指輕視財利而看重道義。 [3]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1] 
  • 運用示例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 [3]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淩統傳》:“雖在軍旅,親賢接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3] 
明·沈受先三元記·慶緣》:“輕財重義人怎知?德行兩堅持,仁心合天理。” [3]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九:“原來汪革素性輕財好義,樞密府裏的人,一個個和他相好。” [3] 
參考資料
  • 1.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名利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113-114
  • 2.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654-655
  • 3.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