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踏實墓羣

鎖定
踏實墓羣,俗稱“四個墩子”,又稱吐火洛墓羣,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鎮政府東南戈壁灘上,是東漢至唐朝的古遺址。 [4] 
踏實墓羣分佈範圍達90平方千米,是考古已發現的河西走廊乃至甘肅省內規模較大的古墓羣之一。初步估計該羣有大小400餘座墓,其中有塋圈的墓9座。199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一號大墓。一號大墓地面遺蹟由墓域(塋圈)、神道、封土堆、祭祀台等部分組成,並有後葬小墓。塋圈為正方形,門兩側築闕。一號大墓共有墓闕4座,即所謂的四個墩子,除塋圈門前的兩座外,神道兩端還有兩座,均為夯土築成。踏實墓羣規模大,保存較好,是研究漢、魏晉、唐時期瓜沙地區喪葬制度變化的重要歷史資料。踏實一號大墓墓闕是國內考古已發現唯一的東漢時期土坯壘築的子母闕遺存,體量尺度也遠大於內地的漢代諸石闕,是研究漢至魏晉建築史的重要材料。 [3-5] 
2013年5月,踏實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踏實墓羣
地理位置
瓜州縣鎖陽城鎮鎮政府東南戈壁灘上
所處時代
東漢至唐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86-2-17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踏實墓羣歷史沿革

199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一號大墓。 [4] 

踏實墓羣遺址特點

綜述
踏實墓羣
踏實墓羣(2張)
踏實墓羣位於瓜州縣城南部、東南部數千米外的戈壁灘上,分佈範圍達90平方千米,俗稱四個墩子,又叫吐火洛墓羣,是考古已發現的河西走廊乃至甘肅省內規模較大的古墓羣之一。初步估計該羣有大小400餘座墓,其中有塋圈的墓9座。 [4] 
一號大墓
一號大墓
一號大墓(2張)
一號大墓地面遺蹟由墓域(塋圈)、神道、封土堆、祭祀台等部分組成,並有後葬小墓。塋圈為正方形,每邊長約123米,取就地砂石堆成,北邊偏西處開門,門寬約18米,門兩側築闕。一號大墓共有墓闕4座,即所謂的四個墩子,除塋圈門前的兩座外,神道兩端還有兩座,均為夯土築成,底基長、寬各約5米許,殘高最高者達6.1米。神道南北向延伸,兩側用沙石平行堆積而成,總長234.2米。封土堆亦以就地砂石堆成,是正四稜台體,底腳每邊長約22米、殘高4.5米。祭祀台位於墓北25.2米,亦砂礫堆成,方形台體,底腳邊長約7米,殘高0.65米,台上依稀可見燒土痕跡,依此推斷當作祭祀之用。
大東北角10米許,又有5座平行的小墓,似為同一家族的後葬墓。
一號大墓 一號大墓
大墓墓門用白色花崗岩製成,有門楣、兩側立柱、兩面門扇和門檻。墓室可分為前室、後室、南北耳室、前後甬道幾部分,全長11.32米,通高3.14米。室內地面有3層墊層,從上而下分別為石板層、沙礫層和灰炭層。前後兩室計有棺木4具,皆有棺牀。墓內隨葬品盜毀嚴重,幾乎沒有留下一件完整的器物,從少數殘留碎片來看有陶罐、漆器、木器、絲織品、錢幣等。 [4] 

踏實墓羣文物遺存

魏晉飛鴨圖畫像磚 魏晉飛鴨圖畫像磚
踏實墓羣出土了畫像磚。魏晉飛鴨圖畫像磚長31.6釐米,寬15.6釐米,厚5釐米。長方形青磚,白底,紅線勾框,以黑紅兩色彩描一隻飛鴨,筆觸流暢,為魏晉時期墓葬中的畫像磚。 [2] 

踏實墓羣研究價值

踏實墓羣規模大,保存較好,是研究漢、魏晉、唐時期瓜沙地區喪葬制度變化的重要歷史資料。踏實一號大墓墓闕是國內考古已發現唯一的東漢時期土坯壘築的子母闕遺存,體量尺度也遠大於內地的漢代諸石闕,是研究漢至魏晉建築史的重要材料。 [3]  [5] 

踏實墓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踏實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踏實墓羣旅遊信息

踏實墓羣地理位置

踏實墓羣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鎮政府東南7千米處的戈壁灘上。

踏實墓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踏實墓羣,路程約9千米,用時約12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