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起義門

鎖定
起義門,原名“中和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南路南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 [1] 
起義門高7.1米,寬5米,城門上嵌有長方形石匾一塊,上刻葉劍英元帥題寫的“起義門”三個金色大字。整個城樓高11.3米,為穿鬥歇山頂式的雙層建築,飛檐凌空,檐下環以硃紅廊柱30根。城樓兩側是高大厚實的帶箭垛的灰色城牆。 [3]  起義門是武昌原有10座城門中唯一保留下來的舊建築, [1]  是辛亥革命的見證、被歷史學家稱為“首義勝利的開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6] 
2013年,起義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起義門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南路南端 [1] 
所處時代
1911年 [5]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5] 
編    號
7-1801-5-194 [5] 

起義門歷史沿革

武昌城始建於三國時期的孫昊,後歷代擴建,至明代基本定型。 [2]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在原有武昌府基礎上增拓城皋、構築城牆,城周約20裏, [1]  建有小東、大東、新南等9座城門, [2]  歷30年方成。 [1]  其中新南門即今起義門。 [2]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御史顧磷(一説顧玲 [2]  )重修武昌,改城門名,其中,新南門改為中和門。 [1]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0月,清政府頒旨修建粵漢鐵路。湖廣總督張之洞下令於城牆東面的賓陽門與中和門之間新闢一門,定名“通湘”,意為“通達湖南”,設車站於城門之外。 [1] 
餘廣舒《清代武昌城示意圖》 餘廣舒《清代武昌城示意圖》
武昌起義爆發後,起義軍奪取了楚望台軍械庫、佔領了中和門,並以此作為大本營佈署防務、引導城外舉事部隊入城、發起了攻打湖廣總督衙門的戰鬥。 [1] 
民國元年(191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中和門改名“起義門”。 [1] 
民國初期中和門(起義門)原貌 民國初期中和門(起義門)原貌
民國一年(1913年)12月9日,受袁世凱指派的段祺瑞抵達武昌,迎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黎元洪北上。送走黎元洪後,段祺瑞出任湖北都督,任職僅4個月。其間,起義門複名中和門。 [1]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之後不久,武昌城牆和城樓開始拆除。中和門因居辛亥革命首義之功殊榮,雖城樓已毀,但城門得以保留。 [1]  僅存械台和券洞,後在抗日戰爭中被摧毀。 [3] 
臨近1949年武漢解放,中和門已瀕於坍塌,僅存門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起義門名稱得以恢復。 [1] 
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起義門革命遺址於1981年4月2日啓動修復工作,同年9月5日竣工,城門部分蒐集利用原有城磚,兩邊城垣則為仿製城磚,修復後的起義門基本保持了民國初年起義門的原貌。 [3] 
從起義街上直接看起義門城樓(這張圖片拍攝於2011年8月份) 從起義街上直接看起義門城樓(這張圖片拍攝於2011年8月份)
2011年,為迎接辛亥革命百年,武漢開展了大規模的楚望台、起義門維修工程。同年10月7日,楚望台遺址公園建成並免費開放。起義門項目則按原中和門城牆圖紙,原樣復建起300多米長的城牆。現時,起義門已是武昌首義文化區南端標誌性的建築。 [1] 
武昌起義門 武昌起義門

起義門建築佈局

歷史佈局
民國初期留存的照片顯示,起義門兩翼建有城牆,閘樓、甕城、護城河位於城門外側。 [10] 
現存佈局
起義門位於城市丁字幹道交叉口的綠島上,為獨立的墩台式建築。 [10]  起義門、古城牆連為一體,城牆以起義門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出二三百米, [11]  起義門前方有修復的甕城遺址。 [12] 

起義門主要建築

起義門城樓

原城樓解放前已毀,現存城樓是根據遺址現狀及歷史照片進行重建的。 [9]  城樓高11.3米,為穿鬥重檐歇山頂式兩層建築,朱柱青瓦,斗拱飛檐,檐下環以硃紅廊柱30根。 [8]  城樓採用鋼筋混凝土仿木構架形式,預應力水泥管柱,梁枋現搗,檁椽預製。室內椽望露明。細部裝修如撐拱、梁頭、槅扇等則仍用木製。 [9]  半圓形城門高5米,城門上方新嵌長方形石額,上刻“起義門”三字。 [8]  城門高7.1米,寬5米,全高則為19.11米,以紀念1911年這一特殊的年份。城台用磚包砌,正中設單道國券城門洞。城樓內展陳武昌首義相關的文物資料。 [3] 

起義門城牆

城牆高三丈有餘, [3]  由灰色仿古磚建成,城牆以起義門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出二三百米。 [11]  西側城牆設立4個圓拱門洞,便於車輛通行,東側城牆連接楚望台遺址公園。 [13] 
空中鳥瞰起義門全景 空中鳥瞰起義門全景

起義門文物遺存

門額
起義門城樓上方的起義門長方形石額,是1979年葉劍英元帥親筆題寫。 [3]  1981年,城樓在原址修復,安裝該門額。 [1] 
葉劍英元帥題寫的“起義門”石額 葉劍英元帥題寫的“起義門”石額
“起義門”石額
“起義門”石額,二級文物。民國石刻,青石質地。縱73釐米,橫50釐米,厚12釐米。石額兩端殘缺,中間斷裂。從右至左只存陰刻“義門”兩字。 [4]  現存於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3] 
起義門原石額 起義門原石額
大炮
大炮兩門,位於起義門城台上展出,為武昌起義軍使用過的武器。 [3] 
武昌起義軍使用過的大炮 武昌起義軍使用過的大炮

起義門歷史文化

武昌起義
中和門(起義門舊稱)位於楚望台左側200米處,其上設有重檐歇山頂式城樓。清末,湖北新軍軍械庫由三佛閣(時稱“子藥庫”)遷此。武昌起義時,楚望台軍械庫存放有大量武器彈藥,為當時國內最大的軍火庫之一。在革命黨人的計劃中,佔領楚望台、奪取槍械是起義的首要任務。 [1] 
表現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雕像 表現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雕像
武昌起義前,因各地武裝起義頻發,楚望台軍械庫一直處於嚴防狀態。清宣統三年(1911年)8月,湖廣總督瑞澂批准了第八鎮統制張彪的提議,命令工程八營負責防守楚望台。在他們看來,工程八營成立較早,老兵佔多數,比較可靠。然而,讓二人不曾想到的是,工程八營的許多官兵早已投向了革命黨人陣營。 [1]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營起事官兵在正目(班長)熊秉坤帶領下首先發難。現場,熊秉坤以工程八營起義總代表的身份發佈命令:本軍稱“湖北革命軍”;今夜作戰以破壞行政機關、完成武昌獨立為原則;本軍以清都署為最大作戰目標;暫以楚望台為本軍大本營駐地;派金兆龍等前往南湖接應炮隊第八標響應並進城;今夜口號為“同心協力”。命令發出後,熊秉坤自感職卑位輕,恐難指揮兵士。經與各路義軍代表緊急商議,合推當時值守楚望台的工程營左隊隊官吳兆麟為總指揮,熊秉坤任副總指揮。 [1] 
吳兆麟曾參加過革命團體日知會且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和指揮經驗。在他的部署下,起義軍於中和門、通湘門一帶構建起警戒、防禦線,並迅速佔領了鳳凰山、蛇山等制高點。隨後,吳兆麟命令起義部隊按先後到達楚望台的次序,分兵三路攻打湖廣總督署衙門,及時擴大戰果。 [1]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1日上午,經歷一夜戰火的武昌城逐漸恢復平靜。蛇山頂上,飄揚起革命軍的旗幟。 [1] 

起義門保護措施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起義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起義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起義門文保牌 起義門文保牌
2021年3月,起義門被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為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7] 

起義門旅遊信息

起義門地理位置

起義門位於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南路南端。 [1] 

起義門交通信息

地鐵:在武漢市內搭乘地鐵4號線,在首義路站(B口出)下車,步行1.1公里。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