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赫舍裏

(清朝滿洲人家族)

鎖定
赫舍里氏(?——1676),屬於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是中國在清朝時最重要及擁有最大權力的滿洲人家族之一,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原配髮妻理親王愛新覺羅·胤礽之母。赫舍裏後裔將此姓氏簡化為赫姓郝姓何姓。亦有如英斂之的後人以名字中第一個字為姓的特例。在北京遼寧吉林等廣泛地區有分佈。
中文名
赫舍裏
外文名
Heseri hala
屬    性
滿洲正黃旗鑲黃旗
朝    代
清朝
卒    年
1676年

赫舍裏簡介

赫舍裏,屬於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是中國在清朝時最重要及擁有最大權力的滿洲人家族之一。
赫舍裏的滿文為“hešeri”,又作“何舍裏”。一般認為唐末女真的“紇石烈”即赫舍里氏

赫舍裏歷史沿革

赫舍裏,屬於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是中國在清朝時最重要及擁有最大權力的滿洲人家族之一。
赫舍裏後裔將此姓氏簡化為赫姓何姓。亦有如英斂之的後人以名字中第一個字為姓的特例。在北京、遼寧、吉林等廣泛地區有分佈。
赫舍裏一説出自於河名,一説出自古部落名。在金朝被漢譯為紇石烈
赫舍裏 赫舍裏
金代赫舍里氏地位崇高,以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皇后欽憲皇后紇石烈氏為肇始,位列台閣者不少,如有“重農賢相”美名的紇石烈良弼等等。到了明末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以都英額穆坤為首的赫舍里氏紛紛來歸,碩色希福兄弟憑藉着當時少有的滿蒙漢語言文字能力,得到了清初諸帝的重用。入關之後,以索尼為首的赫舍里氏進入中樞,使得赫舍里氏的地位達到了一個頂峯。但在清中葉之後,赫舍里氏穆坤的發展都比較緩慢,雖然在清中後期也有過如賽衝阿英桂等等名臣,但是客觀的來講,其實力與其龐大的人口差距着實較大,這可能也是其沒有位列“滿洲八大姓”的原因之一。
根據乾隆年間的記載,赫舍里氏清初188户,共有穆坤64個,以都英額穆坤最尊(屬正黃旗滿洲),其他的大穆坤有和多穆哈連穆坤(屬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和齋古穆坤(屬鑲白正藍、鑲藍三旗),以及哈達穆坤(分屬八旗)。其餘比較常見的穆坤有葉赫、烏拉、輝發、色欽(哈達)等。
赫舍裏 赫舍裏
赫舍里氏是清代人口第四大的哈拉,在滿洲八旗之中均有分佈。赫舍里氏八旗之中共有12個非公中佐領,其中正黃旗3個(都英額,穆坤)、正紅旗4個(和多穆哈連穆坤),正藍旗3個(齋古穆坤),鑲藍旗2個(色欽穆坤)。其旗內勢力和其人口數量極不相配,可能是有大量人口並未入關的緣故。
赫舍里氏人口龐大,但是其姓內的名門並不多,以碩色希福兩位巴克什為始祖的正黃旗圖音額穆坤為為一姓之最。其餘的有正紅旗和多穆哈連穆坤的輕車都尉拜音達理家族,正藍旗齋古穆坤的輕車都尉宜拜家族,正藍旗哈達穆坤輕車都尉車爾布赫家族,以及鑲藍旗滿洲色欽穆坤大學士嵩祝家族等。
赫舍里氏裏有一個特殊户口,即額爾德尼額爾德尼,世居都英額,那拉氏。善蒙古文。太祖命其與噶蓋一同創制滿文,後因其與其妻囤積珍寶不報而在天命八年被殺。太宗繼位之後,下達上諭額爾德尼一族加進都英額穆坤的碩色一族中,賜姓赫舍里氏。由此也可見入關前滿洲姓氏制度的隨意性。
赫舍里氏在使用漢姓的時候,多以何姓為主,但是各支在冠姓上各有習慣。如索尼的後裔有何、索、金三姓,京旗赫舍里氏則有英、張、赫、郝、賀、普等姓,關外則更加複雜,有高、康、赫、張、蘆、賀、郝、黑、佟、普、滿等。當代英若誠家族是以名為姓,其漢姓源自英斂之(名英華字斂之)。 [1] 

赫舍裏著名人物

參考資料